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农村建设科技需求与保障体系分析
《山西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和农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农业主要体现在经营方式的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农业生产实现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经营;农民主要表现为要具备更高的自身素质:一是掌握生产优质农产品技术,二是及时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三是要掌握高新技术,四是需要有组织规模生产的能力。由此,要求农村建立九大科技支撑体系,四大投融资途径和三类运行机制模式。


论发展现代农业的制度障碍与出路
《山西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在目前的体制下发展现代农业存在几方面的制度障碍:一是现行的土地制度不利于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无法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二是现行的农村制度不利于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农村经营模式不利于现代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四是现行的农村制度不利于农民的社会化分工,也不利于培养新型农民工作的实施。要从5个方面寻找发展现代农业的出路:一是实现农村企业化;二是实行股份合作;三是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四是对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五是扩大农产品加工业规模,用现代化的加工业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关于山西小杂粮发展的几点反思
《山西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对小杂粮应从3个方面理解,一是“小”字,二是“杂”字,三是“区域性”。“小”主要指面积小、产量低;“杂”是因为种类多、但因规模小而无法独立成体系;“区域性”是指“小”与“杂”是相对的,在一个地方“小”,但换个地方可能就不一定“小”了。山西的小杂粮应包括荞麦(甜荞、苦荞)、燕麦、糜子、绿豆、小豆、豌豆、蚕豆、芸豆、豇豆、小扁豆、黑豆等11种,面积不足20万hm2。小杂粮的“小”决定了它虽在农民增收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山西不具有战略地位;由于它的保健功能,又使其在保健食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农村下一步如何走
《山西农业科学 》 2007 CSCD
摘要:新农村建设应从5个方面把握:一是要定位好农业的地位,不能让农业承担太多的责任。农业的责任是保障食物安全,难以为农民致富奔小康作出贡献。二是要给农民以平等的地位,搞好农民组织的建设。“公司+农户”模式,在公司与农户的谈判和交易中,双方的地位并不平等,分散的农民一般都处于被动地位,利益的分割经常性地偏向了公司一方。当务之急是如何帮助农民真正形成有市场谈判地位的组织。三是要重点在“制度”上创新,关注农村“企业化”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中”企业化步伐,建立“企业(产前)+企业(产中)+企业(产后)”模式,实现农村完全的“企业化”。四是要关注农村“工业园”的建设,抓农民在新农村的就地就业。五是新农村建设要有长期建设的准备,要优先考虑农村的产业如何发展、农村的体制如何改革,这是新农村建设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突破点。


小麦核质杂种的生理特性及遗传效应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核质杂种的内在生理变化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及其遗传效应,以8个小麦核质杂种及其父母本为材料,进行了田间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测定。结果显示,核质杂种的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均高于父母本,表现出核质杂种优势;通过对苗期小麦进行的PEG水分胁迫和10℃的冷处理,从处理前后的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电导率的变化看,北节/633和北节/3653*太85两个核质杂种抗旱性最好,北节/139杂种抗寒性最好,而且苗期生理指标与田间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测定相吻合,预示了这些核质杂种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