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原垄卡种对春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系统地比较了大豆全生育期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与大豆连作两种耕作方式下,叶面积、株高、干物质积累及产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由于玉米秸秆的存在,原垄卡种处理在大豆苗期生长缓慢,其叶面积、株高、干物质积累量较大豆连作处理低6.76%、27.78%、16%。随着后期原垄卡种处理大豆生长迅速,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鼓粒期原垄卡种处理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超过大豆连作处理、二者株高相同。至成熟期原垄卡种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较大豆连作处理高7.6%,前者较后者增产9%。


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搬迁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整体搬迁前后四种处理(CK、NPK、M、MNPK)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探讨搬迁的特定条件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搬迁前后5年各处理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四种土壤酶活性在0~20 cm土层中均高于20~40 cm土层;2每年在两个土层中MNPK处理的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最高,CK处理均最低,而每年在两个土层中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CK和M处理均明显高于NPK和MNPK处理,而磷酸酶活性CK和M处理则低于NPK和MNPK处理,脲酶活性在4个处理中差异不大;3比较搬迁前后5年间各项微生物指标变化发现,各项指标年际间虽存在变化但程度不大,搬迁后2011年和2012年相对较高,同为小麦茬的搬迁前2010年和搬迁后2013年各项指标较为接近。研究说明,土壤深度和施肥对土壤各项生物指标影响较大,年际间变化也受到轮作方式的影响,搬迁对土壤微生物扰动影响远小于施肥和耕作方式等的影响。
关键词: 黑土 原状土搬迁 土壤微生物区系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


粳稻粒位间淀粉RVA谱特征与其它品质性状的关系
《核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RVA谱特征值在评价稻米品质中的作用,本文选用不同穗型水稻为材料,按照穗部位置分为27个粒位,研究了不同粒位上淀粉RVA谱特征与其它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碾米品质中的整精米率和粒长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崩解值3个特征值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外观品质中的垩白率、垩白度和营养品质中的总蛋白质含量、清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脂肪酸含量都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消减值极显著正相关;球蛋白含量则表现相反规律。蒸煮食味品质中的食味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3个特征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消减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尤其是与峰值黏度和崩解值2个参数的相关系数较大。淀粉RVA谱特征值能密切反映稻米品质的好坏,穗下部二次枝梗籽粒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的大小可以作为优质粳稻辅助选择的首选指标。


猪Oct4-EGFP多能性报告载体的构建与验证
《中国畜牧兽医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构建一套猪Oct4-EGFP多能性报告载体,可在不破坏细胞的前提下研究Oct4的表达规律,从而有利于早期胚胎发育研究及干细胞的研究。试验采用无缝克隆(In-Fusion PCR cloning)技术,将Oct4启动子序列直接重组到pEGFP-N1载体上,用Oct4代替质粒pEGFP-N1中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原有的CMV启动子构建出Oct4-EGFP报告载体,并用脂质体转染技术转染入大白猪胎儿成纤维细胞中,分析Oct4-EGFP报告载体,表达情况。结果发现,经PCR及测序验证,成功构建了Oct4-EGFP多能性报告载体,并在孤雌囊胚上初步验证了载体的有效性;经过脂质体转染,经筛选及PCR鉴定,获得了8株整合有Oct4-EGFP多能性报告载体的转基因细胞。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无缝克隆技术可高效率构建Oct4-EGFP多能性报告载体,且获得的转基因阳性细胞可为猪胚胎早期发育和胚胎干细胞研究奠定技术基础。


利用关联分析方法挖掘自然群体中大豆油分和蛋白质含量相关SSR标记
《大豆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自然群体中大豆品种的油分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筛选出相关标记的优异等位变异,以327份东北主推品种和优异亲本材料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以分布于大豆20条染色体的186对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检测所有试验材料的基因型,利用STRCTURE 2.3.4软件分析群体结构,将试验材料分为7个亚群。利用TASSEL 3.0软件的混合线性模型的方法对大豆自然群体的油分和蛋白质含量进行关联分析。在极显著水平(P<0.01)且贡献率大于1%情况下,共检测到33个关联位点。与油分含量极显著关联位点12个,解释率为2.19%~10.05%;与蛋白质含量极显著关联位点11个,解释率为2.65%~9.08%;与油分和蛋白质含量同时关联位点6个,分别为Satt005、Satt117、Satt565、Satt469、Satt594和Satt546,其中Satt594解释率最高,油分为10.05%,蛋白质为9.08%。


