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在葫芦上的种传规律及热处理效果评价
《植物保护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在葫芦上的种传规律,以西瓜砧木葫芦种子为材料,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DAS-ELISA)、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与生物学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葫芦种子的带毒率和传毒率的关系,并评价了干热处理对病毒的钝化效果。结果表明,DAS-ELISA灵敏度检测种子时,在感染种子研磨液∶健康种子研磨液为1∶1 000时,带毒量仍能检测出阳性,RT-PCR和DAS-ELISA两种方法均能准确检测葫芦种子的带毒情况;6个批次的葫芦种子有4个批次呈阳性,带毒率在0~100%之间,贮藏1年后的传毒率在0~5.6%之间;4个为CGMMV阳性的种子批经干热处理后,仅1株实生苗呈阳性。研究表明,CGMMV在葫芦作物上的隐性带毒现象非常普遍;种子的带毒率高而传毒率低,以表面带毒为主,且非常稳定;72℃72 h干热处理葫芦种子能有效地钝化CGMMV。
关键词: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 葫芦种子 带毒率 传毒率 干热处理


桂林地区葡萄溃疡病菌分生孢子田间扩散动态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桂林地区葡萄溃疡病菌分生孢子田间消长规律,为当地制定葡萄溃疡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玻片黏着法对桂林地区葡萄园内葡萄溃疡病菌(可可毛色二孢L.theobromae)分生孢子的扩散动态进行监测,并分析其与葡萄物候期及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桂林地区葡萄溃疡病菌分生孢子从5月上旬开始出现,6月下旬~7月中旬进入高峰期,7月下旬~8月底期间分生孢子种群数量迅速下降,9月底后完全捕捉不到分生孢子。葡萄溃疡病菌分生孢子的消长与葡萄物候期、降雨量及温度有紧密关系。【结论】桂林地区葡萄溃疡病菌分生孢子田间发生期为5~9月,5月上旬为当地初次防治葡萄溃疡病的关键时期。


添加过磷酸钙对蔬菜废弃物堆肥中氨气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过磷酸钙不同添加量对蔬菜废弃物堆肥过程中氨气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生菜的废弃菜叶和玉米秸秆为原料,以过磷酸钙肥料为添加剂,进行了27 d的曝气供氧堆肥,对堆肥过程中的氨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N2O、CH4和CO2)进行了监测.试验共设6个处理,除CK处理(不添加过磷酸钙)外,其余处理依次根据混合物料初始总氮物质量的5%、10%、15%、20%和25%的比例添加过磷酸钙.结果表明:添加过磷酸钙对减少堆肥过程中的氨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均有明显效果,氨挥发总量较CK减少了4.0%~16.7%,总温室气体CO2排放当量减少了10.2%~20.8%.堆肥过程中排放的NH3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相对较大,各处理NH3的CO2排放当量为59.90~81.58 kg·t-1,占4种气体总CO2排放当量的69%~77%.蔬菜废弃物堆肥过程中适量添加过磷酸钙是减少氨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堆肥品质的有效措施.


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再生植株倍性鉴定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08个甘蓝品种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计算出胚率,分析表型与出胚难易的关系。经流式细胞仪对其再生植株进行倍性鉴定,计算自然加倍率。以流式细胞仪的结果为基准对再生植株叶片气孔保卫细胞周围叶绿体数目,保卫细胞长、宽以及周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圆球、早熟、春甘蓝3个特性的甘蓝品种易出胚,而扁球、中熟、晚熟以及越冬甘蓝不易出胚;再生植株的自然加倍率会因基因型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不同倍性的再生植株叶片保卫细胞周围叶绿体平均个数所得规律为:单倍体6~9个,二倍体9~12个,四倍体12~23个,且随着倍性的增加,叶绿体个数分布范围更加广泛。保卫细胞长度变化范围为:单倍体18~23μm,二倍体25~35μm,四倍体35~45μm。保卫细胞周长变化范围为:单倍体60~75μm,二倍体75~95μm,四倍体100~115μm。保卫细胞宽度随气孔大小变化而差异较大,规律不明显。在保卫细胞长度和周长均能说明倍性的情况下,显然通过测量保卫细胞的长度来判定倍性的方法更为简便。
关键词: 甘蓝 游离小孢子培养 叶绿体 气孔保卫细胞 倍性鉴定


果实花青素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生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青素是一种天然的水溶性植物色素,与果实的品质性状密切相关,有益于人体健康。花青素的积累是编码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结构基因协同表达的结果,而结构基因通常由MYB、bHLH和WD40这3类调节基因控制。现已从果实中分离了多种花青素合成的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文章重点介绍了调节基因调控果实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指出在MYB、bHLH和WD40互作的调控网络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空白。最新的研究揭示了果实成熟过程中生物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通过调节基因影响果实花青素生物合成。上述研究为在分子水平上更好的探索果实花青素的生物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果实 花青素生物合成 结构基因 调节基因 环境因子


马蔺NHX基因的克隆与基因表达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NHX所特有的液泡Na+区域化功能,在植物耐盐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马蔺根中总RNA为模板,利用同源克隆方法克隆得到一个NHX基因,命名为IlNHX。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1 641 bp,编码546个氨基酸,与已知的植物NHX具有较高的同源性(>70%)。预测其蛋白质分子量为60 k Da,等电点为6.67。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随着Na Cl浓度的增加,地上部和根中的Il NHX基因表达水平呈增加趋势,且地上部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根部,表明Il NHX基因的表达受到盐的诱导和调节。
关键词: 马蔺 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 表达 耐盐


