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控释尿素对寒地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控释尿素(CRU)、普通尿素施用方式对黑龙江寒地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一次性基施条件下,与普通尿素(BU)处理相比,CRU60(控释期60 d)和CRU90(控释期90 d)处理水稻有效分蘖数和穗数差异不显著,千粒重显著增加,其中CRU90处理显著增加实粒数,平均增产6.4%,氮肥利用率提高7.5个百分点,CRU60处理水稻穗粒数、产量、氮肥利用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水平;与普通尿素一基两追(CF)相比,CRU60和CRU90处理千粒重显著增加,其中CRU60处理显著降低穗实粒数,平均减产10.6%,氮肥利用率降低7.4个百分点;而CRU90处理水稻有效分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产量、氮肥利用率与CF差异不显著。可见,在黑龙江省第一和第二积温带水稻生产中,与普通尿素相比,采用控释尿素有利于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在没有侧深施肥的前提下,实施简化施肥应优先选择控释期较长(90 d)的控释尿素。


白浆土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增施菌渣的响应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白浆土是黑龙江省典型低产土壤类型之一,由于其养分贫瘠存在障碍层次等问题,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菌渣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活性,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土壤改良剂,为探究施用菌渣对白浆土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于2023年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八五二农场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土壤类型为白浆土,菌渣由黑龙江秸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以‘松玉438’为供试玉米品种,设置不施肥空白组(CK)、常规施肥+增施3 t/hm2菌渣处理(T2)和常规施肥对照组(T1)3个处理组,于玉米收获期采集不同处理土壤,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增施菌渣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及交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增施菌渣肥,可以改善白浆土土壤pH,提高土壤整体养分;提高土壤真菌多样性及丰富度,降低了土壤细菌多样性及丰度;细菌的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和真菌毛霉菌门、子囊菌门和壶菌门等优势菌门丰度有所提升,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出现分离趋势;土壤pH、全磷、有机质和全磷、有机质、全钾分别为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变化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菌渣改良白浆土的作用机制,还为白浆土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连作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连作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2022-2023年以农庆豆28为材料,在连作5年大豆的试验地上,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大豆分枝期喷施缩节胺、烯效唑、矮壮素、玉黄金、吨田宝、壳聚糖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析不同调节剂对连作大豆生理性状、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吨田宝、玉黄金、烯效唑、壳聚糖等4种调节剂显著增加产量,两年的增产幅度分别为5.55%~10.3%和1.95%~11.59%,由高到低依次为壳聚糖>烯效唑>玉黄金>吨田宝。此外,吨田宝、玉黄金、烯效唑、壳聚糖4种生长调节剂的施用增加了大豆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并且降低了株高,增加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连作大豆 农艺性状 生理性状 产量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中英文)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秸秆还田量以及秸秆还田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以及碳库变化特征的影响,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站的4个处理,秸秆全量还田(1XG)、秸秆1/2量还田(1/2XG)、秸秆1/3量还田(1/3XG)和根茬还田处理(CK),对团聚体稳定性以及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进行连续3年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中>0.25 mm粒级团聚体的含量,其中秸秆全量还田效果最好。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0.053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呈增加趋势。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对增强团聚体稳定性起到一定作用。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其中秸秆全量还田效果最好,各处理>0.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最高,表明秸秆还田后有机碳优先固存在大团聚体中,>0.25 mm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贡献率最高,为60.90%~82.09%,<0.053 mm粒级团聚体最低,为2.39%~6.28%。综上,秸秆还田能够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其中秸秆全量还田的固碳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为确定合理的秸秆还田量提供数据支持,为提升和改善黑土区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水稳性团聚体 团聚体有机碳 有机碳贡献率


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
《动物医学进展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某猪场育肥猪发生的疑似猪肺疫病例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无菌采集病死猪肺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以不同培养基培养后进行革兰氏染色,采用微量生化试管培养法对其进行生化试验,采用16S rRNA测序和kmtⅠ基因鉴定法对其进行鉴定,并以多重PCR对其进行荚膜血清分型,通过K-B法检测其药物敏感性,同时检测其毒力因子和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并进行分离菌的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致病菌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在血平板上长成淡灰白色、圆形、光滑湿润的凸起菌落,在马丁肉汤琼脂培养基上呈圆润微凸起、白色半透明的菌落;生化特性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相符;分离菌不仅携带oma87、plpB、ompA等13种高检出率毒力基因,还携带猪源A型该菌较少检出的pfhA、hsf-1、hgbA和pmHAS毒力基因;分离菌对四环素等10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等6种药物中度敏感,对恩诺沙星等7种药物耐药;其携带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C)和氨基糖胺类耐药基因(strA、strB、aacA4和aadB);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研究结果为养殖业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猪lncRNA5791的表达模式及互作蛋白质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冷刺激下lncRNA5791的应答模式,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核质分离技术、RNA沉降(Pull down)技术全面分析lncRNA5791生物功能。结果表明,lncRNA5791在冷刺激处理的民猪背部脂肪和腹股沟脂肪中相对表达量较高,在臀部脂肪中相对表达量较低。冷刺激处理后猪不同部位脂肪中lncRNA5791的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常温对照(P<0.01)。lncRNA5791定位于猪的9号染色体,其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在脂肪细胞增殖期,lncRNA5791的表达持续受到抑制;在脂肪细胞分化期,lncRNA5791的相对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质谱分析结果表明,lncRNA5791可能与膜联蛋白A2(ANXA2)、泛素A52残留核糖体蛋白融合产物1(UBA52)和组蛋白H4(H4)互作。本研究结果为揭示lncRNA5791在冷刺激应答中的具体调控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 猪 lncRNA5791 相对表达量 亚细胞定位 互作蛋白


