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成熟度椰子胚乳糖酸组分变化规律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椰子水和椰肉分别是椰子的液体胚乳和固体胚乳,本文探讨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度椰子果实发育过程中椰子胚乳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变化规律,为生产中选择合适成熟度的鲜食或加工用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本地高种和红矮椰子果实发育过程中,测定果实大小、重量,椰子水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椰肉厚度等生理指标,并取不同发育期椰子胚乳,使用气象色谱测定椰子胚乳中的可溶性糖及有机酸含量,分析各组分变化规律,评价不同成熟度椰子的营养价值及加工利用特性。【结果】椰子水在花后6至8月时达到最大体积,随着椰子果实的成熟逐渐减少。椰肉是在花后5个月时逐渐由果冻透明状逐渐增厚至白色硬质状,至果实成熟期(10~12月龄)椰肉厚度可达0.8 cm左右;椰子水和椰肉中可溶性糖主要为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木糖,其中蔗糖含量最高,其次为果糖,而木糖和葡萄糖的含量相对较低。两品种相比,红矮椰子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本地高种椰子;随着果实的逐渐成熟,椰子胚乳中的蔗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花后8个月时最大。椰子水和椰肉中的有机酸主要为烟酸,含量分别可达0.85 mg/mL和0.75 mg/g左右;果实在8月龄时椰子水和椰肉中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结论】选择8月龄到10月龄的椰果作为鲜食和椰子水饮料制作较好,而在10月果龄到12月龄(成熟)的椰果,椰肉增厚,椰子水减少,此时的椰肉更适合加工椰子油和椰子粉等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野生鹧鸪茶资源调查与鉴定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鹧鸪茶是具有海南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代茶饮料植物和药用植物,已开发成为广受欢迎的特色旅游产品,但大规模的人为无序开发对野生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通过对海南野生鹧鸪茶进行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和保护利用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海南全省10个市县共13个调查地点中,仅2个地点的野生鹧鸪茶基本未受到人工影响,其余地点的野生植株长势较弱,人为破坏较严重,部分生境已受到人工开垦的影响;先后收集保存285份鹧鸪茶种质资源,并在异地建设种质资源圃安全保存;对收集保存的285份资源进行5个描述性状和6个数值性状的植物学鉴定评价,其中描述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69~1.74,数值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93~2.11,说明收集保存的鹧鸪茶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可为人工培育优良鹧鸪茶无性品系提供了资源基础和评价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可可种质资源抗寒性初步评价及低温胁迫下生理响应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收集保存的38份可可种质资源为对象,在2016年1月极端低温期间,进行抗寒性初步评价,依据低温危害后可可果实和叶片损害程度,可可资源抗寒性可分成5级.以具有抗寒性差异的INA-t5(Ⅰ级)、COM-e8(Ⅱ级)、ECU-ev6(Ⅳ级)、THA-o6(V级)种质为材料,研究抗寒性差异种质在4℃胁迫条件下植株的伤害情况、叶片解剖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条件下,INA-t5、COM-e8种质比THA-o6、ECU-ev6种质具有明显的耐寒表型,可可叶片受害程度差异显著;可可的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幅度与其抗寒性呈现负相关;胁迫48 h后,THA-o6、ECU-ev6种质保护酶系统逐渐被破坏,INA-t5、COM-e8种质则仍然表现活跃.综合以上结果,INA-t5、COM-e8为抗寒性种质,其抗寒性比THA-o6、ECU-ev6强,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物质含量变化规律以及差异种质,可为可可开展抗寒育种和抗寒分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和材料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流体运动仿真的不同林冠形状抗风强度分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强风力扰动下不同林冠形状的森林内部风场分布情况,为防风林营造与种植过程中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建立3种不同冠形林分模型(其中冠部为多孔介质模型),并根据冠形对应树种的消光系数确定多孔介质的孔隙率与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的关系;然后以k-ε湍流模型为基础,在动量方程中添加源项,建立三维树冠流计算模型,计算3种冠形在强风力下林分内部各处风速、风压与湍流动能强度。【结果】圆锥形林冠林内风速最小值(0.047 m/s)与圆台形林冠林内风速最小值(0.076 m/s)相差0.029 m/s。椭球形林冠林内风速最小值为0.940 m/s,且波动大于其他冠形。圆锥形林冠林内压差与湍流动能强度均最小,分别为30.22 Pa和0.17%。椭球形林冠林内压差最大,压差均值为62.14 Pa。圆台形林冠林内湍流强度最大,最大值为25.19%。