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海岛棉染色体片段导入系定位纤维品质性状QTL
《作物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优质棉育种是当前棉花育种的工作重点,海岛棉染色体片段导入系是定位纤维品质性状QTL、定向改良棉花纤维品质的重要材料.以构建的一套以陆地棉冀棉262为背景的海岛棉海7124染色体片段导入系为材料,对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指数和伸长率5个纤维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及QTL定位.结果表明,上半部平均长度与断裂比强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与整齐度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断裂比强度与伸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可能存在QTL的重叠或连锁.利用459对全部锚定在26条染色体上的SSR标记进行QTL定位分析,鉴定得到155个与纤维品质性状相关的QTL,解释表型变异率在6.57%~38.72%,分别位于At亚组的13条染色体和Dt亚组的7条染色体上,每条染色体上平均检测得到7.75个QTL,其中D5染色体上QTL最多,达30个,与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伸长率相关的各7个,与整齐度指数相关的6个,与断裂比强度相关的3个;在A9染色体上仅检测到1个与伸长率相关的QTL.本研究鉴定得到的QTL位点与已报道的纤维品质位点部分重合或一致,与之相连锁的分子标记将在优质棉品种选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华北平原典型区大豆生产全生命周期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科学评价区域内大豆生产的生态效率,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华北平原大豆生产典型县——石家庄市藁城区50个农户为例,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LCA)和超效率(SBM)模型,对其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和生态效率分析.结果显示,大豆生产4个主导的潜在环境影响类别依次为全球变暖潜力(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陆地生态毒性潜力(terrestrial eco-toxicity potential,TETP)、酸化潜力(acidification poten-tial,AP)及富营养化潜力(eutrophication potential,EP).其中,种植规模方面,大规模农户的GWP、TETP及EP影响潜力最大;生态效率值为大规模>中规模>小规模;其6个投入指标当中,杀虫剂的冗余率极差最大(5.89%).灌溉模式方面,滴灌的GWP和AP影响潜力最大,沟灌的TETP和EP影响潜力最大;生态效率为滴灌>喷灌>无灌溉>沟灌;6个投入指标中,灌溉用水的冗余率极差最大(8.40%).种植区域方面,藁城北部地区的GWP、AP和EP影响潜力均大于藁城南部地区;生态效率值为南部地区>北部地区;6个投入指标中,化肥的冗余率极差最大(2.79%).综上所述,藁城区大豆生产应向大规模化发展,并积极推广滴灌技术,控制化肥和杀虫剂使用量,以保证大豆产量的同时,提高大豆生产的生态效率.研究结果可为藁城区大豆生产的生态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其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紫苏萜类生物合成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紫苏萜类生物合成关键基因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actyl-CoA C-acetyltransferase,AACT)的结构与表达特征。【方法】利用基因克隆技术从紫苏中克隆AACT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方法对紫苏AACT基因进行分析。【结果】(1)首次从紫苏中克隆了AACT基因,其开放阅读框全长1 254 bp,编码417个氨基酸;(2)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fAACT的分子量为42.972 ku,等电点为8.07,为疏水蛋白;(3)同源分析显示:PfAACT氨基酸与冬凌草IrAACT、丹参SmAACT、夏枯草PvAACT和芝麻SiAACT的同源性较高,说明紫苏PfAACT蛋白在进化过程中保守性强;亲缘关系分析显示:紫苏PfAACT与冬凌草IrAACT的亲缘关系最近;(4) qRT-PCR分析结果表明:PfAACT基因在紫苏叶中的表达量高于在根和茎中的表达量;不同发育时期PfAACT基因表达情况显示其在9月中下旬表达量最高。【结论】本研究首次从紫苏中克隆了紫苏萜类物质生物合成关键基因PfAACT,其结构与表达特征的研究结果为紫苏萜类物质生物合成关键基因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土壤主要矿质元素与板栗总糖和淀粉含量的关联性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解析土壤中不同矿质元素对板栗总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程度,为通过养分调控板栗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河北省8个板栗主产县(市)盛果期栗园,测定其土壤中主要矿质元素及果实总糖和淀粉含量,通过相关性、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各指标间的关联性。