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285条记录
百里香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的观察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观察百里香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百里香营养器官根、茎、叶的解剖结构。[结果]在光学显微镜下,百里香根的次生结构从外到内依次为周皮、韧皮部、维管形成层、木质部、维管射线。茎的次生结构从外到内依次为周皮、韧皮部、维管形成层、木质部和髓,髓位于茎的中心,全部由薄壁细胞组成。叶为典型的异面叶;表皮由一层紧密的形状不规则的表皮细胞组成,细胞外壁角质膜较厚;表皮上分布着较多的单细胞表皮毛;叶肉组织发达,栅栏组织由2层排列整齐的圆柱形细胞构成;海绵组织排列较为疏松。[结论]该研究为百里香的鉴别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百里香 石蜡制片 营养器官 解剖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N、P肥配比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稻田水环境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96-D-10水稻为供试作物,在宁夏引黄灌区灌淤土上,研究不同N、P肥配比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累积和稻田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N、P肥配施提高了秸秆和籽粒产量,同时促进了地上部N和P的吸收累积。各处理的N肥利用率为30.5%~47.8%,P肥利用率为4.3%~97.3%。基肥和追肥是影响田面水和地下水中N、P质量浓度的主要因素,其中在N素污染中,田面水中N素形态以NH4+-N为主,地下水以NO3--N为主。田面水总N质量浓度最高可达72.46 mg/L,50 cm渗漏水和100 cm浅层地下水总N质量浓度最高可达71.57和68.64 mg/L,在水稻全生育期内施肥是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因素,其中NO3--N高于10 mg/L,大大超过WHO饮用水标准;综合产量、养分吸收和环境各方面因素,本试验水稻当季N和P肥合理配比是N 225 kg/hm2和P 40 kg/hm2。

关键词: N、P肥配比 水稻产量 养分吸收 稻田水环境

辛硫磷在宁夏甘草及对应根际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西北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制定辛硫磷在甘草上的安全使用技术标准,采用田间试验和液相色谱法,测定辛硫磷在宁夏甘草及对应根际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样品经乙腈提取、柱层析法净化、紫外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在设定的色谱条件下,样品的最小检出量为1.00×10-9g,最小检出含量为0.005 mg/kg。不同进样量测定结果表明,在0.1~10μg/mL的范围内,辛硫磷峰面积与进样量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1.2190X+0.1658(r2=0.9940)。甘草中辛硫磷的添加回收率在81.7%~85.1%之间,RSD介于3.39%~5.91%之间,甘草对应根际土壤中辛硫磷的添加回收率在90.9%~95.3%之间,RSD介于2.89%~4.07%之间,各项指标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检测限量的要求。残留检测结果表明,药后不同时期甘草根及土壤中辛硫磷的残留含量完全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分别为CT=1.0024e-0.1027T(r=0.9715)和CT=0.4577e-0.0402T(r=0.9836),残留消解较快,半衰期分别为6.75 d和17.24 d;40%辛硫磷乳油依推荐剂量1次施药后40 d,2次施药后53 d,在甘草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均低于0.05 mg/kg,因此建议40%辛硫磷乳油在甘草上依推荐剂量1次施药的安全间隔期不得少于40 d,2次施药的安全间隔期不得少于53 d。

关键词: 甘草 辛硫磷 土壤 残留 消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环香山地区压砂地土壤肥力特征分析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宁夏环香山地区农田压砂地为研究对象,对压砂不同种植年限(CK,1a,3a,5a,15a,25a)下的土壤肥力及其相关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压砂后能显著提高土壤贮水量,压砂不同种植年限下的土壤贮水量分别比农田CK提高了68.5%,50.12%,40.42%,60.03%,44.39%。受季节降雨的影响,压砂不同种植年限土壤贮水量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一致。农田压砂种植初期(1~5a)显著降低了pH值,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PH值含量基本呈增加趋势。农田压砂后明显降低了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碱解氮、速磷、速钾的含量,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西瓜产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农田压砂种植5~8a,10a,15a,20a分别比压砂种植1~3a产量下降了33.33%,38.89%,55.56%,71.11%。

关键词: 压砂田 土壤贮水量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坡位退耕还林还草地土壤养分的变异规律

中国水土保持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在宁南山区黄土丘陵区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效益监测研究,测定了不同坡位退耕还林还草地的土壤养分。对土壤养分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坡面上,随着坡位的降低,退耕还林还草地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平均含量增加;从不同坡位退耕还林还草地各层土壤养分含量来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降低。说明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林带间种植的苜蓿经营粗放,加剧了土壤养分的失调。