33%二甲戊灵乳油防除甘蓝田一年生杂草试验
《北方园艺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33%二甲戊灵乳油为试材,研究了其对甘蓝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适宜剂量,以期为药剂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33%二甲戊灵乳油施用后,对甘蓝无显著药害症状,能很好地防除甘蓝田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33%二甲戊灵乳油有效成份618.8~742.5g/hm2,推荐剂量内对禾本科杂草稗草的株数防效为80.5%~84.7%,鲜重防效为88.1%~91.6%,对阔叶杂草的株数防效为89.6%~94.3%,鲜重防效为93.5%~96.8%。对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均表现为鲜重防效高于株数防效。


中俄大豆品种氨基酸组成特性分析
《大豆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大豆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来源品种氨基酸组成的特点,为中国和俄罗斯大豆品种的综合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大豆品种氨基酸总量及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品种。中国东北地区品种以天冬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甘氨酸、精氨酸、赖氨酸、酪氨酸、亮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含量高于远东地区品种,俄罗斯远东地区大豆品种谷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含量高于黑龙江省主栽品种。对中俄大豆品种氨基酸组分之间相关性分析,发现东北品种中甘氨酸与丝氨酸、丙氨酸的相关系数远高于俄罗斯品种。而俄罗斯品种中脯氨酸与组氨酸及谷氨酸的相关系数远高于国内品种。


松嫩平原农田土壤污染现状分析与评价——以黑龙江省绥化地区为例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针对黑龙江省绥化地区,以农田土壤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布点采样,检测分析研究污染现状,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农田土壤七种重金属As、Cd、Co、Cr、Hg、Ni、Pb,以及三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HCH、DDT、PAHs平均含量均较低,但其空间分布具有一定差异,并出现明显高值区域,受到污染的潜在风险较大;研究区域各元素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超标样点共18个,其中15个为轻度污染,另有3个样点为中度污染;Nemerow综合污染评价结果发现超标样点21个,各样点主要受Cr、HCH、DDT、PAHs四种物质影响,其中受Cr影响的污染样点3个,其中2个样点为警戒限,另有1个为轻度污染,主要集中于地处小兴安岭西南边缘过渡地带;受三种有机物影响的污染样点共18个,不规则分布于研究区域内多个地点,主要农田作物为玉米及大豆,农药残留及作物秸秆的任意焚烧是影响其土壤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受HCH和DDT农药残留所致土壤污染样点共5个,均属于警戒限;多环芳烃类有机物污染样点达13个,其中警戒限污染样点共10个,轻度污染样点2个,另有1个样点为中度污染。


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在黑龙江省二龙山农场进行,选用垦薯1号马铃薯品种,采用大垄双行,整薯播种,随机区组设计。3个行距,每个行距下3个株距,即3个种植密度。比较各行距下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主茎数、结薯数、大中薯率、小薯率及产量影响,旨在为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马铃薯主茎数、结薯数、小薯率和产量随种植密度减小呈递减趋势,大中薯率呈递增趋势;各行距下主茎数、结薯数、小薯率和产量均是种植密度为121 200株·hm-2最高,大薯率均是种植密度为72 700株·hm-2最高;总体来看,不同种植密度间对主茎数、结薯数、产量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种植密度121 200株·hm-2小薯率较高,适合生产种薯,其中以株行距为15 cm×20cm最适合生产种薯;种植密度72 700株·hm-2大中薯率较高,适合生产商品薯,其中以株行距为25 cm×20 cm最适合生产商品薯。


粳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粳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与其他品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选用2种穗型水稻,以其穗部位置不同的稻谷粒为试验材料,测定粳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与其他品质性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粳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与粒形特征、垩白性状、碾磨品质、营养品质和淀粉RVA谱特征值显著相关。典型相关分析表明,蒸煮食味品质与淀粉RVA谱特征值和碾米品质相关性最高,与垩白性状相关度较高,与营养品质和粒形性状相关性相对较低。淀粉RVA谱特征因子主要通过峰黏度、冷胶黏度和热浆黏度对食味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作用来影响蒸煮食味品质优劣。碾磨因子则主要通过整精米率对直链淀粉含量的作用来影响蒸煮食味品质。垩白因子中主要通过透明度和垩白度的作用影响蒸煮食味品质。营养因子主要通过脂肪酸含量、清蛋白含量和谷蛋白含量对食味值、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的作用而影响蒸煮食味品质好坏。粒形因子主要通过粒宽、粒长和长宽比对食味值和胶稠度的作用来影响蒸煮食味品质。淀粉RVA谱特征值可以作为评价粳米蒸煮食味品质优劣的首选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