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设施桃果实品质研究进展
《北方园艺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设施桃果实品质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桃果实品质的构成、设施桃果实发育规律、设施桃果实品质的影响因素以及提高设施桃果实品质的措施,以期为提高设施桃果实品质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1BL/1RS易位染色体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物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来自周麦18/郑麦9023//周麦18回交组合的156个BC1F5品系(其中89个为1BL/1RS易位系,67个为非1BL/1RS易位系)为材料,研究1BL/1RS易位染色体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周麦18和郑麦9023遗传背景下,1BL/1RS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无显著正向作用,与SDS沉淀值呈显著负相关,与白粉病抗性无显著相关。说明来自"洛类"系统的1BL/1RS易位染色体在特定的遗传背景和生态条件下没有明显值得继续利用的价值。
谷子弯孢菌海藻糖酶基因(ClTRE)及其启动子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藻糖代谢调控真菌生长、发育及致病性,为了进一步研究海藻糖代谢在谷子弯孢病菌中的功能,对海藻糖酶基因及其启动子进行了克隆。根据植物病原真菌海藻糖酶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扩增得到海藻糖酶基因同源序列。通过RACE技术,首次在谷子弯孢病菌中克隆得到了海藻糖酶基因(ClTRE)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最大开放阅读框为2 037 bp,编码679个氨基酸;二级结构预测表明,该蛋白含约40.48%的α螺旋,12.99%的延伸串,6.5%的β转角,40.03%的不规则卷曲;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其含有海藻糖酶特有的保守位点,与其他植物病原真菌中海藻糖酶基因有51%-86%同源性;利用SignalP3.0软件预测谷子弯孢海藻糖酶蛋白具有信号肽。通过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得到其上游启动子序列,利用TFSEARCH软件分析含有多个与逆境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初步推测该基因与逆境胁迫相关。谷子弯孢病菌ClTRE基因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病菌致病中作用以及以该基因为靶位点的化学防控奠定基础。
关键词: 谷子弯孢病菌 海藻糖酶 基因克隆 染色体步移 生物信息学


施氮量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和土体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冀西北春玉米种植区,对不同施氮量和耕作方式春玉米产量和土体硝态氮累积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和常规耕作相比,免耕对春玉米产量无明显影响,通过建立的施氮量和春玉米产量的肥料效应函数,求得免耕1(玉米和大豆间作)、免耕2(玉米单作)和常规耕作(玉米单作)3种处理的适宜氮推荐用量分别为192~209 kg/hm2、192~212 kg/hm2和196~216 kg/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3种处理0~90 cm土层和90~18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在春玉米整个取样期,免耕处理0~9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均高于常规耕作处理的累积量,而且这种趋势在高施氮量下表现得更明显,春玉米收获后,免耕处理0~9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高于常规耕作的累积量,而常规耕作处理90~18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高于免耕处理的累积量,这说明免耕措施更有助于硝态氮累积在0~90 cm土层,而减少向下淋失进入地下水,产生环境污染的可能。
关键词: 氮肥用量,土壤耕作,春玉米产量 硝态氮累积


果实套袋对黄冠梨花斑病的发生及果皮钙形态变化的影响
《园艺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阐明套袋黄冠梨果面"花斑病"发生与钙营养变化的关系,在调查不同套袋处理果实"花斑病"发生率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采用逐级提取不同溶性钙的方法,对黄冠梨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中各形态钙含量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套3层袋果实"花斑病"的发病率为22.5%,而对照果实的发生率仅为1.5%;在花后70d内,即果实快速膨大前,各处理果皮中总钙含量及不同形态钙含量无显著差异;进入膨大期后,套3层袋处理果皮中总钙含量、水溶性钙、NaCl溶性钙和醋酸溶性钙含量低于不套袋处理,而盐酸溶性钙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在果实发育后期,不套袋处理果皮中以水溶性钙为主,在成熟果实中占总钙量的45.6%,3层袋处理则以盐酸溶性钙的比例最大,为47.7%。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发现,水溶性钙、NaCl溶性钙、醋酸溶性钙与"花斑病"的发生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以NaCl溶性钙负效应最大,HCl溶性钙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总钙与"花斑病"发生无显著关系。


套袋黄冠梨果实花斑病发生与其组织结构变化的关系
《西北植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黄冠梨果实为试验材料,在调查套袋处理果实花斑病发生的基础上,研究了套袋及未套袋黄冠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变化,并分析了发病果实的病部与正常果实组织结构差异。结果显示:(1)套3层袋果实花斑病的发病率为22.5%,而不套袋果实的发生率仅为1.5%。(2)未套袋果实角质层厚,而且呈波纹状分布,并渗入到表皮细胞间隙中,果实发育过程中厚度变化幅度不明显;套袋果实表面的角质层均匀一致,随果实迅速膨大,角质层变薄,且显著薄于未套袋果实,尤其是套3层袋与未套袋果实差异更大;套袋果实表皮细胞呈长方形,且较未套袋果实排列致密;不同套袋处理果实单宁细胞层数随果实发育逐渐减少,在花后90 d后,套袋处理与未套袋处理的厚度无显著差异。(3)套袋果实果肉薄壁细胞排列紧密,胞间隙小,其石细胞大小和密度均较未套袋果实小。(4)套袋果实花斑病发病部位角质层模糊,发病果实正常部位的角质层、表皮层厚度和单宁层均低于正常果实。研究表明,套袋黄冠梨果实表面组织结构发生较明显变化,它对梨果实花斑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芝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栽培方式下芝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差异,为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冀芝128为材料,进行了单垄先播种后覆膜(T1)、单垄先覆膜后播种(T2)、双垄先播种后覆膜(T3)、双垄先覆膜后播种(T4)、双垄不覆膜(T5)和平地播种种植(CK)6种栽培方式的试验,并采用GGE双标图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芝麻在不同栽培方式下性状和产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以T3和T4处理下,植株茎秆粗壮、始蒴高度最低、绿叶数最多、落叶高度最矮、空梢尖最短、病害最轻,并且在此处理下株蒴数、千粒重和产量最高。GGE双标图法通过图解方式可直观清晰地标识出最有利于芝麻生长发育的处理,为栽培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


河北省棉花纤维品质现状分析与建议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河北省棉花纤维品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采用网格法对河北省平原棉区10个典型代表县进行调查、取样、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棉花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26.44~33.68mm;纤维整齐度指数高,主要分布在高档;断裂比强度主要分布在23.0~32.9cN/tex,属于中等偏上水平;马克隆值主要分布在3.31~6.12,纤维成熟较好,但纤维略粗;伸长率分布在6.0%~6.9%范围;棉花色泽好,均属于白棉;河北省棉花纺纱均匀性指数分布范围为106.0~169.0,棉花总体质量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目前,河北省棉花纤维质量可以满足纺织工业纺低、中、中高档棉纱(32~59支纱)的要求,可纺高支纱(60~80支)的原棉纤维所占比例较少。从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建议:调整纤维品质结构;加强新品种选育,提高育种技术;提高棉花种植管理水平;进行区域化种植,发挥其地区与生态优势,使棉花纤维品质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高。


蔬菜常用杀菌剂的混用及混剂
《中国蔬菜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蔬菜生产中,杀菌剂与杀菌剂、杀菌剂与其他类型的农药混用现象非常普遍,正确的混用药剂选择和混配方法能降低用药成本,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能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