【结果】栗园土壤中N、P、K、Ca、Cu、Na含量差异较大,而Fe、Mn、Mg含量差异较小;板栗栗果的总糖含量与土壤K和Mg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Mn含量显著正相关;淀粉含量与土壤N、K、Cu含量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Ca含量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土壤N、K、Cu、Mn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土壤Ca含量显著正相关;支链淀粉含量与土壤N、K含量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确立了总糖、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与土壤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回归方程。【结论】土壤K含量与板栗总糖和淀粉含量密切相关,可作为总糖和淀粉性状优劣的选择指标;土壤养分对板栗总糖和淀粉含量有促进效应也有制约作用,土壤增施Fe肥、适量减少K和Cu元素可提高板栗总糖和支链淀粉含量。


华北夏谷水肥优化管理综合评价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水肥优化管理的评价方法难以兼顾产量、经济效益、养分效率、灌溉产出等多项目标,为优化谷子种植水肥管理方案,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在成熟期取样,测定谷子形态、生物量、产量、养分含量,分析养分收获指数、肥料偏生产力、灌溉产出和经济效益,运用变异系数法和模糊隶属函数法分别确定指标的权重和隶属度,综合评价谷子水肥优化管理。结果表明,在灌溉、氮、磷和钾肥等4个因素中,对产量影响程度排序为:灌溉>氮肥>钾肥,磷肥产量无显著影响。每生产100 kg籽粒产量,平均吸收1.90 kg氮、0.31 kg磷、0.55 kg钾。氮、磷、钾肥和灌溉具有协同效应:灌溉对谷子植株养分分配与累积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氮、磷和钾肥协同影响谷子植株养分分配与累积,氮和钾肥对水分利用率也有显著影响。谷子水肥管理优化需以目标为导向,当以环境友好、资源高效、投入低廉为主要目标时,采纳SF1组合为宜,即水150 t·hm-2·次-1,灌溉4次,氮肥150kg·hm-2,磷肥75 kg·hm-2,钾肥75 kg·hm-2,当以高产、高经济效益兼顾某单一资源高效利用为主要目标时,采纳SF9组合为宜,即水450 t·hm-2·次-1,灌溉4次,氮肥300 kg·hm-2,磷肥150 kg·hm-2,钾肥75 kg·hm-2。研究对谷子高效生产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行距和密度对冀南棉区机采棉株型塑造、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行距和密度对机采棉株型塑造、高产和优质群体结构的影响,明确适合冀南棉区机采棉株行距配置的方法.[方法]以'冀棉 803'为试验材料,研究 4 种行距(L1:66 cm、L2:76 cm、L3:86 cm和L4:96 cm)和 3 种密度(D1:45 000株·hm-2、D2:75 000 株·hm-2和D3:105 000 株·hm-2)对棉花株型塑造、群体冠层结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行距处理相比,L1 处理的株型特点为果枝长度较长,果枝夹角较小;L2 和L3 处理的株型特点为果枝长度较短;L4 处理的株型特点为株高较低,果枝数较少.不同密度处理中,与D1 相比,D2 和D3 处理株高、果枝始节高度增加,果枝长度、果枝节数和吐絮率降低,棉花株型更紧凑.在棉花花铃期,与L2 处理相比,L3 和L4 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显著降低 5.74%和25.36%,透光率分别显著增加 50.00%和 125.00%;与D1 处理相比,D2 和D3 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 7.87%和 28.28%,透光率分别降低 25.00%和 50.00%,叶倾角分别降低 8.68%和 13.35%,均达到显著水平.与该区域机采棉常规栽培模式L2D2 相比,L1D2、L1D3 和L2D3 的冠层结构没有显著差异,L3D3 的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透光率显著降低.随着行距的增加,棉花单株铃数、总铃数和产量随之降低,铃重呈增加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棉花单株铃数降低,总铃数和产量增加.与L2D2 相比,L1D2、L1D3 和L3D3 的产量分别增加 8.70%、7.97%和 4.38%,但差异不显著.L2 处理的棉纤维长度比L1 和L4处理显著增加 3.67%和 4.40%;L4 处理的棉纤维整齐度比L1 和L2 处理显著降低 2.15%和 2.11%.与L2D2 相比,L1D1、L1D2、L4D2 和L4D3 的棉纤维长度显著降低,L4D1 的棉纤维整齐度显著降低,L4D2 的棉纤维马克隆值显著增加.[结论]冀南棉区机采棉兼顾株型和产量的株行距配置 3 个适宜组合为行距 76 cm、密度 75 000 株·hm-2,行距 66 cm、密度 105 000株·hm-2和行距 86 cm、密度 105 000 株·hm-2.


