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967条记录
播期和萌发期冷处理对不同耐低温性大豆生态性状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选育萌发期耐低温大豆品种和农民“适时早播”种植大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以相对发芽率和相对正常苗率为指标,综合评价了169份东北大豆种质资源萌发期的耐低温(6℃)能力,从中筛选出10份耐冷型(T)、8份中间型(M)和9份敏感型(S)代表性大豆资源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早播(K)、正常(CK)和晚播(P)等3个播期和萌发期冷处理(N)对不同耐低温类型大豆生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整体上大豆各生育阶段缩短和活动积温减少,有效分枝数从2.2个降低到1.1个,粗蛋白含量从38.8%降低到38.0%,蛋脂总量从60.9%降低到59.0%,同时晚播(P)时单株有效荚数和粒重显著降低,但是早播(K)时大豆单株产量与CK无明显差异;不同耐低温型大豆种质之间各性状随播期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但是存在一些差异;耐冷型(T)大豆具有更高的有效分枝数、蛋白质含量与蛋脂总量(T>M>S)以及单株有效荚数;生育期和积温无明显变化时,大豆萌发期6℃处理后,大豆的花荚脱落率下降5.8%,有效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荚数均显著增加,单株粒重增加2.3 g,有增产效应。结果说明,选育萌发期耐冷型大豆并适时早播,有利于改善大豆品质,增加有效分枝数,同时发现萌发期冷胁迫能影响大豆后期生长发育且具有增产效应。

关键词: 种质资源 大豆 萌发期 耐低温 播期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60份大豆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表型多样性分析

种子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国内外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160份大豆资源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变异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60份大豆资源变异系数分布范围在3.00%~93.40%之间,其中4粒荚数变异系数最大,遗传多样性丰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160份大豆资源划分为四大类,其中第四大类主要来自于国外资源,主要特征为底荚高度较低、结荚较密、蛋白质含量较高、综合性状良好。主成分分析表明,综合表现最高的是编号ZY495,得分为5.40。其次为ZY533,得分为4.40。研究表明,160份资源具有广泛的遗传背景,为黑龙江大豆遗传育种提供有效的表型数据支撑。

关键词: 大豆种质资源 荚粒数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花药培养技术培育脂肪氧化酶(LOX)活性低的耐储小麦新品系

作物杂志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储藏过程中的陈化变质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获得的脂肪氧化酶(LOX)活性低的3个转基因小麦材料与7个本地主栽品种或中间材料杂交,分别在10个组合的F1~F3代材料中,采用适合黑龙江省春小麦的花药培养技术,在短时期内快速培育出6个农艺性状优良、LOX活性低的小麦新品系,实现了优良基因的快速转育。

关键词: 小麦 脂肪氧化酶(LOX) 花药培养 快速转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杀性巴氏杆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灵敏且特异的多杀性巴氏杆菌(P.multocida)快速、可视化临床诊断方法,本试验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和侧流免疫层析试纸条(LFD)技术,以多杀性巴氏杆菌种属特异性KmtⅠ基因为模板,设计了用于RPA扩增和nfo RPA扩增的特异性引物、探针,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免疫层吸试纸条分析,筛选最佳引物,优化RPA反应体系并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结果显示,该方法在30℃、20 min内即可获得最佳检测效果,对质粒浓度的最低检测限为2.26×101copies/μL,且与大肠杆菌、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鼠伤寒沙门菌无交叉反应;使用RPA basic、RPA-LFD以及普通PCR同时对15份籽鹅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一致,阳性检出率均为100%,符合率为100%。综上所述,本试验成功建立了多杀性巴氏杆菌的RPA basic与RPA-LFD快速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操作简单,对仪器、场地要求低,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即时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持。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重组酶聚合酶 侧流免疫层析试纸条 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败小麦在新品种培育和种质创新中的应用进展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矮败小麦是显性核不育基因(Ms2)和显性矮秆基因(Rht-D1c)紧密连锁、具有表型遗传标记的特异种质,是群体改良和相关遗传研究的理想工具。利用其构建的育种技术体系在小麦育种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该技术结合单倍体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手段,可快速培育具有目标性状的导入系,实现多个目标基因在优良遗传背景下的聚合和定向构建轮回选择群体,加快小麦重要性状的改良速度,对选育有突破性状的新品种及创制遗传背景丰富的优良育种材料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矮败小麦 轮回选择 育种技术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干旱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富里酸含量及其结构特征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7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照(CK,无秸秆还田)、FG(秸秆覆盖还田)、FM(秸秆翻埋还田)和FH(秸秆碎混还田)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富里酸含量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在表层(0~10cm)更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和富里酸含量的积累,其中以秸秆覆盖还田处理最佳,秸秆翻埋还田次之,比CK处理的有机碳含量和富里酸含量分别提高16.86%、16.80%和67.30%、57.21%。FG和FH处理在3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降低了7.67%和3.68%。FG处理在亚表层(20~30和30~40 cm)富里酸含量有所降低,FH处理在30~40 cm土层土壤富里酸减少了25.19%;(2)土壤腐殖质中富里酸来源受自生源和外生源共同作用的影响,FM处理在4个土层的荧光指数、生物指数、腐殖化指数分别较CK相比均有所提升。说明此处理在不同土层土壤腐殖化程度更高,稳定性更好;(3)三维荧光光谱和荧光区域积分表明,FM、FG和FH处理均使腐植酸类物质增加,腐殖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复杂。本试验区共识别出3个荧光组分,其中组分C1[激发波长(Ex)/发射波长(Em)=330/410]和C3(Ex/Em=270,370/460)同为腐植酸类物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腐解产生的有机物;组分C2(Ex/Em=230,260/415)为富里酸类物质;组分C3含量相对含量越高,土壤腐殖化程度越高。与CK相比,FM处理的C3组分含量相对含量在4个土层升高了3.8%~15.44%。综上所述,秸秆翻埋还田在增加土壤腐殖化程度和加强土壤的供肥能力方面最佳。