【结论】结合湍流动能强度对树木抗风安全性的影响,以及风速的降低和压差减少作用,在构建防风林体系时,应选择与圆锥形林冠特点相似树冠的树种,使得防风林的抗风效果更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椰枣种子发芽和生理特征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及变温处理对椰枣种子发芽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为椰枣种子发芽和种苗繁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酋长椰枣(Fard)为试验材料,以高效双向温度梯度系统为培养环境(培养温度20~50℃,温差2~30℃),分析不同温度梯度和温差组合下椰枣种子的发芽情况及胚乳和胚轴中的可溶性蛋白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物酶(POD)活力、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力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差异.[结果]适合椰枣种子发芽的光培养温度范围为22~36℃,暗培养温度范围22~38℃.播种后第21 d,从椰枣种子未发芽胚乳到正常发芽胚乳其可溶性蛋白浓度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未发芽胚乳的可溶性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其他4种胚乳或胚轴(P<0.05,下同);白色胚轴中的总SOD活力和POD活力显著高于黄色胚轴和胚乳.[结论]温度是椰枣种子发芽的重要因素,在适宜的培养温度范围内,椰枣种子发芽快,发芽率高,胚轴长势好.椰枣种子发芽后胚乳中的可溶性蛋白浓度显著低于发芽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热带灵芝中杂萜类化学成分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活性
《有机化学 》 2019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硅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色谱分离技术对拟热带灵芝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了3个新的酚酸杂萜类化合物(ganoduriporols C~E).运用NMR和HRESIMS等多种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对所分离的化合物进行体外PTP1B抑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得化合物具有明显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 (PTP1B)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19.1, 17.8和29.6μmol·L~(-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杀虫剂处理对赤拟谷盗P450基因诱导表达特性影响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害虫细胞色素P450基因可被杀虫剂迅速诱导,然而当前对不同杀虫剂处理下赤拟谷盗P450基因诱导表达特性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首先通过序列比对选取了来自不同家族的8个赤拟谷盗P450基因CYP4G7、CYP4Q4、CYP4BR3、CYP12H1、CYP6BK11、CYP9D4、CYP9Z5和CYP345A1,然后采用四种不同杀虫剂氯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氯菊酯和吡虫啉对赤拟谷盗20 d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再根据生测结果以四个药剂亚致死剂量分别处理幼虫,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8个P450基因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CYP4G7和CYP345A1可以分别被氯氰菊酯(分别上调1.97倍和2.06倍)、氟氯氰菊酯(2.00倍和2.03倍)和氯菊酯(1.73倍和1.81倍)显著诱导,而CYP4BR3和CYP345A1可以被吡虫啉(分别上调1.99倍和1.93倍)显著诱导。本研究结果表明赤拟谷盗P450基因的显著诱导与基因家族类型以及农药品种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侵染我国主要蔬菜作物的病毒种类、分布与发生趋势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我国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主要病毒病开展调查、诊断,明确当前我国主要蔬菜作物病毒病的病原物、优势病毒及其分布,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在我国的发生危害趋势进行分析。【方法】2013—2017年,对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等蔬菜作物主要病毒病发生情况的普查,利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主要蔬菜病毒病的病原进行鉴定。【结果】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共采集茄科、葫芦科、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疑似病毒病样品41 653份,共检出病毒63种,其中茄科蔬菜检出病毒达40种,葫芦科蔬菜检出病毒26种,豆科蔬菜检出病毒19种,十字花科蔬菜检出病毒14种。茄科的辣椒检出病毒33种,番茄检出病毒25种;葫芦科的南瓜检出病毒22种,黄瓜检出病毒19种;豆科的豇豆检出病毒14种,菜豆检出病毒12种;十字花科的萝卜检出12种病毒,大白菜检出7种病毒。蔬菜作物中普遍存在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现象,已发现2—6种病毒复合侵染,以2种病毒复合侵染类型居多,其中辣椒、番茄和茄子上存在6种病毒复合侵染。