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道地药材的判定标准及常用种类

现代农村科技 2018

摘要:道地药材是指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质优良、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是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它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古代药物标准化的概念,以固定产地生产、加工或销售来控制药材质量,是古代对药用植物资源疗效的认知和评价。道地药材的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不同小米的硒 脂肪及氨基酸成分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2018

摘要:研究小米的硒、脂肪和氨基酸含量差异,可为小米营养成分研究及特殊谷子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以2016年新疆地区示范种植的17份谷子品种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小米的硒、脂肪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小米的平均硒含量和脂肪含量分别为0.122μg/g和0.037 g/g,不同谷子品种的小米硒含量和脂肪含量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2.7%和14.2%;平均脂肪酸含量为0.037 7 g/g,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0.030 9 g/g)占脂肪酸总量的81.5%,不同谷子品种的小米中脂肪酸组分的变异系数范围为6.9%~34.3%;平均氨基酸含量为0.099 6 g/g,其中谷氨酸、亮氨酸和丙氨酸含量较高,分别为0.021 5、0.014 1和0.009 2 g/g,不同谷子品种的小米中氨基酸组分的变异系数范围为7.0%~13.1%。

关键词: 小米 脂肪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业转移研究现状及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基于文献分析的视角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产业转移和区位选择是产业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快速变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期,关注产业转移研究和实践验证越发显得重要。该文系统梳理了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路径、理论背景及价值,并进行了简要述评;总结了影响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一般特征;回顾了产业转移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在此基础上,以京津冀产业转移研究为例,分析了产业转移理论在区域内的应用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比较优势 新经济地理学 区位选择 京津冀协同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层重构后施肥量对棉田土壤养分残留及棉花养分吸收的影响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摘要:[目的]明确棉田土壤耕层重构后氮、磷和钾肥施用量对土壤养分残留量、棉株养分吸收量及棉花产量的影响,进而确定适宜的氮、磷和钾肥料用量。[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针对N、P_2O_5、K_2O分别设置了0、75、150、225、300 kg·hm~(-2)共5个用量水平,收获期分别测定棉田0~20 cm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同时测定棉花叶片、茎秆和籽棉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吸收量,调查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与籽棉产量。[结果]土壤耕层重构后不同氮肥用量对土壤全N,不同磷肥用量对土壤全磷,不同钾肥用量对土壤全钾含量均无显著影响;随氮肥用量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略有提升,但用量超过150 kg·hm~(-2)后碱解氮含量不再明显变化;而随磷肥用量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直线上升;同样随钾肥用量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也呈直线上升趋势。随氮肥施用量增加,棉花叶片、茎秆中N含量及氮田间携出量呈上升趋势,而籽棉中氮含量与氮田间携出量先增加后降低;磷肥用量对棉花叶片、茎秆、籽棉中磷含量与P_2O_5田间携出量无显著影响;随钾肥用量增加,叶片中钾含量及K_2O田间携出量呈上升趋势,茎秆中钾含量及K_2O田间携出量先升高后降低,以225 kg·hm~(-2)用量处理最高,籽棉中钾含量不同用量间差异不显著,K_2O田间携出量先升高后降低。随氮肥施用量增加,单株铃数、单铃重、籽棉产量先增加而后趋于稳定,磷肥用量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施用钾肥可提高单株铃数与籽棉产量,但不同用量间差异不显著。[结论]土壤耕层重构后适宜的肥料用量为N 150 kg·hm~(-2)、P_2O_5 40 kg·hm~(-2),K_2O 75 kg·hm~(-2)。

关键词: 耕层重构 施肥量 土壤养分含量 养分吸收 棉花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防治我国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主要病害的高效药剂筛选

河北农业科学 2018

摘要:2015~2016年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几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和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及其使用技术,为其推广应用于马铃薯主要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晚疫病发生初期叶面喷施25%嘧菌酯SC 75 g a.i./hm~2、60%霜脲氰·嘧菌酯WG 405~540 g a.i./hm~2或30%氟啶胺·氰霜唑SC 76.5 g a.i./hm~2,每隔7 d喷施1次,连喷3次,对晚疫病防效可达83%以上;在早疫病发生初期叶面喷施20%嘧菌酯WG135~180 g a.i./hm~2,每隔7 d喷施1次,连喷3次,对早疫病防效高于84%;播种时沟施250 g/L嘧菌酯SC 225 g a.i./hm~2或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C 438.8~536.3 g a.i./hm~2,或者播种前用90 g/L氟唑环菌胺·咯菌腈FS按照63 g a.i./t的剂量拌种,对植株黑痣病的防效均高于60%;播种前用90 g/L氟唑环菌胺·咯菌腈FS按照45~63 g a.i./t的剂量拌种,对薯块黑痣病的防效高于60%。在生产中,可以使用以上筛选到的高效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和黑痣病。