关键词: 半干旱区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富里酸 荧光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寒地粳稻光周期敏感性评价

作物杂志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海南三亚和黑龙江齐齐哈尔2个不同日照长度的生态区连续2年对20个寒地主栽粳稻品种的株高、茎蘖数、基角、开张角、叶长、叶弦长、叶宽、披垂度、披垂角、抽出度、第一节间长、茎基宽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通过比较分析12个农艺性状的相对光周期敏感性,并用回归分析方法评价了农艺性状对光周期敏感性的响应,进而筛选能较为准确反映出水稻的光周期敏感性指标,为水稻光周期敏感性的遗传分析定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各指标对光周期相对敏感程度依次是披垂度(85.88)、叶弦长(83.45)、叶长(82.69)、第一节间长(70.26)、茎基宽(70.10)、基角(58.28)、开张角(56.42)、披垂角(53.16)、茎蘖数(26.81)、株高(17.62)、叶宽(-15.88)和抽出度(-17.24)。基于各性状综合指标的回归分析及农艺性状的相对敏感度分析得出,叶长和披垂度可以作为反映光周期敏感程度的指标,而抽出度对光周期敏感程度的反应较弱而不适合作为反映水稻对光周期敏感程度的评价指标。为了更好地对参试品种光周期敏感性进行综合分级评价,对参试品种D值进行聚类分析,可将20个供试品种初步划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为光周期高度敏感品种,类群Ⅱ为中等光周期敏感品种,类群Ⅲ为光周期低敏感品种。

关键词: 粳稻 农艺性状 光周期敏感性 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盆栽试验设计,对秸秆离田(S1)、还田(S2)和常规施氮(N1)、分蘖肥增氮15%(N2)、调节肥增氮15%(N3)、穗肥增氮15%(N4)处理的水稻分蘖特性、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光合特性、叶面积、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2处理对穗数、千粒重和产量产生负作用,使齐穗期和灌浆期叶片SPAD值分别降低了3.27%和2.52%,齐穗期高效叶面积、胞间CO2浓度(Ci)、净光合速率(Pn)、干物质积累、茎鞘输出量、输出率和转化率分别显著降低13.51%、4.73%、5.79%、6.05%、26.82%、31.45%和26.05%。N2提高分蘖数和有效分蘖的数量,使增长速率加快,消亡速率减慢,水稻前期良好的氮素供应有利于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N3使千粒重、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最多,同时增加了SPAD值和高效叶面积,齐穗期Ci、气孔导度、Pn和蒸腾速率表现出相同趋势。S2条件下N4显著降低了茎鞘输出量和茎鞘输出率,S1条件下N2处理使茎鞘输出量、茎鞘输出率和茎鞘转化率都增高。秸秆直接还田时注意水稻生长前中期氮素的供应,是实现秸秆还田条件下寒地水稻高效生产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氮肥运筹 光合特性 SPAD值 干物质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甜菜碱对干旱胁迫下谷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谷子品种嫩选19号为材料,用18%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通过种子萌发试验和盆栽试验分析了外源甜菜碱对干旱胁迫条件下谷子种子萌发指标、幼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膜脂过氧化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甜菜碱可显著提高干旱胁迫条件下谷子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增加株高、根长、幼苗地上部和根系的生物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均显著提高,同时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甜菜碱能有效降低谷子幼苗的根冠比、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因此,外源甜菜碱能促进干旱胁迫条件下谷子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促进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从而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谷子生长发育的伤害。

关键词: 谷子 甜菜碱 干旱胁迫 萌发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大豆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Zucc.)是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近缘祖先种。在大豆驯化的过程中,栽培大豆丢失了大量的基因或等位变异,导致栽培大豆的遗传多样性降低,这严重限制了栽培大豆品种选育和改良的有效性与丰富性。我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丰富,蕴藏着许多高蛋白含量、抗病虫、耐干旱、耐盐碱等方面的潜力基因,挖掘潜力基因并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应用到现代的栽培大豆品种中,能够有效地拓宽栽培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本文综述了野生大豆的分布规律和形态特征、近年来在野生大豆中发掘的重要功能基因或位点,包括百粒重、开花期和成熟期、蛋白质和油分含量、抗病、抗虫、耐盐碱、耐干旱等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并讨论这些重要基因或位点在未来栽培大豆育种中的应用潜力,以期为育种家培育和改良大豆新品种提供一种新的育种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基因资源 纬度适应性 生物和非生物胁迫 高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