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3个中早熟菜用型马铃薯品种(系)比较试验初报
《甘肃农业科技 》 2019
摘要:13个马铃薯品种(系)品比试验的结果表明,L13120-1、L13105-10综合性状优良,表现突出,L13120-1折合产量26 498 kg/hm~2,较LK99增产5.97%,较费乌瑞它增产129.83%,商品薯率为87.87%,大薯率为52.30%,干物质含量17.52%,蛋白含量2.54%,淀粉含量14.84%,还原糖含量0.39%,Vc含量14.57 mg/100 g;L13105-10折合产量25 548 kg/hm~2,较LK99增产2.17%,较费乌瑞它增产121.59%,商品薯率为77.53%,大薯率为47.58%,干物质含量19.92%,蛋白含量2.39%,淀粉含量16.54%,还原糖0.30%,Vc含量16.71 mg/100 g。建议推荐参加2019年甘肃省马铃薯多点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钾肥种类和施钾时期对油葵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钾肥种类和施钾时期对油葵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选取油葵杂交品种陇葵杂3号,采用2因素3水平(2个钾肥种类:氯化钾(F1)、硫酸钾(F2);3个施钾时期:全部种前基施(T1)、 50%基施+50%现蕾期追施(T2)、 25%基施+50%现蕾期追施+25%花期追施(T3))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2014-2016年在甘肃省景泰条山农场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KCl和K2SO4这两个钾肥品种的盘径、千粒重、粗脂肪含量、产油量、亚麻酸含量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与施用K2SO4相比,施用KCl的产量在2014年显著增加,F1T2的产量较F2T2增加了4.96%,F1T3较F2T3增加了4.06%.出仁率、油酸含量在2015年和2016年显著增加,F1T1的出仁率较F2T1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增加了1.50%、2.99%,F1T2的出仁率较F2T2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增加了1.76%、19.7%;2015年F1T2的油酸含量较F2T2增加了5.92%;2016年F1T3的油酸含量较F2T3增加了9.09%.粗蛋白含量在2014年和2016年显著降低,F2T3的粗蛋白含量较F1T3在2014年和2016年分别增加了9.95%、8.87%.粗蛋白产量在2016年显著降低,F2T3的粗蛋白产量在2016年较F1T3增加9.29%.亚油酸含量在2015年和2016年显著降低, F1T3的亚油酸含量较F2T3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增加了3.17%和3.03%.施钾时期对油葵的盘径、亚麻酸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油葵的千粒重、出仁率、产量、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粗脂肪含量、产油量、油酸、亚油酸影响显著.钾肥的最佳施用时期为基施.油葵产量与盘径、千粒重、出仁率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油酸和亚油酸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油葵 KCl 2SO4','') >K2SO4 施钾时期 产量 产量构成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南芥AtNHX6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拟南芥内膜反向转运体AtNHX6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从基因组中克隆了AtNHX6基因开放阅读框(ORF)上游侧翼调控区1 922bp序列,并成功构建AtNHX6基因启动子与GUS融合表达载体pCAM-BIA1381-proNHX6-GUS,通过农杆菌花序浸染法转化野生型拟南芥获得T3代纯合转基因拟南芥株系,经PCR检测扩增得到2 187bp目的条带。利用组织染色法鉴定转基因拟南芥的GUS表达模式发现,在子叶、下胚轴和花中GUS活性显著。在这些广泛表达的部位中,微管系统中的表达最为显著,真叶中只有局部检测到GUS表达;在根中GUS在根毛和侧根生长部位表达;在未成熟果荚中只有在果荚顶端和基部存在GUS活性,成熟果荚中只在果柄检测到GUS表达;在花中,雄蕊的花丝和花粉粒及雌蕊的柱头中检测到GUS表达。GUS染色分析结果表明,AtNHX6基因启动子与GUS的融合表达载体成功构建并正常启动GUS基因表达,且AtNHX6基因主要在拟南芥的子叶、下胚轴、根、花、果荚中的微管系统、根毛和侧根生长部位以及花丝、花粉、柱头中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南芥rd29A启动子在不同胁迫下GUS活性分析
《甘肃农业科技 》 2019
