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型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杂种优势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通过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培育出的新型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其中10个恢复系和3个保持系转育而来的不育系进行NCⅡ双列杂交,测定其杂种优势,并分析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30对SRAP引物扩增出250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61.9%。39对SSR标记共扩增出145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7.3%。(2)两种标记混合聚类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0.588处可将全部材料划分为A、B两大类群,其中A类包含一个来自039×浩油11号的甘白种间杂交后代和白菜型亲本浩油11号,B类包含039、E144和其余的甘白种间杂交后代。在相似系数0.714处B类又可以分为6个不同的亚类,两个甘蓝型亲本材料单独聚在一个亚类中,其余的64份甘白种间杂交后代分别聚在5个不同的亚类中,说明新型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配制的30个杂交组合中,产量超亲优势在20%以上的有22个,占组合数的73.3%,产量杂种优势非常明显,而含油量杂种优势不明显。(4)SRAP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SSR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相关不显著。因此,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预测油菜的杂种优势,SRAP标记效果更好。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甘蓝型油菜 春性 SSR SRAP 杂种优势


蚕豆种质资源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青海科技 》 2009
摘要:本文对660份蚕豆种质资源进行了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鉴定。结果表明:蚕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755。11个不同地理来源群体间显示出显著的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差异,国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略高于国内群体平均水平。国内除云南、山西蚕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国外群体(1.8512)外,其他省(区)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国外群体。研究结果显示,云南、山西、青海是我国蚕豆资源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应进一步加强该区域蚕豆资源的搜集、保护和研究。


青海东部地区春油菜“3414”肥效试验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确定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春油菜的最佳氮、磷、钾施肥配比,为春油菜的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杂2号为春油菜供试品种,施肥采用农业部推荐的"3414"最优回归设计,共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配方处理进行春油菜的氮、磷、钾施肥配比试验。[结果]各施肥处理中,N2P3K2(N 101.25 kg/hm2、P2O5112.80 kg/hm2、K2O 45.00 kg/hm2)的产量最高,为3 802.5 kg/hm2;其次是N2P2K0(N 101.25 kg/hm2、P2O575.15 kg/hm2、K2O 0 kg/hm2),产量为3 735.0 kg/hm2。通过"3414"肥料效应试验,获得青海东部地区春油菜肥料效应函数方程,由此数学模型得出理论上的氮、磷、钾最佳施肥量为:N 128.60 kg/hm2,P2O590.60 kg/hm2,K2O 55.10 kg/hm2,最佳产量可达3 471.5 kg/hm2。[结论]综合分析不同施肥方法的推荐施肥量,并结合青海东部农业生产实际,建议氮、磷、钾的施肥量分别为N 120.00 kg/hm2、P2O590.00 kg/hm2、K2O 50.00 kg/hm2。
关键词: 春油菜 “3414”肥效试验 施肥模型 推荐施肥量 青海东部


高产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青杂6号的选育
《贵州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杂6号(402)为甘蓝型春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种和小孢子培养技术选育的三系杂交种,也是青海省第一个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选育的杂交种,该品种具有高产、双低和抗(耐)菌核病较强等特点,在国家区试中平均产量为242.28 kg/667m2,比第一对照青油14号增产15.51%,比第二对照青杂2号增产10.93%;在国家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219.97 kg/667m2,比对照青杂2号增产7.73%,两年区试平均芥酸含量0.1%,饼粕中硫甙含量20.26μmol/g,含油量47.39%,抗(耐)菌核病明显强于对照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