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掩护海水养殖网箱的浮式防波堤的消浪特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保障海水养殖网箱在风浪中的安全及良好的海水交换功能 ,采用浮式防波堤掩护是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该防波堤具有轻便、机动、经济等优点。模型试验结果表明 ,浮式防波堤 (箱式浮堤和筏式浮堤 )对于深水短波具有良好的消波效果 ,当水深与波长比 >0 .5 ,不论何种浮堤方案均能得到较好的消波效果 ;当水深波长比 <0 .2 ,不论何种浮堤方案消波效果均较差 ;相比之下 ,轻型筏式浮堤具有良好的实用前景


复合微生物制剂对虾塘养殖水体生态因子的控制效应
《水产科技 》 2001
摘要:应用利生素—复合微生物制剂对养殖虾塘水体中各项水质因子的控制,含活菌数为10个/g 的菌剂,用量为1 kg~0.5 kg/hm,经二个月的试验,结果表明:有益微生物对提高虾塘水质 DO,调节水中 PH 值及分解有机物(COD)污染和有毒物质有明显的功效。对照塘 DO 升高20%以上,COD 上升16%,NH--N 升高11.3%,No--N升高828.6%,DIN 升高101.3%PON 升高485%,总有机氮(TN)升高70.7%;而试验塘 COD 下降12.9%~21.3%,NH--N 下降43.3%~75.6%,NO--N 下降74.8%~100%,DIN 下降70.8~94.8%,PON 和 TN 分别下降75.2%~70.7%和32.3%~38.3%,说明用复合微生物制剂是目前水质处理中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红海湾水域营养水平的时空变化特点与评价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 2001
摘要:根据 1997年 8月~ 1998年 11月的调查数据 ,本文分析和评价了红海湾 4个不同水域营养水平的时空分布特点。红海湾水域 E值的空间分布从北向南呈逐渐递减的趋势 ,即长沙湾滩涂养殖区 >长沙湾浅海养殖区 >自然水域、龟龄岛水域 ,其中长沙湾滩涂养殖区和长沙湾浅海养殖区有机污染十分明显 ,达高富营养化程度和富营养化程度 ,自然水域和龟龄岛水域则营养状况相似 ,基本上未受到明显的有机污染。E值的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 >秋季 >夏季 >冬季 ,除冬季处于贫营养状况外 ,其余 3个季节均达富营养化程度 ,其中以春季有机污染最为严重 ,达高富营养化程度。


考洲洋化学耗氧量(COD)的含量特征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 2001
摘要:1999年 2月和 8月对考洲洋海水、表层沉积物 COD含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考洲洋海水 COD含量为 0 .82~ 2 .71mg·L-1,表层沉积物 COD含量为 0 .4 4~ 10 .4 5 mg· L-1,其水质质量达到我国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COD<3mg· L-1)。海水与表层沉积物 COD含量平面分布总的呈西北部水域和湾中部水域向湾口降低的趋势。表层沉积物 COD含量与有机质、硫化物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P<0 .0 5 )。与粤东邻近的网箱养殖水域比较 ,海水 COD含量居中 ,表层沉积物 COD含量较低


草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水产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方法 ,从草鱼肝脏的总RNA中扩增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IGF I)基因序列 ,定向克隆至质粒pUC18。测定了该基因序列 ,推导其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克隆的cDNA序列编码包括B、C、A、D和E五个区域的 117个氨基酸。与鲤IGF I成熟肽比较 ,核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 93.8%和 97.1%。E区域分析结果表明 ,所克隆的草鱼IGF I序列属于IGF IEa 2亚型


卵形鲳鲹大规模死亡的病原及其防治
《海洋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报道了海南海水网箱养殖卵形鲳大规模死亡的病原及其防治方法。对典型患病个体进行病原分离并经回归感染实验表明 ,引起该病的病原为嗜麦芽假单胞菌。该病原菌对青霉素类药物和呋喃类药物均高度敏感 ,在生产中应用这些药物对该病进行防治效果良好。
关键词: 卵形鲳鲹(Trachin otusovatus) 嗜麦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altophilia) 疾病 药物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