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柚芽变株系类胡萝卜素代谢差异基因的转录组学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琯溪蜜柚'果实红肉突变株系类胡萝卜素代谢和芽变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琯溪蜜柚'及其芽变一代品种'红肉蜜柚'和芽变二代品种'三红蜜柚'果实为材料,使用RNA-seq技术研究3个品种3个发育时期果肉类胡萝卜素的代谢.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共筛选出参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显著差异表达的10个基因,分别为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六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ZDS)、类胡萝卜素异构酶基因(CRTISO1、CRTISO2)、紫黄质脱环氧酶基因(NPQ1)、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基因(NCED3、NCED5)、脱落醛氧化酶基因(AAO3)、ABA 8'-羟化酶基因(CYP707A1)、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基因(CCD4).共表达分析揭示了7个家族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式与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高度相关,分别为MADS、bZIP、bHLH、MYB、AP2/ERF、NAC和WRKY.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了部分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与RNA-seq结果高度一致.此外,经对'红肉蜜柚'果肉转色期的初生和次生代谢通路DEGs富集分析,发现类胡萝卜素的积累过程中,细胞壁、脂质、类黄酮代谢差异基因大量富集.研究结果揭示,'琯溪蜜柚'果实红肉突变品种'红肉蜜柚'和'三红蜜柚'果实类胡萝卜素的形成和积累,是由类胡萝卜素的代谢相关酶基因差异表达和转录因子调控引起的;在果肉红色芽变的同时,伴随着与汁胞粒化相关的基因突变.这对进一步开展柚子果实类胡萝卜素的形成与积累、汁胞粒化研究,为解析柚果实不同颜色突变、汁胞粒化的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琯溪蜜柚 芽变 类胡萝卜素 转录组 基因 转录因子


太子参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植物保护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防控太子参根腐病,本研究于2017年3月—2019年6月自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太子参主产区采集具有典型根腐病症状的植株和块根病样,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鉴定;同时通过测定平板抑制率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6种杀菌剂对太子参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太子参根腐病典型症状为苗期和生长期植株萎蔫、根部和茎基部褐变;块根表皮呈现开裂、组织褐变和干腐状。分离纯化后获得22株培养性状一致的菌株,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EF-1α基因序列和特异性引物FOF1/FOR1检测,将该病原菌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其发病症状与田间表现一致,且符合科赫氏法则。经筛选6.6%嘧菌酯·1.1%咯菌腈·3.3%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该病原菌有良好的抑制效果,稀释至2 000倍液的抑制率分别为78.52%和75.36%;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这2种杀菌剂处理组的菌丝体发育畸形、断裂、表面皱缩或消解,未见产孢细胞;而无菌水对照处理组的菌丝体生长正常,可见产孢细胞。表明筛选到的2种杀菌剂可用于防治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太子参根腐病。


东南地区稻农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及技术发展、推广策略-基于福建省水稻种植户的调查
《科技管理研究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在梳理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择取研究指标,以福建省种稻农户为调查对象,通过随机抽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探究新形势下影响我国东南地区稻农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的主要因素。构建模型,通过单因素分析叠加多因素分析,测算出土地类型、种稻的最主要动机、水稻性状偏好、周围稻农更新频率、农技推广人员影响程度是东南地区稻农新品种技术采纳的显著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适合山垄田品种、优质品种的更新需求存在缺口,种稻农户的品种更新行为仍然受到周围稻农的极大影响,农技推广人员起到重要的正面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确立以优质稻品种选育为重点的良种技术发展方向、良种技术发展应关注小众农户的特殊需求、扩大良种技术示范户的影响覆盖面、持续推进接触式农技推广工作方式几点建议。


3种阳光玫瑰葡萄花穗整形方式的比较
《中国南方果树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避雨设施栽培6年生阳光玫瑰葡萄为试材,于开花前3 d分别采用保留花穗尖端6 cm、保留花穗中部枝梗6 cm及保留副穗6 cm共3种不同的花穗整形方式,研究其对阳光玫瑰成熟期外观及内在品质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认为:阳光玫瑰采用保留花穗尖端6 cm整形方式的果穗商品性最好,果穗圆柱形,果粒大小均匀一致,果面青绿色,果肉硬脆,香味浓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33%,果实无核率91.50%;保留花穗中部6 cm的整形方式果穗相对紧凑;仅保留副穗的整形方式果实成熟时果穗偏小,果实着色偏黄且存在果锈,商品性受限.建议生产中采用开花前3 d保留花穗尖端6 cm的整形方式.


'东红'猕猴桃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东南园艺 》 2020
摘要:'东红'猕猴桃是从'红阳'猕猴桃实生苗中选育而来,具有口感细腻、风味浓郁、早熟、耐贮等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栽培价值.以1年生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东红'猕猴桃不定芽再生体系.结果表明,茎段可以在1/2 MS+2.0 mg·L-16-BA+0.5 mg·L-1 NAA+20 g·L-1蔗糖的培养基上萌发出不定芽;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1.5 mg·L-16-BA+0.1 mg·L-1 NAA,增殖率为6.78;最适不定芽生根培养基为1/2 MS+1.0~1.5 mg·L-1 IBA,生根率均高于90%;在泥炭土:田园土=2:1组成的混合基质中,再生苗移栽成活率为93%.为猕猴桃优良品种的保存和推广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