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smy1基因的功能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Smy1是一种参与调控真菌生长的驱动蛋白。本研究克隆了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oc 4)驱动蛋白基因smy1,并采用同源重组技术获得smy1敲除的野生型Foc 4的smy1敲除突变体。通过测定突变体菌丝形态、生长速度、产生孢子量、对香蕉苗的致病力及对氰烯菌酯的敏感性,用于研究smy1在香蕉枯萎病菌的生长发育及对氰烯菌酯抗药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与野生型Foc 4相比,smy1敲除突变体生长缓慢、菌丝畸形、产孢量增加,对巴西蕉苗的致病力减弱,但对氰烯菌酯的抗性水平变化不大。由此推断smy1基因可能在Foc 4的生长发育、产孢以及致病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山蚂蝗绿肥对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影响
《草地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山蚂蝗属(Desmodium Desv.)植物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绿肥资源,为探明其培肥效果,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12份野生山蚂蝗属绿肥后,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山蚂蝗属绿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效果不一,在施用1年内均能显著(p<0.05)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且施用1个月后效果最好,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不断变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龙血树4个DcTIFY10转录因子的鉴定和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TIFY家族是陆生植物特有的基因家族,而TIFY10/JAZ则是植物茉莉酸信号转导的关键调控因子.本研究在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转录组数据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首次鉴定了4个编码177~246个氨基酸的海南龙血树DcTIFY10基因,4个DcTIFY10蛋白具有TIFY10的特征性ZIM和Jas结构域,与水稻、拟南芥的TIFY10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与水稻Os TIFY10基因家族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4个DcTIFY10蛋白均无跨膜结构域,分别包含20~30个磷酸化位点,蛋白二级结构主要有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4个DcTIFY10基因在海南龙血树根或者茎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血竭诱导生成过程中持续上调表达,与血竭的生成部位和形成时间呈现出一致性,说明其在血竭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茉莉酸信号途径在海南龙血树生长发育和血竭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 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 TIFY10 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咖啡种间嫁接与不嫁接植株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比较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种间嫁接生产应用可行性,以解决连作咖啡园再植植株长势弱、死亡率高的问题,布置了以未嫁接的中粒种咖啡热研3号实生后代为对照,查理种16号为砧木、中粒种咖啡热研3号实生后代为接穗的种间嫁接大田试验。经过5 a的田间性状观测,结果表明:1年生种间嫁接植株株高、茎粗、冠幅、最长一级分枝长度大于未嫁接植株,但差异未达显著,种间嫁接植株一级分枝对数、最长一级分枝节数显著大于未嫁接植株;2015年单节果实数未嫁接植株显著高于嫁接植株,其余年份(2014年、2016年)差异不显著;干鲜比、百粒重、单株鲜果产量两者间差异不显著。虽然嫁接植株2015年单节果实数显著低于未嫁接植株,但种间嫁接促进了中粒种咖啡的生长,增加了单株结果节数,因而嫁接植株单株鲜果产量未显著减少。综上,嫁接不影响中粒种单株鲜果产量和果实的品质性状,该组合的种间嫁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是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个柱花草品种苗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种子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5个柱花草推广品种为研究材料,在幼苗期进行干旱处理,观测其株高、地下生物产量、根冠比等形态指标,比较分析叶片的水分状况、细胞膜透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西卡柱花草苗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最小,抗旱性最高;热研20号柱花草抗旱性能最差,其他3个品种次之。本研究对为筛选柱花草优良抗旱品种和指导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定安鹅品系选育研究
《中国家禽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提高定安鹅生产性能,采用常规选育的方法,对定安鹅体重体尺和繁殖性能等指标进行了5个世代的选育。结果显示:选育后,料重比降低18%;成活率增加8.7%,死淘率下降9.2%。公鹅13周龄平均体重达5.01 kg,较选育前增加24%,差异显著(P<0.05);母鹅13周龄平均体重4.25 kg,较选育前增加32%,差异显著(P<0.05);选育后90日龄公母鹅的体尺指标和屠宰性能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高,但均未达到显著程度(P>0.05)。选育后较选育前,母鹅年平均产蛋量维持在51个;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健雏率分别提高0.9%、13.4%和9.7%。结果表明:经过5个世代的选育,定安鹅生长性能及繁殖性能均得到了较大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粗榧总碱中化学成分研究
