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北地区大型苹果树更新复壮栽培技术研究
《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19
摘要:一些疏于管理的苹果树(园)存在树体高大密闭、通风受光不良、果品产量质量不稳甚至逐年下降等状况,因此,大型苹果树(园)如何更新复壮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探索大型苹果(园)更新复壮技术措施,以靖远三滩万亩苹果园为生产试验基地,经过几年时间的探索,对影响该复合群体产量及效益的"轻度疏剪、中度疏剪、重度疏剪和隔行疏剪"4个主要群体配置因子进行系统的整形试验研究,试验后产量达20.34 t,为试验前一年的1.22倍,是试验前三年平均水平的1.25倍.结果表明:轻度疏剪与中度疏剪相结合的更新复壮模式优于其他改造模式,应成为甘肃中部地区乃至大西北大型苹果树更新复壮的首选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对春玉米田土壤呼吸及碳平衡的影响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下农田碳平衡规律,研究农田排放到大气CO2的"源"、"汇"特征,依托39 a肥料定位试验测定了秸秆和氮磷肥配施(SNP)、农家肥和氮磷肥配施(MNP)、单施农家肥(M)、氮磷肥配施(NP)、单施氮肥(N)和不施肥(CK)等6种不同施肥方式下西北黄土旱塬春玉米拔节期到成熟期的土壤呼吸.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方式能够影响春玉米农田土壤CO2排放,不同生育时期排放特征不同,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即开花期达到排放高峰,SNP、MNP和M的CO2排放通量分别达到3 650.54、2 980.50 mg·m-2·h-1和2 167.61 mg·m-2·h-1,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340.32%、259.51%和161.45%.不同施肥处理间表现为SNP>MNP>M>NP>N>CK.整个测定时期内土壤CO2平均排放速率表现为SNP>MNP>M>NP>N>CK,土壤呼吸中根系呼吸的贡献率波动在31%~77%之间.6种不同施肥处理农田土壤均表现为大气CO2排放的"汇",不同施肥处理农田碳汇强弱不同,表现为SNP>M>MNP>NP>N>CK.
关键词: 春玉米 施肥方式 CO2排放 碳平衡 长期定位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混菌发酵体系中异常汉逊酵母生长抑制机制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异常汉逊酵母(Hansenula anomala)早期衰亡的特征及机制,建立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与异常汉逊酵母混合发酵体系,研究酿酒酵母产酸、有氧混菌发酵、无氧添加新鲜培养基发酵、混菌发酵上清液及活、死酿酒酵母细胞添加对异常汉逊酵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产酸对异常汉逊酵母有抑制作用;有氧混菌和无氧添加新鲜培养基混菌发酵处理中,异常汉逊酵母的活菌数均高于无氧混菌发酵;而混菌发酵上清液添加后异常汉逊酵母的活菌数低于其纯培养;高浓度活酿酒酵母细胞的加入导致异常汉逊酵母的早期死亡,而死酿酒酵母细胞对异常汉逊酵母无抑制作用。因此,异常汉逊酵母早期衰亡,一方面是由酿酒酵母产酸及营养竞争造成,另一方面酿酒酵母的代谢产物及高密度活酿酒酵母细胞也会有促进作用。上述结果有助于加深对非酿酒酵母在果酒发酵中早于酿酒酵母衰亡的理解。
关键词: 酿酒酵母 异常汉逊酵母 混菌发酵 生长抑制 作用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花杀螨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及其杀螨活性
《农药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马铃薯花乙酸乙酯粗提物为分离对象,以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等4种叶螨为供试靶标,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分离得到2种具有杀螨活性的化合物(6a和2′a)。依据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并结合相关文献数据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分别为江户樱花苷(5,7, 4′-三羟基二氢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6a)和α-卡茄碱(2′a),前者系首次从茄科植物马铃薯中分离得到。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2个化合物对朱砂叶螨等4种叶螨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6a(江户樱花苷)对朱砂叶螨、二斑叶螨T. urticae和山楂叶螨T. viennensis 24 h LC_(50)值分别为461.98、338.76和732.08 mg/L,其触杀活性强于对照药剂鱼藤酮,相对毒力分别为鱼藤酮的1.17、1.52和3.07倍;化合物2′a(α-卡茄碱)对二斑叶螨和山楂叶螨24 h LC_(50)分别为480.79和834.98 mg/L,相对毒力分别为鱼藤酮的1.07和2.69倍。可见,江户樱花苷和α-卡茄碱具有一定的杀螨活性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植物源农药 马铃薯花 活性成分 分离鉴定 江户樱花苷 卡茄碱 杀螨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处理对日光温室内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影响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多年进行日光温室延后栽培红地球葡萄的设施棚内,研究有机肥与有机肥氮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有机肥及其与无机肥配施均可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与固氮菌数量,其中细菌为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组分,然后依次为固氮菌、放线菌以及真菌;单施有机肥及其与无机肥配施可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与磷酸酶活性,单施有机肥可显著影响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设施葡萄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细菌、放线菌、固氮菌与脲酶、蛋白酶、蔗糖酶以及磷酸酶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综合比较,以有机肥配施氮肥40g/株(MN2)处理效果最佳,此模式可维持设施葡萄较高土壤生产力及促进设施葡萄土壤可持续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情况与农药使用现状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作为继水稻、玉米和小麦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马铃薯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精准扶贫、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但单产水平因病虫害等瓶颈因素的制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资助下,项目组在马铃薯六大优势产区开展了有害生物疫情监测和农药使用现状普查工作.明确了我国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虫害共计27种,提出以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胫病、疮痂病、金针虫、蛴螬、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块茎蛾、蚜虫、蓟马等"六病六虫"为重点防控对象,根据各区域情况兼顾青枯病、环腐病、黄萎病、粉痂病等病虫害的防控.探明了我国马铃薯单位面积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量分别为17次和40.03 kg·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16次和3.49 kg·hm-2.马铃薯现有农药登记产品防治对象的覆盖范围严重不足,青枯病、疮痂病、粉痂病等重要病虫害面临无登记农药可用的窘境.在农药减施策略方面,提出践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针.建立马铃薯病虫害监测预警和早期精确诊断技术体系,为制定科学防控策略,适时精准施药奠定基础.选育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品种布局.适时播种、合理间套作,从时空两个维度阻隔规避马铃薯有害生物的侵染.种薯源头管控,完善种薯认证监管体系.扩大合格脱毒种薯的应用面积,大力推广种薯处理技术.研发推广化学农药高效施用技术与绿色防控替代技术是实现马铃薯化学农药减施的核心驱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核葡萄新品种-紫丰
《中国果业信息 》 2019
摘要:"紫丰"是以"红宝石无核"为母本,"黑爱莫"为父本,田间杂交后通过胚挽救技术选育出的无核葡萄新品种.2017年12月1日通过甘肃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良种编号:甘SSV-VV-009-2017.果穗圆锥形,穗形整齐、紧凑,平均重345 g;果粒为鸡心形,着生紧密,大小均匀,平均粒重4.4 g,最大粒重5.7 g;果皮紫黑色,皮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