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微核心种质在黄淮地区的区域适应性分析
《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AMMI)模型,对黄淮地区三省两年的60份大豆微核心种质数据进行了分析,目的是对参试种质的环境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株高、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和产量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占总平方和的16.73%~24.57%,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有进一步进行稳定性分析的必要。不同种质不同性状在各试验点具有不同的适应性,部分种质某一性状具有广泛适应性、而部分种质只在某一特定环境才能表现其潜力。本研究结果将为黄淮地区微核心种质在育种实践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禾谷镰孢茵对杀菌剂戊唑醇敏感基线的建立
《农药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的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结果]从河北、河南、山东省等主要地区采集和分离获得130个菌株,对戊唑醇的EC50值分布范围为0.0072-0.2880mg/L,平均值为(0.1130±0.0570)mg/L,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单峰曲线,平均EC50值可作为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结论]该敏感基线可以作为田间禾谷镰孢菌对戊唑醇抗药性监测敏感性变化的参考.
关键词: 禾谷镰孢菌 戊唑醇 敏感基线 Fusarium graminearum tebuconazole baseline sensitivity


太行山前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土壤养分状况与农田氮、磷、钾平衡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藁城、无极、正定三个县(市)为例,分析了当前太行山前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土壤养分状况与农田氮、磷、钾三要素养分平衡特征。结果表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三县(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1.13%提高到1.86%,全氮平均含量由0.73g/kg提高到1.14 g/kg,速效磷含量由10.3 mg/kg提高到29.83 mg/kg,速效钾含量由103.0 mg/kg提高到117.2 mg/kg,总体而言,土壤有机质虽有大幅提高,但仍然处于低水平,全氮由很低水平提高到中等水平,速效磷由中等水平提高到高水平,速效钾略有提高,处于中等水平;三县(市)农田氮、磷、钾总体均处于盈余状态,平均盈余量分别为119.8,53.5,12.2 kg/hm2,有97.5%农田的氮素、82.0%农田的磷素、63.2%农田的钾素处于盈余状态。在当前生产条件下,化肥的过量投入是导致氮、磷、钾养分盈余、积累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太行山前平原 小麦/玉米轮作 土壤养分状况 氮、磷、钾平衡


谷子孕穗期一些生理性状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谷子孕穗期对干旱环境的生理生化适应机制,筛选谷子孕穗期抗旱性鉴定的生理指标。利用抗旱性不同的20个谷子品种,在模拟干旱棚内通过孕穗期干旱胁迫,研究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等渗透势调节物质的含量和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孕穗期干旱胁迫使谷子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和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增高,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性则降低。相关分析表明,比较干旱胁迫与非干旱胁迫条件下可溶性糖、MDA含量和SOD活性的相对值与品种的抗旱指数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水、旱条件下可溶性糖、MDA含量和SOD活性相对值可作为谷子孕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利用此3项相对值与抗旱指数所建立的回归方程:y=0.111x1-0.893x2+0.682x3,可预测谷子品种孕穗期的抗旱性。
一组秸秆分解菌群的稳定性及对还田秸秆的促腐效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一组秸秆还田菌群ADS-3的功能稳定性及初步观察其接种于土壤后对还田秸秆的促腐效果。结果表明:在培养瓶中菌种ADS-3对小麦、水稻和玉米3大农作物秸秆都有稳定高效的分解能力,35℃条件下培养11d,能分解稻秆51.6%、小麦秸秆44.7%、玉米秸秆40.8%;在4、15和35℃条件下,尽管ADS-3对小麦秸秆的分解率差异很大,依次为6.8%、21.6%和44.7%;但是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检测其培养液,发现不同温度条件下ADS-3的微生物组成稳定。将菌种接种到模拟秸秆还田土壤中,初步试验结果表明ADS-3能显著提高秸秆的腐解速度(P<0.05)。试验结果为该菌群进一步开发秸秆还田促腐菌剂提供试验参数和依据。