《中草药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的生物碱类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等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海南粗榧总碱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三尖杉碱(1)、异三尖杉酮碱(2)、三尖杉酮碱(3)、三尖杉胺G(4)、(2R,3S,4S,5S)-2,3-二羟基三尖杉碱(5)、乙酰三尖杉碱(6)、脱氧三尖杉酯碱(7)、(R)-丽江三尖杉碱(8)、(S)-丽江三尖杉碱(9)、3-表里哈灭里辛碱异构体(10)、1,4-N-二异丙胺蒽醌(11)、苯甲酸(2-乙基)-正己酯(12)和β-谷甾醇(13)。结论化合物3~6和10~13为首次从海南粗榧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海南粗榧 生物碱 三尖杉酮碱 三尖杉胺G 3-表里哈灭里辛碱异构体 1,4-N-二异丙胺蒽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木瓜实生苗两性株的鉴定及其组培繁殖体系的建立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多重PCR技术鉴定的番木瓜实生苗两性株茎尖作为外植体,建立和优化了一套组培苗繁殖体系,解决了成龄侧芽来源的无根苗催根难和移栽成活率低的问题.以'蔬罗''蜜红'番木瓜品种的实生苗,通过多重PCR鉴定出两性株,将其茎尖培养于MS+BA 0.5 mg/L+NAA 0.1 mg/L+蔗糖30 g/L+琼脂6 g/L(pH 5.8)上,在28℃、2000 lx条件培养30 d后,继代于MS+BA 0.5 mg/L+KT 0.25 mg/L+NAA 0.1 mg/L+蔗糖30 g/L+琼脂6 g/L(pH 5.8)上,在28℃、2000 lx条件下培养30 d形成较为强壮的无根苗,接种于1/2MS+IBA 0.75 mg/L+NAA 0.05 mg/L+KT 0.01 mg/L+蔗糖30g/L+琼脂6g/L(pH 5.8)上进行催根,在28℃、1500 lx条件下培养20 d后,用不同浓度营养生根水和不同处理时间对'蔬罗''蜜红'无根苗进行移栽试验,以确定最佳催根率和移栽成活率的浓度和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多重PCR技术鉴定性别的准确率达98%以上,'蔬罗'在50 mg/L营养生根水和8 h处理条件下获得催根率为81.1%、移栽成活率为91.1%.而'蜜红'品种则催根率为60%、移栽成活率为86.7%.因此利用这一技术获得的结果相比成龄侧芽优势明显,可用于番木瓜种苗的商业化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药剂胁迫下茶刺盲蝽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特定条件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中能稳定表达的茶刺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内参基因,从其转录组中筛选并克隆11个候选基因Actin、β-tubulin1、RPL13A、EF1α、RPS3A、GAPDH、18S RNA、G6PDH、EIF4A、TBP和UBQ,测定它们在不同温度及药剂胁迫下mRNA的表达水平,并通过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Delta Ct和RefFinder软件(算法)分析各基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1个候选基因引物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扩增效率(90.10%~96.87%).温度胁迫下,EIF4A有最小的平均变异度(mean variability,M)、稳定值(stability value,SV)和几何平均值,分别为0.200、0.096和2.060;RPS3A的平均标准偏差(average of standard deviation,STDEV)最小,为0.605;二者是表达最稳定的基因.药剂胁迫下,RPL13A的M值和STDEV最小,分别为0.123和0.660;RPS3A的SV、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SD)和几何平均值均最小,分别为0.063、0.336和1.189;二者是表达最稳定的基因;Actin为最不稳定基因.全样品评价中,RPL13A(M值为0.282、几何平均值为1.565)和RPS3A(SV为0.099、STDEV为0.614)的评价值同比最小,是表达最稳定的基因;最不稳定的基因为Actin、β-tubulin1和TBP.geNorm分析结果还显示所有处理条件下最适内参基因数目均为2个.表明EIF4A和RPS3A可作为茶刺盲蝽与温度相关的抗性基因表达研究的内参基因,RPS3A和RPL13A可作为该虫抗药基因表达研究的内参基因.
关键词: 茶刺盲蝽 温度 药剂 内参基因稳定性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甘膦对蚯蚓体内抗氧化酶和AChE酶活性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蚯蚓是土壤健康的关键指示生物,为了更好地评价草甘膦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土壤法测定草甘膦对蚯蚓的急性毒性;用不同浓度的草甘膦分别测定不同暴露时间下对蚯蚓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法测定草甘膦对蚯蚓的LC50>1000 mg/kg;在草甘膦的影响下,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蚯蚓SOD酶活力有着先增高后下降的趋势,CAT酶活力呈现着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随着时间和浓度的增长POD酶活力在草甘膦的影响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相对于空白对照,处理组AChE酶活力在草甘膦暴露14 d时显著降低.研究结果将为合理评价和监测草甘膦造成的土壤污染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