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对松花江干流鱼体内汞残留量的调查分析
《黑龙江水产 》 2000
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及有关工厂含汞废水的排入,松花江水环境中存在着不同形态的汞,且具有较高的毒性。同时沉积在河床底质中的无机汞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剧毒的甲基汞或二甲基汞,造成次生污染源,在风力和水动力的作用下又从沉积物中向水体释放,由它所引起的水环境汞污染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关于水环境汞污染的问题,不少科学工作者已开展过有关调查研究,但多数都是关于部分江段水质、底泥及生物监测等内容。到目前为止,在松花江上游至下游采样进行有关上述较为深入的研究,尚缺乏专文系统报道。为此,本文着重分析汞在松花江鱼体中的残留水平。现将1990~1991年调查和分析资料结果,整理报告于后,为进一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维护渔业资源和治理汞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色鲍裂壳病球状病毒的初步观察
《热带海洋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1999年以来 ,广东汕尾地区养殖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出现了“裂壳病” ,经电镜观察 ,发现感染了一种球状病毒 ,大小为 1 5 0— 2 2 0nm ,皆存在于细胞的细胞质中 ,细胞核内没有发现病毒。主要侵染鲍的腹足、外套膜、性腺、肝、鳃等部位。病鲍表现为头端壳缘外翻 ,呼吸孔融合成一条线 ,活力减弱 ,身体消瘦 ,逐渐死亡。
关键词: 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 裂壳病 球状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诺卡氏菌对养殖水体中氨氮的降解特性研究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0
摘要:应用诺卡氏菌Nocardia对影响氨氮降解的各种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降解菌在30℃,pH7.2及氯氟初始浓度0-30mg/L范围内保持高活性,最大降解速率达3.5mg/L·h。当底物浓度大于50mg/L时,平均降解速率线性下降。当接种量(菌悬液/反应液)为20mL/100mL时氨氮的降解是高效与经济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