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规模农业条件下的稻季耕作措施探讨
《江苏农业科学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苏南规模经营的农田因麦茬留得高,不适宜干浅旋作业。本研究结果表明,加麦秸后水旋,也有改土、增产的作用,而且省工,便于机械作业。因而认为,植稻前进行水旋麦秸还田,并配合隔一到数年进行一次耕翻晒垡的耕作,可以成为当前规模经营条件下的稻季耕作措施。


紫花苜蓿对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评价
《中国草地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主要探讨了紫花苜蓿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arenaria Chituood)的发病温度及从接种到病情调查所需的培养时间等,并对9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M.are(?)ia在紫花苜蓿上的最适发病温度为29℃,但抗病性鉴定筛选可在25~33℃之间进行。线虫接种到病情调查的最适培养期为80天。抗病性鉴定中发现源于沙特阿拉伯的Hasawi NE—NAF—4和Hasawi SA19两品种对M.arenaria表现高抗,其抗病植株所占比例分别达80.7%和81.8%,可作为今后紫花苜蓿抗M.arenaria育种的抗源。美国品种UC Cibola、UC297和UC 298亦表现了良好的抗病性,抗病植株分别占鉴定苗数的58.9%、60.3%和65.8%。原产埃及的两个品种EgyptianIV和Egyptian II感病最重,它们的感病植株所占比例分别高达89.5%和93.3%。


麦棉连作植棉制度系统模拟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改变我省棉花生产的徘徊局面,除了狠抓改良品种、发展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单产等措施外,还有必要对我省的植棉制度进行系统分析,调整种植业结构,以稳定棉花面积,确保棉花高产。 一、江苏省植棉制度的现状 历史上,我省北部徐淮棉区以一年一熟为主,中部和南部地区为麦棉套种。由于人多地少,各地一直存在着粮棉争地的矛盾。70


我国水稻纹枯病防治策略的探讨
《江苏农业学报 》 1992
摘要:从7个水稻品种纹枯病的严重度(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中,找出病斑扩展到稻株倒4叶时(病指40以内)的中抗品种,一般可以不用药剂防治;但病斑扩展至倒3叶(病指超过40)时,减产明显,需用药剂控制.且应掌握在病斑达到倒4叶(病指40)时用药.


我国植物分子育种研究趋势
《江苏农业科学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生物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活跃、最令人鼓舞的前沿高新科技之一,它将在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能源危机、粮食紧缺和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以植物生物技术为基础的农业分子育种,为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及抗逆境的新品种或新品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它有许多为传统的常规育种所不具备的优势。运用植物生物技术在理论上可以将各种来源的目的基因通过一定途径在植物受体细胞内实现遗传转化,从而达到改良作物遗传性状,培育优良品种的目的。这个外源基因在植物细胞中表达的整个技术路线包括:目的基因的分离和克隆;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实现载体或非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


第一届国际杂草防除大会在墨尔本市召开
《植物保护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由国际杂草学会(International Wead Science Society)组织、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杂草学会(Weed Science society of Victoria)主办的第一届国际杂草防除大会(The First International Weed Control Congress)于1992年2月17-21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南郊的摩拿士大学(Monash University)召开。 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丹麦、印度、意大利、法国、日本、荷兰、菲律宾、瑞士、


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固定化细胞酶液水解辐射预处理稻麦秸秆的研究
《核农学报 》 1992 CSCD
摘要:用1×10~5、3×10~5、5×10~5和10×10~5 Gy的电子束和电子束加4%NaOH复合预处理稻麦秸秆。预处理稻秆200目以上粉末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中。用1%纤维素酶水解电子束预处理稻麦秸秆48小时,葡萄糖得率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10×10~5 Gy照射的比未预处理的增加了70%—80%;而复合预处理稻麦秸秆的葡萄糖得率在5×10~5 Gy以内,随辐射剂量增加而增加,分别为36%和35%,比未处理的10.2%增加了约2.5倍,而用10×10~5 Gy的反而下降。通过辐射聚合在纱布表面覆盖高分子poly(HEA)、poly(HEMA)、poly(HPMA)、poly(A-4G)和poly(A-TMPT),并以此作为固定化里氏木霉细胞的载体。这些载体均能较好地固定化里氏木霉细胞,固定化细胞的滤纸活性(FPA)均高于游离细胞,其中覆盖poly(HPMA)的载体固定化细胞的效果最好,FPA为3.5U/ml,比游离细胞增加了近40%。用这些固定化细胞的酶液水解NaOH和电子束复合预处理的稻麦秸秆,其葡萄糖得率随辐照剂量和水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中4%NaOH和10×10~5 Gy处理的稻麦秸秆第6天的葡萄糖得率为19%和22%。


辐射形成亲水性多孔聚合物载体吸附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
《核农学通报 》 1992
摘要:在低温辐射诱导亲水性高分子单体聚合形成多孔性聚合物载体的基础上,采用吸附法对葡萄糖氧化酶的固定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亲水性程度的单体中,亲水性高的 HEA 的固定化效果较好,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的相对活性随单体的浓度,聚合物载体的孔径,空孔率以及高分子单体的冷却速率而变化。由于此方法避免了葡萄糖氧化酶直接受到辐照而引起的失活,故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有较高的相对活性,这表明此法对于某些对射线敏感的生物活性分子的固定化将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芸薹属种子休眠特性的研究 Ⅳ.深休眠自生种质R001的破眠方法
《中国油料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研究了单一因素、复方因素以及综合因素对芸薹属芥菜型(Brassica juncea)自生种质R001深休眠种子的破眠效果。结果表明:(1)单一因素的破眠方法,无论是物理因素(针刺、变温、风干或干热处理),或者是化学因素(C_2H_5OH、H_2O_2、NaNO_3或GA_3),对于解除R001种子的深休眠,效果不甚显著,发芽率在24.09%以下。(2)复方的破眠方法,包括风干结合GA_2、风干结合变温以及变温结合GA,对R001种子的萌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发芽率可以达到45.43%以上,其中又以GA_3给合变温处理效果较佳。(3)用干(25—30天)、GA_3(200ppm)、变温(4—30℃)三者相结合的综合破眠方法,能使全部R001深休眠种子的萌发,发芽率为100%,破眠程度(DBE)值达到1.00。


油菜苗期应用多效唑增产的生物学基础与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多效唑在油菜上的应用,我省于1986年开始试验,1989年秋示范应用,1991年秋应用面积达到300万亩左右,占可用面积的40%以上。几年的试验示范和生产应用实践证明,油菜苗期施用多效唑,可以培育矮脚壮苗,具有投入成本低、增产效果好、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本文根据1989~1990和1990~1991年度的试验结果,探讨了油菜苗期应用多效唑增产的生物学基础,并进一步肯定了其应用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