关键词: 杀菌剂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 马铃薯黑痣病 田间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限量灌溉对不同棉花品种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棉花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限量灌溉对黄河流域棉区土壤水分、棉花生长发育与产量的调控效应以及不同熟性品种的差异。【方法】以早熟品种中棉所50(CCRI 50)、中早熟品种农大601(ND601)、中熟品种冀棉958(JM 958)为试验材料开展大田试验,设置常规灌溉(W1)、限量灌溉(播前酌情补灌,生育期不灌溉,W2)2个水分处理,对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水分利用效率、产量等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1)W2处理显著降低了3个品种的干物质质量,以早熟品种中棉所50降低幅度最大;2)与W1处理相比,3个品种在W2处理下的产量均显著降低,早熟品种中棉所50降幅最大;中棉所50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而中早熟品种ND 601和中熟品种JM 958的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结论】ND 601和JM 958对限量灌溉引起的适度干旱胁迫有着良好的适应能力,W2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它们的水分利用效率,使其达到较理想的产量水平;早熟品种中棉所50对水分反应敏感,W2处理下不易形成高产群体结构。

关键词: 棉花 限量灌溉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核桃生产中倒春寒的预防及减灾措施

河北果树 2018

摘要:1预防措施1.1选择抗寒品种"品种不对,努力白费",近年来选育的核桃优良品种众多,但品种之间的抗寒性差异显著,因此在品种选择上要根据本地条件,尤其是倒春寒多发地区,建园选择品种时要考虑抗寒性强及萌芽花期较晚的品种。水肥条件好的地块应选择早熟品种如中林、辽核、香玲、石门核桃、鲁光等丰产性品种,高寒地区选择晚实品种,如晋龙1号、晋龙2号等。1.2选择园址一般低洼地、山谷底部容易积累冷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常用农药的混配及注意事项

河北果树 2018

摘要:目前农业生产中已离不开农药,然而绝大多数农药的防治范围有限,一般只针对一种或几种病虫害,但在作物生长期内往往同时发生不同种类的病、虫、草害,为了能一次用药全方位防治,就要做到合理复配混用农药,充分发挥药效,节省人力、物力。1农药合理混配的优点1.1提高农药的增效作用两种以上农药复配混用,各自的致毒作用相互发生影响,产生协同作用的效果,比其中任何一种农药都好。1.2一药多治扩大使用范围苹果树一般常常有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制度与土下微膜覆盖的小麦玉米水分利用效果

水土保持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华北平原北部水资源极度稀缺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生产水资源高耗的矛盾,在河北省平原代表性区域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在常规露地(-PM)和土下微膜覆盖(+PM)条件下设置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W-M)、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两年三熟(W-M-M)2种种植制度,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水资源利用效果与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土下微膜覆盖的冬小麦平均产量较露地降低3.9%~4.8%,夏玉米产量提高5.1%~6.0%,覆盖与露地的周年产量无显著差异;春玉米较夏玉米产量提高16.9%~24.6%,但两年三熟较一年两熟产量在2年周期内平均降低了13.4%。常规一年两熟平均年耗水量859.9mm,两年三熟周年比一年两熟平均减少耗水15.5%,因产量降低水分利用效率(WUE)未能显著提高;土下微膜覆盖可减少周年耗水200mm,WUE提高28.4%~36.0%,覆盖的节水效果冬小麦季好于夏玉米季,两年三熟下减少非生育期(上年夏玉米收获至翌年春玉米播种)耗水是节水的关键所在。常规露地条件下一年两熟农田水分亏损两年累计616.6~799.0mm,两年三熟比一年两熟可减少农田水分亏损38.6%~55.8%,覆盖比露地减少56.8%~73.5%,在年均降水560mm条件下土下微膜覆盖结合两年三熟基本可实现地下水和农田水分的平衡。土下微膜覆盖和减少熟制可有效平衡土体水分垂直分布、减少土壤表层水分损失。实施周年农田土下微膜覆盖结合小麦玉米两年三熟种植,是有效缓解华北水资源危机与稳定粮食生产的新型实践方法。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种植制度 土下微膜覆盖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设施农业中常见的温室类型及性能介绍

现代农村科技 2018

摘要:温室是指能控制或部分控制植物生长环境的建筑物。主要用于非季节性或非地域性的植物栽培、生产经营、科学研究、加代育种和观赏植物栽培等。北方地区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寒冷地区利用温室农业技术也能获得多种农产品。设施温室按技术类别一般分为: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四类。1玻璃(塑料板)连栋温室在栽培设施中,玻璃(塑料板)温室使用寿命长,适合于多种地区和各种气候条件下使用。具有自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