低温高剪切挤压重组制备工程糙米工艺优化及其品质特性分析
《中国粮油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工程糙米的综合评分为指标,运用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对低温高剪切挤压工程糙米的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螺杆转速为200 r/min,模头温度为70℃,物料水质量分数为32%,在此条件下综合评分为0.92。成分分析表明,低温高剪切挤压工程糙米与天然糙米相比,总淀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变化,均高于高温挤压工程糙米;糙米在挤压前的总酚含量为389.35 mg/kg,低温高剪切挤压工程糙米总酚含量为119.67 mg/kg,高温挤压工程糙米总酚含量为44.50 mg/kg,说明挤压过程降低糙米的总酚含量,而低温高剪切挤压处理后糙米的总酚含量的下降幅度低于高温挤压;经过挤压处理后,γ-氨基丁酸的含量升高,低温高剪切挤压工程糙米γ-氨基丁酸含量为45.93 mg/kg,高温挤压工程糙米的γ-氨基丁酸含量为41.79 mg/kg,表明低温高剪切挤压可以提高糙米的γ-氨基丁酸含量。低温高剪切挤压工程糙米的质构特性得到改善,硬度、咀嚼性和胶着性较天然糙米大幅下降,黏附性增加,口感更黏,使其适口性增强;低温高剪切挤压工程糙米与高温挤压工程糙米相比,颜色较浅且均匀,样品光泽度较高,颜色更接近天然糙米;最后通过DSC、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低温高剪切挤压工程糙米比高温挤压工程糙米保留了更多未被破坏的淀粉颗粒,结构更为致密。
关键词: 低温高剪切挤压 工程糙米 工艺优化 营养特性 理化特性


牛呼吸道主要病原体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动物医学进展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可同时检测牛腺病毒3型(BAdV-3)、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牛支原体(MB)、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五重PCR方法,基于病原体的保守序列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对退火温度和引物浓度筛选,验证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建立可同时检测BAdV-3、BRSV、MB、IBRV和BVDV的五重PCR方法,并初步应用于临床。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强,仅对BAdV-3、BRSV、MB、IBRV和BVDV有特异性扩增,最适退火温度54.5℃,最适引物浓度0.6μmol/L;对5种病原体最低检出限分别为BAdV-3 1.67×10~4拷贝/μL、BRSV 1.58×10~4拷贝/μL、MB 1.75×10~3拷贝/μL、IBRV 1.44×10~3拷贝/μL、BVDV 1.25×10~4拷贝/μL。用该五重PCR和单项PCR分别检测268份临床样本,显示五重PCR阳性检出率分别为BAdV-3 9.33%(25/268)、BRSV 7.09%(19/268)、MB 28.73%(77/268)、IBRV 11.94%(32/268)、BVDV 25.75%(69/268)。混合感染主要以MB和BVDV为主,感染率为12.69%(34/268)。五重PCR扩增结果与单项PCR扩增结果符合率为93.36%,表明建立的五重PCR方法为临床快速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持。


基于SNP芯片对96份糯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物杂志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糯玉米(Zea mays L. var. certaina Kulesh)因其独特的口感而广受欢迎,成为备受人们喜爱的农产品。然而,在糯玉米自交系方面,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类群划分。为了提高东北地区鲜食糯玉米育种的效率,利用Maize 6H-60K基因芯片对来自东北地区的96份糯玉米自交系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在96份自交系中,14 312个SNP标记检测到基因多样性为0.098~0.500,平均值0.387;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为0~0.5,平均值0.380;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094~0.375,平均值0.306。96份材料最终划分为3个类群,A类群为垦粘1母本血缘群,B类群为先糯父本血缘群,C类群为垦粘1父本血缘群。


丹顶鹤感染前殖吸虫的种类鉴定及其ITS序列分析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鉴定丹顶鹤感染前殖吸虫的种类并分析其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方法 从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的泄殖腔采集前殖吸虫,PCR扩增前殖吸虫ITS序列并测序,测序结果在NCBI进行BLAST比对。采用基因重复序列计算器查找重复序列,MegAlign软件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MEGA7.0、ClustalX和Paup软件进行序列对齐,采用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在丹顶鹤体内共采集到5条前殖吸虫,PCR扩增共获得5条ITS序列,其中3条长1 240 bp (GenBank登录号:PQ634967,PQ634968,PQ634969),与楔形前殖吸虫(Prosthogonimuscuneatus)(GenBank登录号:OQ344776)的序列相似性为98.2%,鉴定为楔形前殖吸虫;2条长为1 183 bp (GenBank登录号:PP956934,PP956935),与透明前殖吸虫(P.pellucidus)(GenBank登录号:KP192732)的序列相似性为97.7%,鉴定为透明前殖吸虫。楔形前殖吸虫和透明前殖吸虫的5.8S和ITS2无重复序列,ITS1则分别有16、17个重复序列。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的楔形前殖吸虫先与寄生于乌鸫、绿头鸭的楔形前殖吸虫(捷克)聚为一个小分支,再与本研究中的透明前殖吸虫聚为一个分支。结论 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体感染的前殖吸虫为楔形前殖吸虫和透明前殖吸虫,其ITS1分别有16、17个重复序列。楔形前殖吸虫和透明前殖吸虫与来自捷克的楔形前殖吸虫的亲缘关系较近。
关键词: 楔形前殖吸虫 透明前殖吸虫 内转录间隔区序列 丹顶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