本研究首次在国内发现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 MMV)、西葫芦虎纹花叶病毒(Zucchini tigre mosaic virus,ZTMV)、辣椒脉黄化病毒(Pepper vein yellows virus,Pe VYV)、辣椒隐潜病毒1号(Pepper cryptic virus 1,PCV-1)和辣椒隐潜病毒2号(Pepper cryptic virus2,PCV-2)的侵染;首次发现To MMV、甜瓜蚜传黄化病毒(Melon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MABYV)、南瓜蚜传黄化病毒(Cucurbit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CABYV)对辣椒的侵染,首次发现ZTMV对黄瓜、烟草轻绿花叶病毒(Tobacco mild green mosaic virus,TMGMV)对南瓜的侵染,首次发现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tospovirus,TSWV)可以侵染芹菜、曼陀罗、豇豆、豌豆、党参、大丽花、旱金莲、刺天茄等,首次发现红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 VMV)可以侵染红茄,另外还首次发现辣椒和番茄为烟草丛顶病毒(Tobacco bushy top virus,TBTV)的新自然寄主。【结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 MV)和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2,BBWV2)为当前危害我国蔬菜作物的优势病毒,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且发生严重,特别是CMV发生最为普遍,在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且均为这些地区的优势病毒。茄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为CMV和TMV,葫芦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依次为CMV、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和TMV,豆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为CMV和BBWV2,十字花科蔬菜的优势病毒依次为Tu MV、CMV和TMV。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 CV)、TSWV、CGMMV和To MMV等病毒在部分省区发生严重,扩展蔓延速度极快,具有在全国范围内流行的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研4号王草对不同有机磷活化利用能力的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热研4号王草(Pennisetum purpureum*P. glaucum cv. Reyan No. 4)为材料,通过砂培试验评价其对4种有机磷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王草对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和6-磷酸葡萄糖(G6P)均具有利用能力,且对磷酸单酯类(AMP和G6P)的利用能力更强.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分析表明,有机磷处理使王草根系内源与分泌的总ACP活性显著增加0.9倍以上,但王草对有机磷的利用能力与根系总ACP活性无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王草根系分泌特异ACP活性与不同有机磷处理的植株干重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2=0.861.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王草对不同类型有机磷的利用能力主要由其根系分泌的特异ACP活性决定.研究结果可为选育磷高效热带牧草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剑麻AsLEC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单子叶甘露糖结合植物凝集素基因能够有效抑制具有刺吸式口器的同翅目害虫的生长与繁殖,它被证实在掌叶半夏、小麦、烟草、棉花等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中均具有较好的抗虫效果,但其在剑麻中的功能尚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剑麻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成功克隆剑麻lectin基因,命名为AsLEC,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CDS序列全长为561 bp,编码186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预测为19.97 ku,理论等电点为4.96,为疏水性蛋白;同源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剑麻lectin基因与火烧兰、雪花莲、君子兰与菠萝等植物的单子叶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基因同源性较高,氨基酸匹配度达到48%以上,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AsLEC基因与火烧兰亲缘关系更近;对AsLEC基因进行功能结构域分析表明其具有B-lectin基因家族典型特征,属于B-lectin基因家族成员;功能预测发现其具有一段33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同时在N端第5~27位置处存在一个跨膜α螺旋,表明AsLEC蛋白为分泌型蛋白质,这与B-lectin蛋白的功能特点相吻合;AsLEC蛋白二级结构包含11个β折叠,3个α螺旋;亚细胞定位预测该基因很有可能定位在细胞膜上.剑麻AsLEC基因的克隆对于研究其在剑麻中的抗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丰富了单子叶植物中植物凝集素的相关研究成果.
关键词: 剑麻 单子叶甘露糖结合植物凝集素 lecti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