摘要:通过特异PCR扩增技术,以拟南芥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了rd29A基因上游1 600 bp的胁迫诱导型启动子序列.将此1 600 bp的调控序列与GUS基因连接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101-rd29A-GUS,并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基因拟南芥.定量PCR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下转基因纯合株系中rd29A显著上调表达.GUS组织化学染色及GUS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ABA、甘露醇和NaCl等胁迫处理下,GUS活性增强,尤其是ABA胁迫处理.说明rd29A启动子可以增强逆境下GUS基因的表达,可作为一种诱导型启动子应用于提高作物抗逆性的基因工程研究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小麦'Holdfast'条锈病成株抗性QTL定位
《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Holdfast是来自英国的小麦品种,多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条锈病持久抗性.本研究目的是发掘Holdfast的条锈病成株抗性基因及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小麦持久抗性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和方法.利用铭贤169和Holdfast杂交后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于2014—2015和2015—2016年度在甘肃甘谷、甘肃中梁和四川成都进行条锈病成株抗性鉴定,并统计最大严重度(maximum disease severity,MDS).基于小麦660K SNP芯片和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技术初步确定抗病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后,将目标区域的SNP标记转化为KASP(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标记,检测整个RIL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最后进行RIL群体条锈病成株抗性的QTL分析,在5AL和7AL染色体上发现了2个成株抗性QTL.5A染色体长臂上1个条锈病成株抗性QTL QYr.gaas-5AL,在所有环境下均存在,可解释6.5%~9.3%的表型变异;QYr.gaas-5AL位于标记Ax-109948955和Ax-108798241之间,连锁距离分别为0.5 cM和1.1 cM.在7A染色体长臂上定位到1个条锈病成株抗性QTL QYr.gaas-7AL,在2015年和2016年甘谷环境中均稳定存在,分别解释6.2%和7.3%的表型变异;QYr.gaas-7AL位于标记Ax-110361069和Ax-108759561之间,连锁距离分别为0.5 cM和0.7 cM.携带QYr.gaas-5AL和QYr.gaas-7AL抗病等位基因家系的MDS显著低于感病等位基因家系的MDS,表明QYr.gaas-5AL和QYr.gaas-7AL可有效降低条锈病严重度,可应用于小麦抗条锈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制度对胡麻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轮作、休闲、连作、间作、休闲1年-种植"5种耕作模式,结合通径分析,研究不同耕作制度对胡麻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的影响,以及土壤养分对土壤酶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胡麻枞形期,研究区表土层4种土壤酶活性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不同耕作制度在胡麻生长前期对土壤酶影响不明显;盛花期,蔗糖酶活性T1、T2、T3和T4分别较T5提高44.6%、53.3%、61.9%和34.9%,脲酶活性T5、T1和T2分别较T4提高266.0%、157.0%和140.0%,碱性磷酸酶活性T3较T2提高54.0%;硕果期,过氧化氢酶活性T2和T3分别为1.41 mL·g-1·h-1和1.51 mL·g-4·h-1,显著高于T1、T4和T5;(2)胡麻盛花期,亚土层土壤脲酶活性T2和T5分别为1.74 mg·g-1·d-1和1.70 mg·g-1·d-1,显著高于T1、T3和T4;过氧化氢酶活性T1较T5提高212.0%,碱性磷酸酶活性T5较T4提高了21.6%;(3)蔗糖酶与碱性磷酸酶间显著负相关,与脲酶间正相关,其余酶为负相关;(4)耕层不同土壤酶活性受土壤养分因子影响的多重效应不同,pH、全磷含量能够促进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有机质、pH含量促进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亚土层不同土壤酶活性受土壤因子影响的多重效应增加,主要为限制因子,且限制因子数要远大于表土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与苜蓿不同比例组合对驴盲肠体外发酵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燕麦干草与苜蓿不同比例组合对驴盲肠液体外发酵的影响,旨在为肉驴养殖中粗饲料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将燕麦干草和苜蓿按干物质比为80:20、60:40、40:60和20:80分为Ⅰ、Ⅱ、Ⅲ、Ⅳ组,通过体外产气法与人工瘤胃持续发酵法培养2、4、8、12和24 h,各时间点3个重复,发酵终止后测定发酵参数和饲草养分降解率,通过24 h时发酵参数的加权估算值计算饲草组合效应值.