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6952条记录
甜菜碱添加方式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血清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甜菜碱添加方式对初产母猪繁殖性能及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含量的影响。选取120头体重接近的纯种初产母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40头,每个重复1头。从妊娠第3天起至分娩后21d,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甜菜碱Ⅰ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 000mg/kg甜菜碱;甜菜碱Ⅱ组妊娠前109d饲喂基础饲粮,自妊娠第110天至分娩后21d,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 000mg/kg甜菜碱。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添加1 000mg/kg的甜菜碱显著提高了21日龄断奶仔猪数1.73头(P<0.05)和断奶窝重22.83%(P<0.05),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了分娩后10和21d血清中GH含量(P<0.05或P<0.01),极显著增加了妊娠第100天、分娩后10和21d血清中IGF-Ⅰ含量(P<0.01)。2)饲粮添加2 000mg/kg的甜菜碱使母猪断奶后7d内断奶-发情间隔显著缩短了1.29d(P<0.05),极显著增加了分娩后21d血清GH含量(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1 000和2 000mg/kg的甜菜碱均能够提高初产母猪的繁殖性能,其中1 000mg/kg的甜菜碱对血清中GH和IGF-Ⅰ含量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 甜菜碱 初产母猪 繁殖性能 生长激素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1,3,4-三磷酸肌醇5/6激酶ITPK家族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科技导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3,4-三磷酸肌醇5/6-激酶(ITPK)是一种在动物、植物、线虫中都比较保守的多功能酶,在生物信号传导及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为了充分研究玉米中ITPK家族基因系统分析、全生育期基因表达模式及逆境胁迫表达模式,利用玉米基因组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玉米ITPK家族基因的全序列、定位和编码蛋白,通过序列比对进行进化和分类分析。利用玉米高通量芯片表达数据进行组织表达差异性、干旱胁迫和病害胁迫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基因组中含有6个ITPK家族基因,分布于玉米的4条染色体上。MEME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Zm ITPK1-5均含有3个保守的ATP-grasp-4结构域,Zm ITPK6含有两个ATP-grasp-4保守结构域。进化树分析表明Zm ITPK可分为3个亚家族。各个发育阶段中,多数成员在生殖器官或营养器官中均有较高的表达量,只有Zm ITPK1在所有器官中表达量都不高。Zm ITPK2和Zm ITPK3基因受干旱胁迫处理诱导不同程度上调表达。而在生物胁迫条件下均无显著上调或下调表达。

关键词: 玉米 三磷酸肌醇5/6激酶 保守结构域 表达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小麦季氮素养分循环与平衡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汇总2000—2011年文献数据以及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实测试验数据,研究了华北、长江中下游和西北地区小麦季经过土壤界面的氮素输入和输出各项养分循环参数,分析并评估了3大区域的氮素养分平衡状况.结果表明:华北、长江中下游和西北地区小麦季氮肥平均施入量分别为170、183和150 kg N·hm-2,上季作物秸秆氮素还田量分别为74.6、15.2和8.1 kg N·hm-2,种子带入量分别为4.9、4.2和3.5 kg N·hm-2.华北地区来自非共生固氮、大气沉降和灌溉水氮素养分输入量分别为15、12.9和9.9 kg N·hm-2,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别为15、14.5和5.8 kg N·hm-2,西北地区分别为15、9.4和7.7 kg N·hm-2.小麦收获时华北、长江中下游和西北地区地上部作物吸收的氮分别为174.3、144.4和122.3 kg N·hm-2,华北地区通过氨挥发、N2O排放和淋溶损失的氮素分别为19.9、2.6和11.8 kg N·hm-2,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别为9.4、2.4和15.5 kg N·hm-2,西北地区小麦季氨挥发和N2O排放量分别为3.4和0.7 kg N·hm-2,不计淋溶损失的氮素.由此计算的小麦季氮素养分平衡结果显示,华北、长江中下游和西北地区的氮素养分均表现为盈余,盈余量分别为78.7、66.0和67.3 kg N·hm-2,超出了养分允许平衡盈亏率,应适当调整氮肥投入,避免氮肥的不科学施用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

关键词: 小麦 氮素 养分循环 养分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NP标记技术的糯玉米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糯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利用新一代分子标记技术-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对39份不同基因型的糯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1 059个SNP标记在39份自交系中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05~0.38,平均含量为0.31;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为0.03~0.50,平均值为0.29;期望杂合度变化范围为0.05~0.50,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9。39份自交系之间的亲缘关系(Kinship)系数为0.00~0.91,京6与京糯6之间亲缘关系最近。通过Neighbor-joining(NJ)聚类分析,将39份自交系划分为5大类群,其中系谱来源不清晰的糯玉米自交系均被划分至不同类群中,明确了其亲缘关系。因此,SNP标记适用于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亲缘关系研究,可为糯玉米种质资源利用及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糯玉米 SNP标记 遗传多样性 京糯6 白糯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黄恩蚜小蜂寄生对烟粉虱海藻糖含量、酶活和热激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及其优势寄生蜂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Girault&Dodd)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浅黄恩蚜小蜂寄生烟粉虱若虫后6、12、24、48和72 h,寄主体内海藻糖含量、海藻糖酶活性变化以及3种热激蛋白基因的即时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自寄生蜂寄生后烟粉虱体内海藻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海藻糖酶活性则先降低后升高,二者的变化拐点均表现在寄生后24 h。此外,寄生能够诱导烟粉虱hsp90过量表达,但同时抑制hsp70的表达。热激蛋白hsp20的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且3种基因均在寄生后12 h开始出现表达差异。本研究证明海藻糖和热激蛋白参与了寄生蜂与寄主互作体系,同时探讨了二者在寄生蜂与寄主互作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对于揭示寄生蜂-寄主互作机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浅黄恩蚜小蜂 烟粉虱 热激蛋白 海藻糖 海藻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果实Vc含量的变化规律与遗传分析

