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967条记录
基于GIS的典型黑土区海伦市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干旱区地理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伦市农田耕层0~20 cm采集的577个样点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区划图、土壤图和地貌图为基础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数学和土壤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以多项重要指标为依据,对海伦市耕地地力进行了定量化的分析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海伦市耕地地力整体水平为:一级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32.1%,二级地面积占52.9%,三级地面积占16.0%。结果表明实现了对典型黑土区海伦市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明确了不同等级耕地的面积、空间分布格局,为探讨制定科学的培肥政策、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基础地力,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定量化的分析依据。

关键词: 耕地地力 黑土区 海伦市 GI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合丰25复合诱变研究

激光生物学报 2011 CSCD

摘要:以大豆合丰25为试验材料,经过航天搭载与~(60)Co-γ辐射的复合诱变处理,对M2代4个株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复合诱变后大豆群体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主要农艺性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存在着与对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株系;只有1个株系主茎节数存在单株变异率,其它株系主茎节数单株变异不明显;株高、底荚高度、单株英数、单株粒数等农艺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单株变异率,可以为大豆种质创新所利用。

关键词: 大豆 复合诱变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大豆蚜抗药性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年在黑龙江省3个有代表性大豆产区采集大豆蚜,用浸叶法分别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等10种化学药剂进行敏感度测定,得到大豆蚜对10种药剂的LC50值和相对毒力指数,发现三地大豆蚜对有机磷类农药已产生了轻微的抗性,对阿维菌素和高氯两类药剂最敏感。

关键词: 大豆蚜 抗药性 相对毒力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保护剂减轻氯嘧磺隆对玉米残留药害的作用机理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沙培方法,利用生理生化试验及半定量PCR方法,研究了保护剂HN对玉米ALS、GSTs活性及GSTs的m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剂对6个玉米品种的ALS、GSTs均具有诱导作用,但对不同品种的诱导增加百分率却不同。对氯嘧磺隆敏感的玉米东甜3号的GSTs诱导增加百分率达到59.18,对其ALS的诱导倍数为叶部1.29倍,根部2.30倍;对氯嘧磺隆耐性较高的玉米屯玉88GSTs诱导增加百分率为19.26,其ALS的诱导倍数为叶部1.07倍,根部2.07倍。氯嘧磺隆和保护剂均可以诱导玉米GSTs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增加,保护剂的诱导作用更强。

关键词: 保护剂 氯嘧磺隆 玉米 GSTs mRNA表达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苗期抗冷QTL的检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11年夏初(5月30日至6月3日)的低温天气,对粳稻Nipponbare、籼稻Kasalath及其杂交后回交衍生的98个BC1F5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苗期自然低温处理。通过分析其对应的包含245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与苗期抗冷能力的关系,共检测到控制苗期抗冷的2个主效QTL和1个微效QTL,主效QTL分别是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qCTS1和位于第3染色体上的qCTS3;微效QTL是位于第8染色体上的qCTS8。其中,两个主效QTL的抗冷等位基因来自于粳型亲本日本晴,而微效QTL的抗冷等位基因来自于籼型亲本Kasalath。三者的表型贡献率分别为30.8%、22.7%和10.3%。这些QTL将为水稻抗冷设计育种提供"元件",同时为阐明水稻抗冷分子机制提供基础信息。

关键词: 水稻 苗期 抗冷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玉米高产栽培模式初探

作物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65cm、97.5cm和130cm的垄宽结合覆膜、育苗移栽以及覆膜+育苗移栽的栽培模式设计,通过各处理下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及效益的对比研究,寻求寒地玉米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覆膜和育苗移栽均可延长玉米生长期,发挥晚熟品种增产潜力;育苗移栽130cm大垄通透种植比对照增产51.5%,且利于机械化种植,是寒地玉米高产的最佳种植模式。

关键词: 寒地 玉米 栽培模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木质素降解菌株的分离筛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能高效降解木质素的菌株,从31份采集的朽木和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155株菌;将纯化获得的菌株接入到含愈创木酚的选择培养基上进行初筛,观察其颜色变化,根据菌落圈和变色圈直径的比值,筛选出9株可降解木质素的菌株;将这9株菌接入产酶培养基中进行液体静止培养并测定木质素酶活力,最终获得2株高产木质素酶的真菌菌株14-7和15-1.将这2株真菌培养7 d后,所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的活力分别为0.087、0.060、0.144和0.070、0.059、0.000U·mL-1.

关键词: 木质素 木质素酶 木质素降解菌 分离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结荚鼓粒期土壤水分胁迫对不同大豆品种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土壤水分胁迫对大豆品种形态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3个抗旱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合丰25、黑农44、晋豆21)为试验材料,在盆栽条件下,于大豆始荚期至鼓粒期进行中度和严重土壤水分胁迫试验,对形态性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抗旱性依次是晋豆21>黑农44>合丰25。干旱胁迫下,一级抗旱类型的晋豆21表现出较强的生长优势,同一水分供给条件下,其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POD活性均高于较耐旱的黑农44和合丰25;而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明显低于其它两个品种,且在严重水分胁迫下与对照相比,其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品种,晋豆21在水分胁迫条件下表现出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说明这些形态性状和生理指标可作为大豆抗旱性鉴定指标加以综合利用。

关键词: 大豆 抗旱性 土壤水分胁迫 产量 形态和生理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技术对大豆土壤水分、容重及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栽培技术为切入点,用大豆半矮秆品种绥农22为试材,于2010年开展了不同栽培技术组合对大豆增产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苗期0~10 cm的土壤含水量,覆膜+垄沟深松、大垄密植+垄沟深松、平播密植、平播密植+化控+深松栽培技术分别较对照("垄三"栽培)增加10.57%、3.17%、4.41%和2.62%;分枝期0~50 cm土壤含水量,覆膜+垄沟深松、"垄三"+化学调控、大垄密植+垄沟深松、平播密植栽培分别较对照增加8.13%、3.06%、4.73%和1.48%。大豆行间覆膜+垄沟深松与大垄密植+垄沟深松的耗水量少、土壤容重低,水分利用率高,并分别较对照极显著增产20.83%和11.96%。因此以上2项技术对大豆抗旱节水及增产效果明显,可以在黑龙江省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大豆 栽培技术组合 土壤水分 土壤容重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0年广州冬种马铃薯引种试验初报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粤引85-38为对照种,对引进的12个马铃薯新品种(系)进行产量、品质、商品性等比较研究,结果表明:DE03-79-1、S03-1452、S02-3254的产量位居1、2、4位,分别比对照种增产54.9%、21.7%、13.0%,且与对照种差异显著,早晚疫病及其他病害的发病率较低,是非常适宜广州地区冬种的品种。建议今后这3个品种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以确定其地域适应性。

关键词: 马铃薯 引种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