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温度对水稻亚种间杂种育种及结实率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1个水稻亚种间杂种、1个灿型品种间杂种和7个籼、粳、爪哇型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低温对雌、雄配子育性和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品种的结实率对温度敏感,而亚种间杂种更易受温度影响.当花粉充实和开花受精处在日均温13.7-29.3℃的范围内时,温度每降低1度,亚种间杂种的花粉育性平均降低3.42±1.6个百分点,结实率平均降低6.74±1.6个百分点.亚种间杂种开花期适宜日均温为26.8±1.9℃,安全日均温为24.6±2.9℃,比常规稻的平均值分别高1.2℃和2.0℃.低温使雄配子的育性降低,从而导致结实率降低,因此,改善花粉的耐低温能力是稳定亚种间杂种结实率的重要途径.通过筛选,能够选育到气候适应性广的高产亚种间杂交稻组合.


沿海滩涂耐盐(海水)植物的研究与开发
《湖北农学院学报 》 2002
摘要:耐盐 (海水 )植物培育是海水灌溉农业的关键技术 ,现已筛选出了碱蓬、北美海蓬子、三角叶滨藜、狐米草等耐盐 (海水 )植物 ;红树DNA以及耐盐基因BADH、mtlD和gutD的转基因耐盐植物的培育工作也取得进展。滩涂耐盐 (海水 )植物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蔬菜、油料和饲料等方面。对滩涂耐盐 (海水 )植物的研究开发工作初步提出了 3个对策 :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促进现有技术成果的组装配套及推广利用 ;加强国内外合作 ,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 ;继续加强耐盐 (海水 )植物的改良工作。


江苏沿海地区农田蜗牛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华东昆虫学报 》 2002
摘要:本地区为害农作物蜗牛主要有同型巴蜗牛和灰巴蜗牛。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外饲养观察 ,基本摸清了在江苏沿海地区 ,农田蜗牛的卵期和幼贝期 ,是其生命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和开展防治的有利时期 ;农作物的苗期和花荚期 (花铃期 )是对农田蜗牛最敏感的生育期 ,亦即需要重点保护的关键时段 ;秋熟作物受蜗牛危害重于夏熟作物。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 ,每年春夏之交 4 - 6月和秋季 8- 10月的温湿度条件 ,最适宜于两种蜗牛的生存、活动和取食 ;调查结果表明 ,该时期亦正是本地区蜗牛发生为害的两个峰期。经过试验示范 ,总结出一整套农田蜗牛的综合治理措施 ,筛选出一批除蜗保叶效果达 80 %左右的、能分别用作为作物前期毒饵诱杀的颗粒剂和后期喷雾除蜗的可湿性粉剂 ;并且针对江苏沿海地区 ,农田蜗牛的发生特点和灾变规律 ,提出了对农作物采用“播前耕翻 (爆卵 )压基数 ,综合措施保全苗 (壮苗 ) ,中后期化防夺丰收。”的总体防治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