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的选育及其栽培特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两系方法以培矮 6 4S作母本 ,9311作父本 ,培育的籼型杂交稻两优培九 ,作一季中稻栽培 ,在掌握栽培特性和肥水良好的条件下 ,大面积实收产量达 9.5~ 11.0t·ha-1,且不易倒伏。米质达国标优质米级 ,并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高产群体指标为每公顷栽插 2 2 .5~ 2 7.0万穴。单株栽插 ,基本苗 75~ 12 0万个·ha-1,最高茎蘖数345 .0~ 375 .0万个·ha-1,有效穗 2 2 5 .0~ 2 5 5 .0万穗·ha-1,每穗总颖花 2 0 0个左右 ,结实率 83%~ 88% ,千粒重 2 6~2 7g。栽培技术为适时早播 ,早施分蘖肥 ,达到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基面肥、分蘖肥与后期施氮量各占总施氮量的70 %和 30 % ,每公顷总用纯氮量 2 2 5~ 2 5 5kg。宜重视磷钾肥的施用 ,后期切忌早断水 ,应切实防治稻曲病。


杂交大麦新组合选育的操作技术
《江西农业学报 》 2003
摘要:结合大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工作的多年实践,介绍了大麦育种材料种传病害的防治、人工杂交配组、强优组合的制种以及杂交大麦种简易贮藏等技术。


浅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急先锋 ,走信息化道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要在加强农业信息硬、软件建设以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苏棉18号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耕作与栽培 》 2003
摘要:对苏棉 1 8号的生长发育特性研究表明 ,苏棉 1 8号棉苗生长快 ,叶面积大 ,株高日增量大 ,株高较高 ,株型疏朗 ,果枝较长 ,果枝台数多 ,果节数多。单株结铃数多 ,成铃强度高 ,且优质桃比例高。在栽培上应适当稀植 ,合理化控 ,增加施肥量 ,肥料合理运筹 ,可进一步提高产量


几个杂交朱顶红品种不定芽诱导试验
《江苏农业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不同品种的杂交朱顶红 (Hippeastrumvittatum)鳞茎切块为外植体 ,接种于添加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结果表明 :最适于不定芽诱导的培养基为 1 2MS +4.0mg LBA +2 .0mg LNAA +2 .0g L活性炭 ,其诱导频率达 83.3% ;有活性炭的处理效果明显好于没有活性炭的处理 ,1 2MS培养基的诱导频率略高于MS培养基 ;就品种而言 ,品种“奇妙的丁香”诱导频率最高。


江苏沿海棉区常见捕食性天敌在Bt棉田的消长动态与分布
《江西农业学报 》 2003
摘要:以常规棉为对照,对江苏沿海地区Bt棉田捕食性天敌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捕食性天敌主要涉及6个科共16个常见种。两类棉田内6类天敌的种群数量均表现为蜘蛛类>瓢虫类>草蛉类>捕食蝽类>捕食螨类>食蚜蝇类,其中前2类分别占天敌总量的78%~79%和19%~20%。与常规棉比较,Bt棉田内蜘蛛类、瓢虫类、捕食蝽类和天敌总量分别增加78.26%、61.91%、114.28%和73.85%,草蛉类和捕食螨类分别减少2.78%和14.29%。捕食螨类和食蚜蝇类主要在棉花生长前期发生,其他4类天敌则主要在棉花生育中后期发生。面上普查结果表明,Bt棉田捕食性天敌总量比常规棉田增加25.63%~47.50%。
关键词: 江苏沿海棉区 Bt棉田 捕食性天敌 常见种 消长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