生物炭对京郊沙化地土壤性质和苜蓿生长、养分吸收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生物炭(14 t·hm-2)和种植苜蓿对京郊沙化地的改良作用。试验设裸地(BL)、裸地添加生物炭(BLB)、种植苜蓿不加生物炭(A)和种植苜蓿添加生物炭(AB)四个处理。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使土壤容重显著减小11.5%~11.6%,p H值显著增加0.1~0.2个单位,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分别增加9.1%~10.3%和7.6%~11.3%,土壤总氮、有机碳含量和氮、磷、钾、锌的有效含量分别增加10.3%~25.8%、52.8%~71.7%、12.7%~23.5%、141.7%~233.3%、47.7%~81.1%、94.2%~95.2%,有效铁含量最高减小29.1%,阳离子代换量(CEC)和钙、镁、锰、硼的有效含量无显著变化;种植苜蓿没有显著影响土壤p H值、容重、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CEC和氮、钙、镁、锌、硼的有效性,总体上显著减小了土壤含水量和总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增加了铁和锰的有效含量。BLB处理土壤含水量比BL显著增加13.9%(P<0.05);添加生物炭使苜蓿地上部生物量、含水量和氮、磷、钾、钙、镁、铁、锌、锰、硼的吸收累积量分别显著增加91.1%、3.6%、110.0%、130.9%、200.4%、82.6%、44.8%、89.5%、102.7%、99.5%、104.7%。生物炭与苜蓿种植相结合可在短期内改善京郊沙化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养分有效性和恢复植被。
关键词: 生物炭 苜蓿 沙化 容重 田间持水量 有机碳 氮 有效性


基于树干液流技术对杨树冠层吸收臭氧特征的分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树干液流的技术方法,在自然状态下对杨树(Populus spp.)臭氧吸收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臭氧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其变化范围为25.5~175.0μg·m-3;臭氧吸收速率(FO3)和臭氧吸收导度(GO3)日变化均为单峰型;FO3均值为(78.22±39.45)nmol·m-2·s-1,GO3均值为(127.60±64.35)mmol·m-2·s-1;环境因子水汽压亏缺(D)、太阳辐射(Rs)和风速对FO3和GO3的响应,导致臭氧吸收通量相对较高,D对更高的GO3和FO3更敏感,随着D增加臭氧吸收减少,Rs在达到50 W·m-2时GO3和FO3也有所降低;臭氧质量浓度抑制树木蒸腾,影响液流密度的变化;臭氧质量浓度超过临界水平引起树木相应的响应,杨树AOT40为72.02 mg·m-3·h-1,远超过对树木危害的臭氧质量浓度的临界水平10.71 mg·m-3·h-1,说明了杨树的高臭氧风险,树干液流技术适用于计算植物的臭氧吸收量。


中国玉米地方品种种族的遗传变异评估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DNA水平的分子评价,明确中国玉米9个种族的遗传变异,并揭示各种族之间的遗传关系与群体分化特性,为中国玉米种族的形成与演变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种族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覆盖玉米全基因组的55个SSR标记,对基于中国库存玉米所划分的9个玉米种族的224份代表性材料进行分子鉴定。获得所有标记的片段长度数据后,利用Power Marker软件(V3.25)中的Summary模块计算224份材料的平均等位变异、基因多样性与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并通过重取样策略,利用Wilcoxon秩和测验分析了9个种族在相同样本容量水平上3个遗传多样性参数的差异水平。利用Power Marker软件中的Phylogeny模块计算了9个种族的欧氏距离,并以此进行种族的聚类分析;利用该软件中的Structure模块对9个种族进行分子变异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并计算各种族的群体分化系数(FST),以此进行各种族群体分化检测。【结果】55个SSR所检测到的中国9个玉米种族的等位变异、基因多样性与PIC等3个多样性参数的幅度分别为4.42—7.64个/位点、0.5788—0.6532与0.5334—0.6117,平均值依次为11.53个/位点、0.6315与0.5953。西南黄色硬粒种族与衍生种族的平均等位变异相对较高,但基于重取样的分析结果表明这9个种族在这3个多样性参数上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聚类结果显示,9个种族分成了3个类群,其中爆裂种族形成1个独立类群,3个北方种族形成1个类群,剩下的5个种族(3个西南种族、1个糯质种族、1个衍生种族)形成1个类群。AMOVA分析结果表明,9个种族之间的分子变异程度约为3%,远小于这些种族内部所检测到的分子变异(50%)。9个种族的群体分化系数(FST)为0.29%—7.63%,其中,西南白色硬粒种族与南方糯质种族、西南马齿种族与西南黄色硬粒种族、西南马齿种族与衍生种族之间的FST均相对较小,分别为0.29%、0.70%与0.80%,说明其遗传关系更近。【结论】在长期的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过程中,中国玉米9个种族蕴藏丰富的遗传变异。西南白色硬粒种族与糯质种族之间的分化程度远低于其他种族,前者在糯玉米资源的起源进化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西南黄色硬粒种族和西南马齿种族与衍生种族之间的分化程度很低,表明这2个种族对衍生种族的形成可能有重要作用。
细胞穿透肽在白菜小孢子中的内化及其效率的探究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大白菜‘94-323’为材料,通过分析细胞穿透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CPP)在其小孢子细胞中的内化及其效率,证明了细胞穿透肽Tat2可以克服花粉壁的障碍,独自或者转导GUS酶和DNA(环型质粒DNA、线型质粒DNA)等大分子进入大白菜小孢子中;同时研究了Tat2介导的DNA在白菜小孢子中内化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内化效率与Tat2/DNA复合物和小孢子共育时间正相关,随复合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最适共育温度为33°C,与转导DNA片段的长度关系不明显。该研究首次证明,Tat2可以作为纳米载体传递大分子进入双子叶植物小孢子细胞,GUS酶的内化频率可达到18%,可为细胞穿透肽介导的芸薹属小孢子转基因技术的建立提供直接的实验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