我国小麦农家品种和近缘种对白粉病的苗期抗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引起的白粉病是最重要的小麦叶部病害之一。抗性资源和抗性基因的发掘对控制该病害起了重要作用。小种专化抗性基因的抗性水平较高,成为当前小麦生产上使用最为广泛的白粉病抗性基因。然而,这类抗性基因的广泛使用会导致菌系结构的改变,并产生新的毒性小种。因此,从大量小麦种质资源中鉴定新的、有效的白粉病抗性基因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为鉴定有效的白粉病抗源,通过苗期接种国内流行白粉菌生理小种E09,来评价258份国内小麦农家品种和42份小麦近缘种的抗性。结果表明,有5份农家品种和20份小麦近缘种对E09表现免疫、近免疫或高抗。这25份抗源被用来进一步接种另外5个不同的国内生理小种E03、E05、E18、E20和E23,以推知它们所携带的未知抗性基因。通过与28个已知白粉病抗性基因的抗谱进行比较发现,这25份小麦种质的抗性基因不同于Pm1a、Pm2、Pm3a、Pm3b、Pm3c、Pm3d、Pm3e、Pm3f、Pm4a、Pm4b、Pm4c、Pm5a、Pm6、Pm7、Pm8、Pm9、Pm17、Pm19、Pm24、Pm28和Pm33等21个已知抗性基因,但与Pm1c、Pm1e、Pm12、Pm13、Pm16、Pm20和Pm21等7个已知抗性基因仍需要进一步的区分。鉴于这25份抗源与上述7个已知抗性基因载体的来源不尽相同,因此,这些抗源很可能携带有未知的抗白粉病新基因,但还需用更多的白粉菌生理小种来鉴定。本研究旨在从小麦农家品种及其近缘种中发掘新的有效抗源,从而为抗白粉病新基因的发掘和有效利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白粉病 小麦 农家品种 近缘种 生理小种 抗性基因


初果期矮化中间砧‘红富士’苹果生长期茎流变化规律初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4年生‘红富士’(中间砧为‘SH3’)为试材,利用AZ-D茎流系统监测生长期茎流数据、HOBO气象站同步监测气象因子数据,研究了其茎流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生长期苹果茎流呈现出明显的日际、旬变化特征,2008、2009年旬茎流量最大值分别为50.84 kg和86.09 kg,整个生长周期中新梢二次生长期茎流量所占比重较大,分别占生长期的25.41%和34.1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茎流量与空气温度、地温、总辐射及光合有效辐射极显著正相关。


种植诱集植物对土壤中根结线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中国蔬菜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对种植油麦菜、大白菜、普通白菜、叶用莴苣及菠菜5种诱集植物前、后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诱集植物明显减少了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其中油麦菜对10~30cm土层中根结线虫的控制效果最好,校正虫口减退率达60%以上。对5种诱集植物的根结线虫病情调查表明,5种诱集植物的发病率均达到100%,油麦菜、叶用莴苣、普通白菜、大白菜及菠菜病情指数分别为50.0、29.6、28.4、33.3及25.6。


低磷胁迫对大豆根系生长特性及分泌H~+和有机酸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基因型大豆nf37和冀黄13为材料,溶液培养法研究大豆根系周围的酸化现象,并通过对大豆根干重、根冠比以及植株中磷含量的测定来探讨不同基因型大豆对枸溶性磷肥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大豆的根系均能主动向外界环境分泌H+;经HPLC分析得出,柠檬酸、草酸、酒石酸和苹果酸是主要分泌的有机酸;当向培养介质中添加枸溶性磷肥后,不同基因型大豆均可有效利用这一难溶性磷肥。无论是H+分泌量、有机酸分泌量还是对枸溶性磷肥的利用效率,耐低磷基因型大豆(nf37)都显著高于磷敏感基因型大豆(冀黄13)。表明,低磷胁迫均导致不同基因型大豆根系向介质中分泌H+和有机酸,同时还诱导大豆根系的加速生长,各项指标在耐低磷和磷敏感大豆基因型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这可能是不同基因型大豆对枸溶性磷肥吸收、利用效率不同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