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禾谷镰孢菌对杀菌剂戊唑醇敏感基线的建立
《农药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的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结果]从河北、河南、山东省等主要地区采集和分离获得130个菌株,对戊唑醇的EC50值分布范围为0.0072~0.2880 mg/L,平均值为(0.1130±0.0570)mg/L,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单峰曲线,平均EC50值可作为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结论]该敏感基线可以作为田间禾谷镰孢菌对戊唑醇抗药性监测敏感性变化的参考。


加水量对小米粥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对不同加水量(米∶水质量比为1∶10、1∶14、1∶18)下小米粥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加水量下小米粥总共检测到4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包含12种醛、8种醇、15种碳氢类、3种酮类、1种杂环和1种酸类。其中醛类物质含量最高、碳氢类物质含量次之,其他类挥发性成分含量较低,随加水量的增加检测到挥发性成分种类减少,随加水量的增加对各种类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及主挥发性成分构成影响不大,而对挥发性成分的绝对含量有较大影响。


河北省小麦孢囊线虫种类鉴定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小麦孢囊线虫病在河北省发生十分普遍,给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可以侵染小麦的孢囊线虫种类很多,对于病原的准确鉴定是防治病害的基础。本试验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对从河北省不同地区采集到的37个小麦孢囊线虫群体进行了比较分析和鉴定。经过对线虫ITS-rDNA序列分析,发现采集到的线虫ITS区序列差异很小,为同一种类,其ITS-rDNA序列与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1924的ITS-rDNA序列同源性高于99%。通过光学显微镜进行形态学测量和观察,其主要形态学特征与燕麦孢囊线虫H.avenae的相近。综合其形态与分子序列特征,确定河北省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病原线虫为H.avenae。
关键词: 小麦孢囊线虫 形态学 分子生物学 ITS-rDNA


不同种类畜禽粪肥与化肥配施对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膜下滴灌模式下,鸡粪、牛粪和猪粪三种粪肥与化肥配施对秋冬茬和冬春茬设施番茄产量、果实营养品质和生育期根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土壤电导率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粪、牛粪和猪粪三种粪肥与化肥配施均能获得90~125 t/hm2的番茄产量,猪粪处理产量较高,鸡粪处理次之,牛粪处理最低,差异不显著。与鸡粪和猪粪处理相比,牛粪处理的果实硝酸盐含量和水分含量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风味、品质和耐贮存性好,鸡粪处理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牛粪和猪粪处理,鸡粪处理的果实VC含量高于牛粪和猪粪处理,差异不显著。牛粪与化肥配施处理的根层土壤无机氮含量比鸡粪和猪粪处理低,没有出现明显的氮素积累;牛粪处理的根层土壤电导率最低,与定植前相比基本稳定,但鸡粪和猪粪处理土壤电导率比定植前均升高。因此,在供试土壤肥力条件下,采用膜下滴灌,底施N 200 kg/hm2鸡粪、牛粪或猪粪,设施番茄秋冬茬追施N 130 kg/hm2,冬春茬追施N 200 kg/hm2的有机-无机氮素管理模式,可以获得较高的番茄产量和品质,其中牛粪处理的根层土壤没有出现明显的氮素积累和电导率升高,是较安全的利用模式。


河北省冬小麦硒的含量及其富硒技术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富硒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取样、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方法,同时结合室内分析,研究了河北省冬小麦硒的含量及小麦富硒施肥技术。结果表明:(1)河北省冬小麦含硒量变化范围为0.010~0.222mg·kg-1,其中46.67%的冬小麦缺硒,35.00%的冬小麦轻度缺硒,正常含硒量的小麦仅占18.33%;(2)通过土壤施硒和叶面喷硒可有效地提高冬小麦籽粒的含硒量,达到富硒小麦的要求,而浸种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措施。以亚硒酸钠作硒肥,生产富硒小麦的土壤施硒量以0.10~0.25mg Se.kg-1为宜;叶面喷硒的适宜浓度为40mg Se·L-1,每公顷用液量750kg,以小麦抽穗至灌浆初期进行喷洒效果较好。因此,建议在河北省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生产富硒小麦的土壤适宜施硒量为225~562.5g·hm-2,叶面喷硒的适宜施硒量为30g·hm-2。


赤霉素对盐胁迫下番茄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以"红贝蕾"番茄品种为试材,在100mmol/L NaCl盐胁迫下,用不同浓度GA3浸种,观察种子萌发情况,探讨盐胁迫下不同浓度GA3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100mg/L浓度范围内,随着外源GA3浓度的升高,番茄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胚根长和下胚轴长逐渐升高,丙二醛含量逐渐降低;而高浓度(250mg/L)的外源GA3浸种处理,则抑制种子的萌发。适宜浓度GA3对盐胁迫下番茄种子发芽均有不同的促进作用,以GA3浓度为100mg/L时作用效果最佳。


抗病虫棉花杂交种冀H170选育报告
《中国棉花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冀H170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育成的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棉花杂交新品种,该品种是以冀棉169为母本、161选系为父本配制的杂交组合F1,经2年多点杂交种比较试验表现突出,参加河北省冀中南春播杂交棉组区域试验,2006年获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农基安


不同环境条件对茄黄萎菌微菌核存活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土壤温湿度及处理时间对茄黄萎菌微菌核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及处理时间的延长,微菌核萌发率均呈下降趋势。土壤含水量为20%和30%的条件下,40℃处理7 d微菌核均不萌发;35℃条件下处理14 d其萌发率仅为7.53%(20%土壤含水量)和8.60%(30%土壤含水量);30℃条件下处理28 d其萌发率降为23.66%;在变温条件下(每天35℃处理14 h,40℃处理10 h),30%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处理7 d其萌发率降为4.30%,均能明显降低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自然风干土条件下,40℃处理14 d其萌发率降至35.48%;35℃处理14 d时,其萌发率降至43.01%。高温结合土壤湿度处理能显著降低微菌核萌发率,能有效防治茄黄萎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