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影响小麦粒重的生理因素与调节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长江下游地区由于小麦生育期间雨量过多,日照不足,湿害病虫等自然灾害发生严重,年际之间小麦粒重高低的差异很大,这是造成本区小麦产量不稳的主要因素,也是限制小麦再高产的重要障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前几年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原理研究的基础上,从1981~1983年进行了小麦籽粒形成的机理与增重调节技术的研究


紫云英落花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根据五个点的观察结果,紫云英蕾、花、荚的总脱落率均占现蕾数52%以上,最高的达62%.其中落蕾率较低,为3.3~15.3%;落花、落荚率均较高,为26.2%~39.6%和26%~32.6%.


江苏稻田主要杂草群落与防除方法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我省有稻田3600万亩,据估计遭受杂草危害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0%以上,每年用于稻田拔草的人工达2500万个.近年来我省稻田杂草的防除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进展较快.据省农林厅1983年统计,全省稻田杂草化学防除面积已从1978年的200万亩次发展到1100万亩次,减轻了杂草为害,保证了水稻增产.


稻种资源褐稻虱抗性鉴定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1976~1982年,我们以国内粳稻资源及云南稻种为重点,兼顾国内外籼稻品种,进行了褐稻虱抗性鉴定.参试材料共8222份(品种5808份,品系2414份).其中本院资源室保存的稻种6247份,国内有关单位提供的材料1581份,直接引自国内外的品种(系)394个.


辐射花药在小麦单倍体育种中的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花药培养技术在我国已被应用于小麦育种实践,成为加速纯化和稳定新品种的一个重要手段.把辐射技术应用于小麦花培育种,可以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并在单倍体水平上诱发基因突变,经加倍后,即可获得稳定的突变体供选择利用.我们从1980年开始进行辐射在小麦花培育种中的应用研究,采取的主要方式有:(1)对花药辐照后进行离体培养;(2)取辐射种子M_1代花药接种培养;(3)对花培产生的愈伤组织或单倍体绿苗进行辐照处理.都表现出一定的作用.


对江苏省发展牧草和草地建设的意见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发展牧草和草地建设,是使农牧结合的“纽带”.其对土地的选择可在谷类作物之下,而其经济效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以及净化美化环境等功效更为明显.我省地少人多,只要指导思想明确,因地制宜,具体规划,措施跟上,逐步发展饲料地和草地建设是完全可能的,潜力亦是不小的.作者提出了很好的见解和措施,江苏省凌启鸿副省长十分重视,正在组织有关部门贯彻实施.


水稻对褐稻虱抗性的筛选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在抗性研究及抗性品种选育过程中,抗性筛选鉴定技术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1976年这项研究开始以来,为完成每年1500~2000份材料对褐稻虱进行抗性筛选和鉴定,我们参照国际水稻所的方法,结合我们的具体情况,通过不断摸索,反复实验,现已建立一套抗性筛选程序和工作方法.


早春辣椒田不同覆盖形式的增温保湿原理及其增产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南京地区春季气候多变,夏菜生产很不稳定,采用各种覆盖措施十分必要.为深入探讨不同覆盖形式下土壤及近地气层的小气候效应,选择夏菜适宜覆盖形式,进行了本试验.材料与方法在马群公社石坝三队设立13亩不同覆盖形式的辣椒田.品种为南京早椒×上海甜椒.覆盖形式有小棚加地膜(棚高80厘米,跨度135厘米)、小棚(无地膜)、地膜,以露地为对照.小棚选用透明的聚乙烯薄膜,厚度约0.1


农药等环境因素影响稻田天敌寄生率的初步研究
《昆虫知识 》 1984
摘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寄生性天敌在稻田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作用,我们在溧阳县殷桥公社通过大田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研究了几种主要水稻害虫寄生性天敌的作用,希望从几种农药和不同施药时间的比较试验中,获得有关合理用药、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的信息。 大田包括早稻(迎春早)14.5亩、中稻(杂交稻)24.4亩,后季稻(桂花糯)6亩,除用药田的不同处理外,三种类型田皆有不用药田作对照。所用农药包括(1)90%固体敌百虫,每亩2两加水100斤喷雾。(2)25%杀虫脒水剂,每亩0.5斤掺土60斤于插秧后深施土中。(3)


从健康家禽分离的猪丹毒杆菌血清型及其致病力
《江苏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国外对火鸡、鸭、鸡等发生的禽丹毒病常有报道.我国尚未见.1982年我们在133羽健康家禽中发现48.87%的家禽带有猪丹毒杆菌,其中鹅的带菌率竟高达97.96%.已分离的禽源丹毒杆菌经血清型鉴定结果有11种血清型和1个亚型,对小白鼠和猪均有一定的致病力.材料和方法(一)分型参考菌种:由美国农部动物疾病研究中心R.L.Wood博士惠赠24株菌种.(二)禽源丹毒杆菌的分离:以无菌棉拭涂抹鸡、鸭、鹅的咽部,置选择增菌培养基试管内涮洗.再将培养基置37℃培养24~36小时,按常规分离鉴定菌株.(三)培养基:选择增菌培养基含肉肝胃膜汤90毫升,新生犊牛血清7毫升,万古霉素5000单位1毫升,卡那霉素2000单位1毫升,叠氮钠10%1毫升.其他培养基按常规法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