结果表明:1)燕麦与苜蓿不同比例组合影响了其养分降解率,随着苜蓿比例的增加,干物质(DM)和酸性洗涤纤维(ADF)降解率增大,Ⅳ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各组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差异不显著(P>0.05).2)随着苜蓿含量的增加,pH逐渐升高,Ⅳ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各时间点产气量(GP)均为 Ⅱ 组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且24 h时 Ⅳ 组显著高于 Ⅰ 和 Ⅲ 组(P<0.05);从发酵12 h开始Ⅲ、Ⅳ组氨态氮(NH 3-N)浓度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24 h时Ⅱ组微生物蛋白(MCP)浓度显著高于Ⅲ组(P<0.05),与Ⅰ、Ⅳ组无显著差异(P>0.05);燕麦与苜蓿不同比例组合对挥发性脂肪酸(VFA)有显著影响,24 h时Ⅰ和Ⅳ组丙酸浓度显著高于Ⅱ和Ⅲ组(P<0.05),而Ⅰ、Ⅱ组总VFA(TVFA)含量显著高于Ⅲ、Ⅳ组(P<0.05).3)发酵24 h后Ⅰ、Ⅱ和Ⅳ组均产生正组合效应,且Ⅳ组效应值最大,而Ⅲ组产生负组合效应.综上所述:燕麦与苜蓿按20:80组合时能提高DM、NDF和ADF降解率,且多项组合效应值更高;燕麦与苜蓿饲喂驴以20:80组合效果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半干旱区谷子多点试验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变化特征
《西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谷子多点试验对鉴定评价谷子的稳产及广适性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甘肃省中东部干旱半干旱区7 a谷子多点试验的产量及农艺性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研究其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11-2017年,甘肃省中东部半干旱区谷子多点试验试点设置数、参试品系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益于筛选出高产、稳产、广适性品系;参试品系产量变幅为69.3~593.4 kg/667m~2,年际内同一试点不同品系间、年际间不同试点同一品系及年际间同一试点同一品系产量均存在较大差异,产量相对稳定品系所占比例低,降雨量、气温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谷子产量变幅较大与其任何一个生育阶段的极端降雨及气温变化密切相关,说明要加强气候变化耐性谷子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创新;株高、主穗长、主穗直径、主茎直径及单株草质量呈"w"型变化特征,单株穗质量、单株粒质量、千粒质量及出谷率呈"∽"型变化特征,而主茎节数变化区间为11~13,呈逐年缓慢下降趋势,说明参试材料的表型选择性改造无特异性,应加强谷子理想株型种质资源的挖掘、利用和创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品种兰天19号持久抗病、高产与广适性解析
《中国种业 》 2019
摘要:对兰天19号抗锈性较持久、高产、稳产及广适性进行了解析,为甘肃陇南地区培育山旱地突破性新品种提供理论指导和亲本信息.结果表明:(1)兰天19号自推广至今逾12年仍保持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含Sr2、Fhb1基因.(2)千粒重高(43.5~55.0g),平均48.14g,含高粒重基因Sus1-7B(Hap-H)、TaCwi-A1a、TaCWI-4A-T和TPP-6AL1a;分蘖适中,成穗数高,落黄性极佳,具高产潜力.(3)稳产,自2008年至今作为甘肃陇南片山旱地区试对照品种,区试和生产试验产量变异系数分别为0.10和0.11.(4)含春化基因Vrn-D1b、Vrn-A1-2147,光周期不敏感型基因Ppd-A1a、Ppd-B1a、Ppd-A1a,抗旱基因I-feh-w3(Westonia type),抗寒抗旱性强,为兰天19号的广适性和跨区域推广种植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 小麦 兰天19号 抗条锈性 高产潜力 稳产性 广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