关键词: 坡位 土壤养分 退耕还林还草地 半干旱地区 黄土丘陵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梭梭CMO基因的克隆与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西北植物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RACE等方法从超旱生耐盐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中扩增出甜菜碱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胆碱单加氧酶(CMO)编码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HaCMO),其开放阅读框为1 344 bp,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全长为447个氨基酸残基.根据已获得的开放阅读框,构建重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0-HaCMO.HaCMO核苷酸序列与藜科几种盐生植物如菠菜(Spinacia oleracea)、山菠菜(Atriplex hortensis)、辽宁碱蓬(Suaeda liaotungensis)、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和甜菜(Beta vulgaris)等的一致性均在74.5%以上,推导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均在73.5%以上,表明CMO编码基因在藜科植物中是一种比较保守的基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探明梭梭的抗旱、耐盐机制,挖掘并利用植物抗逆基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梭梭 胆碱单加氧酶 基因克隆 植物表达载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硫废弃物对盐碱地水稻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96-D10’水稻品种为材料,测定了不同脱硫废弃物施用量下盐碱地水稻幼苗光合作用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探讨脱硫废弃物对水稻生长影响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施用适量的脱硫渣能显著增加水稻幼苗的根长、株高和生物量;适量的脱硫废弃物能使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气孔限制值、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对照有显著增加,而细胞间隙CO2浓度比对照显著降低;施用适量的脱硫废弃物还能显著提高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积累。研究发现,施用适量(22.5 t/hm2)脱硫废弃物能有效改善盐碱地水稻幼苗的光合作用,增强其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从而显著促进幼苗生长。

关键词: 脱硫渣 盐碱地 生理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园植被多样性在果树害虫持续治理中的作用

北方园艺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在苹果园实施有益植物的人工种植或保留有益杂草,进行有益的地面植被栽培,研究其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提高果园昆虫多样性的作用。结果表明:在苹果园行间间作苜蓿、三叶草、白花草木犀、百脉根等可增加果园的植物多样性,为天敌益虫提供栖息和繁衍场所,进而提高有益昆虫多样性,为害虫的自然生态调控提供了保证,对苹果园害虫的持续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苹果园 植被多样化 天敌 害虫持续治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DNA导入栽培稻后代的发芽耐盐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普通野生稻DNA导入栽培稻后代的耐盐性,从中筛选出耐盐性较强的材料,为水稻耐盐育种提供优异的种质资源。[方法]选取普通野生稻基因组DNA导入宁夏栽培品种宁粳16号和宁粳23号中所产生的后代为材料,用NaCl浓度为170 mmol/L的培养基进行处理,以各材料种子第5天的发芽势、发芽期的发芽率、相对盐害率为筛选指标进行鉴定,并研究了芽长、主根长和根数对盐胁迫的敏感指数。[结果]盐胁迫下,供试材料发芽势、发芽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材料DJ14、09D42、08D5-24、08D5-23和DJ24的相对盐害率均低于受体材料;盐胁迫下,芽长的敏感指数最大,其次为根数,根长最小。[结论]材料DJ14、09D42、08D5-24、08D5-23、DJ24、D5-54、DJ25、08D5-27、D-10、102、DJ18和09D68属于耐盐性较强的材料,耐盐级别均达到1级。

关键词: 导入后代 发芽期 盐胁迫 耐盐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微咸水灌溉管理的模拟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适宜的微咸水灌溉管理模式,该文根据2007年田间试验的实测资料,应用SWAP模型在田间尺度上对微咸水灌溉条件下春小麦田间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和灌溉制度进行模拟,对拟定的各种灌溉方案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率定与验证的SWAP模型可用于当地微咸水灌溉管理,在当地微咸水与引黄水为1︰1的混灌条件下,试验年份春小麦优化灌溉方案为全生育期灌4水(分蘖水、拔节水、抽穗水和灌浆水),灌溉定额为2400m3/hm2;在75%和50%降雨年型下,春小麦优化灌溉方案为全生育期灌4水(分蘖水、拔节水、抽穗水和灌浆水),灌溉定额分别为3000m3/hm2和2300m3/hm2;在25%降雨年型下,春小麦优化灌溉方案为全生育期灌2水(拔节水和抽穗水),灌溉定额为2000m3/hm2。该研究所提出的优化灌溉模式对于引黄灌区微咸水高效灌溉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微咸水 灌溉 模拟 SWAP模型 水盐运移 灌溉制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