核农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辣椒果实Vc含量的遗传规律,通过对不同辣椒和甜椒类型品种及其不同成熟期的果实Vc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高Vc含量辣椒材料M5与低Vc含量甜椒材料Z243构建P1、P2、F1、B1、B2和F26个联合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联合分离分析方法,进行辣椒红熟果实Vc含量遗传分析。结果显示,辣椒类型果实Vc含量显著高于甜椒类型,绝大多数类型的成熟果Vc含量明显高于嫩熟果,完熟果较成熟果Vc含量显著降低。辣椒红熟果实Vc含量由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符合D-0遗传模型),d为18.4276,表明主基因加性效应明显,为正向效应,h为-13.3018,表明主基因显性呈负向部分显性,显性程度较高。F2的主基因遗传率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5.97%和17.13%,因此,遗传变异占表型变异的43.1%,环境变异占表型变异的56.9%,表明辣椒红熟果Vc含量受环境影响明显。本研究为以果实Vc含量为育种目标的辣椒品质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辣椒 果实Vc含量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淀粉芽胞杆菌MH71的生防活性及脂肽类抗生素基因检测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漠河多年永冻土层采集的冻土样品中分离的拮抗菌解淀粉芽胞杆菌MH71,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本文对该菌株的生防活性相关特性及其对番茄灰霉病的离体防效进行了研究,同时,应用特异性引物对MH71中脂肽类抗生素合成有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拮抗菌产生嗜铁素、蛋白酶、纤维素酶和吲哚-3-乙酸(IAA),不产生磷酸酯酶和几丁质酶;番茄离体叶片第5天调查结果表明该菌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为92.8%,而在番茄果实上第7天和第11天调查的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对比,发酵原液、发酵液5倍稀释液与50%啶酰菌胺1 000倍液化学农药对番茄灰霉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为100%;从该菌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了fenB、mycB、ituA、sfp等脂肽类抗生素合成酶基因。此研究结果为该拮抗菌生防潜力的深入评价及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和番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 解淀粉芽胞杆菌 番茄灰霉病 脂肽类抗生素 生防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方景观水体中生态浮床的植物筛选与水质净化效果

环境工程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3种植物为对象,研究了北京市朝阳区景观水体中生态浮床的植物筛选与水质净化效果。结果显示,千屈菜、黄菖蒲、鸢尾均生长迅速,且千屈菜表现最佳;移栽4个月后,3种植物的生物量分别较初始增加了15.9、8.5和13.1倍,达到945.5、489.2和585.0 g/m~2。千屈菜对水体氮、磷的吸收去除能力显著(P<0.001)高于黄菖蒲和鸢尾,其总氮、总磷吸收量分别为黄菖蒲的2.2倍和2.3倍,为鸢尾的2.1倍和1.9倍。生态浮床的水质净化效果总体良好,运行60 d后,水体总氮、总磷浓度分别从16.28和0.27mg/L降低至5.70和0.18 mg/L,二者去除率分别为65.0%和35.0%。研究表明,千屈菜、黄菖蒲、鸢尾在营造景观和净化水质方面协同作用良好,其中千屈菜表现尤为突出,可作为北方地区生态浮床的首选植物。

关键词: 生态浮床 景观水体 千屈菜 总氮 总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OI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OI1(coronatine-insensitive 1)基因是茉莉素信号传导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与植物的抗病性、花粉育性密切相关。为探讨COI1与小麦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从小麦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豫麦3号中同源克隆得到COI1基因的三个拷贝。该基因大小为2.8 kb,开放阅读框为1 761 bp,编码586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含有COI1蛋白典型的F-box和LRR保守结构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COI1基因的三个拷贝分别与来自小麦祖先种乌拉尔图小麦、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和粗山羊草、大麦以及短柄草的COI1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拟南芥、大豆、黄瓜等的COI1亲缘关系较远。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系统进行染色体定位分析,发现它们分别定位于小麦4A、4B、4D染色体上。对COI1基因在小麦品种中国春的根、茎、叶和幼穗中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三个拷贝呈组成型表达,但幼穗中Ta COI1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Ta COI1B和Ta COI1D。在不育系、保持系和F1代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中,COI1基因的三个拷贝在不育系单核期花药的表达量明显高于保持系,在二核期至三核期(不育系花粉败育的关键时期),Ta COI1B和Ta COI1D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中的表达趋势一致,而Ta COI1A在不育系中的表达呈上调趋势,在保持系和F1代中的表达呈下调趋势,说明Ta COI1A基因在不育系和可育系(保持系和F1代)花药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可能跟不育系的花粉败育有关。

关键词: 小麦 K型细胞质 细胞质雄性不育性 COI1 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方向一致性特征的小麦条锈病与白粉病识别方法

农业机械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这2种病斑颜色特征相近、形状特征不明显,但在方向分布的一致性上却存在较大差别这一特点,提出了一种方向一致性描述方法。通过不同的方向核与图像卷积得到多个方向图和边缘,对每个方向图依据边缘图进行统计得到图像的方向分布直方图;并计算方向分布直方图的标准差,作为图像方向分布的一致性特征。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抑制噪声影响,得到的结果符合图像的实际分布情况。利用该方法对小麦病斑进行特征提取,并应用于小麦条锈病与白粉病的病斑识别实验中。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向一致性特征使条锈病与白粉病的区别度较大,准确识别率达到99%。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白粉病 病斑识别 特征提取 方向一致性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