河北沧州地区优良高产抗病苜蓿品种的筛选
《草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在河北沧州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抗病品种,分别于2018、2019和2020年9月调查32个品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病害发病率,并测定草产量,评价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分析苜蓿产量和病害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沧州地区主要发生5种苜蓿病害,分别是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Phoma medicaginis)、苜蓿炭疽病(Colletotrichum truncatum)、苜蓿尾孢叶斑病(Cercospora medicaginis)、苜蓿锈病(Uromyces striatus)和苜蓿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前3种病害的发病率较高,最高可达73.22%、86.67%和91.67%;所有品种对田间调查到的病害均具有一定的抗性,其中,‘敖汉苜蓿’、‘中苜3号’和‘陇东苜蓿’对上述5种病害均表现为高抗。32个苜蓿品种草产量为1.28~4.53 t·hm-2,‘新牧4号’最高,‘陇东苜蓿’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的发病率与‘皇冠’和‘骑士T’的草产量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显著负相关(P<0.05);苜蓿褐斑病的发病率与‘甘农4号’和‘新牧4号’的草产量在2018年和2019年显著负相关;苜蓿炭疽病的发病率与‘冲击波’的草产量在2018年和2019年显著负相关,在2020年极显著负相关;苜蓿尾孢叶斑病的发病率与‘中苜1号’和‘甘农4号’的草产量在2020年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表明,‘敖汉苜蓿’、‘中苜3号’、‘皇冠’、‘新牧4号’和‘甘农4号’较好,推荐在当地种植。
关键词: 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 苜蓿炭疽病 苜蓿尾孢叶斑病 苜蓿锈病 苜蓿褐斑病 抗病性 草产量


饲用小黑麦青贮替代燕麦干草对奶牛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优化与建立饲用小黑麦在奶牛饲粮中的利用技术,探究小黑麦青贮替代饲粮中的燕麦干草对奶牛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选取乳熟期收获的饲用小黑麦(冀饲3号)制作干草和青贮,利用湿化学法检测小黑麦干草、小黑麦青贮和燕麦干草的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比较其营养品质特点。选取泌乳中期中国荷斯坦奶牛4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头,对照组奶牛饲喂全混合饲粮(TMR),试验1、2组奶牛分别使用等干物质含量的饲用小黑麦青贮替代TMR中的50%和100%燕麦干草。试验期共63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56 d。试验期间,每天记录奶牛产奶量,每周采集牛奶样品,测定乳品质指标,并根据饲料成本和产奶量计算奶牛经济效益。【结果】(1)饲用小黑麦青贮的奶牛粗脂肪、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低于小黑麦干草与燕麦干草(P<0.05),青贮发酵指标均符合优质青贮标准;(2)试验2组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1、2组奶牛4%乳脂校正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奶牛产奶量和饲料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3)试验1、2组奶牛乳脂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1组奶牛乳脂率和乳蛋白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试验2组饲料成本高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试验1组奶牛乳收入高于对照组和试验2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2组奶牛净增收益分别提高了2.90和1.93元/(头·d)。【结论】使用饲用小黑麦青贮替代燕麦干草能够提高奶牛生产性能、乳品质及经济效益。因此,小黑麦青贮可作为奶牛饲粮中替代燕麦干草的优质粗饲料,替代比例为50%时效果最佳。


拉萨长期不同施肥青稞田土壤固氮菌分离鉴定
《麦类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找拉萨青稞田自生固氮菌,丰富当地固氮菌资源,以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环境负效应,本研究从6种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定位试验的青稞田土壤中进行固氮菌的分离、纯化,观察其菌落形态特征并测定各菌株的固氮酶活性,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了各菌株的分类学地位。结果显示,通过分离和纯化,共得到自生固氮菌50株,其中13株菌具有高效固氮酶活性,分别属于假食酸菌属(Pseudacidovorax)、芽孢杆菌属(Bacillus)、红球菌属(Rhodococcus)、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施用化肥会减少土壤中高效固氮菌种类,不施化肥或施用有机肥能丰富土壤中高效固氮菌种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