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3条记录
非生物催芽花生白藜芦醇富集及对HEK293T细胞的保护作用

中国食品学报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非生物诱导催芽对花生中白藜芦醇(RES)富集的影响,并测定在最优富集条件下RES对HEK293T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光照种类、超声强度、硫酸铜浓度、发芽时间为单因素条件诱导花生发芽,根据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探究非生物诱导催芽对RES的含量影响以及最优富集条件。通过细胞活力测定,得到RES对HEK293T细胞的最高毒性。通过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探究RES对H2O2诱导的HEK293T细胞的抗氧化损伤的保护效果。结果:光照、超声、硫酸铜都有促进发芽花生中白藜芦醇含量的效果,复合催芽对白藜芦醇富集呈促进作用。最佳花生芽白藜芦醇富集参数为:蓝光照射、超声强度120 W/cm3、CuSO4浓度0.6 mmol/L、发芽3 d,此时白藜芦醇含量为35.79μg/g。RES干预处理可以明显恢复H2O2诱导产生氧化损伤的HEK293T细胞活力,减少细胞内ROS的生产,增加SOD、CAT的活力。结论:光照等多重催芽可以富集发芽花生中白藜芦醇,RES对细胞有明显的氧化应激损伤保护作用。

关键词: 非生物诱导催芽 花生 白藜芦醇 氧化应激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球孢白僵菌可乳化粉剂防治稻水象甲成虫效果初探

东北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球孢白僵菌可乳化粉剂(EP)对稻水象甲的防治效果,通过室内生测试验和田间试验,对比了不同药剂对稻水象甲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可乳化粉剂对稻水象甲具有较高致病力,室内生测防效可达84.44%,田间校正防效可达69.79%,与商品化苦参碱制剂防治效果相当。证明球孢白僵菌可乳化粉剂可以作为田间防治稻水象甲的生物制剂。

关键词: 稻水象甲成虫 球孢白僵菌可乳化粉剂 氯虫苯甲酰胺 苦参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融合注意力机制和权重平衡算法的遥感图像分类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城市遥感图像各种地物分布不均衡、分类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融合并行注意力与权重平衡算法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该方法在DeepLabV3+和ResNet50创建的语义分割网络基础上,采用并行组合方式,融入通道注意力和空间注意力算法,提高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针对遥感图像地物类别占比不均衡问题,引入地物类别权重平衡算法,提高小类别地物的分类精度。为了验证网络模型的分类效果,利用Vaihingen数据集和Postdam数据集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融合注意力机制和权重平衡算法的分类网络在Vaihingen数据集中测试数据的像素精度、平均交并比、平均F1值分别为96.66%、90.35%、96.66%,在Postdam数据集中测试数据的像素精度、平均交并比、平均F1值分别为95.74%、81.47%、91.82%;从分类细节看,增加注意力机制和权重平衡算法对占比较少的汽车识别精度有显著提高,在Vaihingen数据集中汽车的像素精度提高了26.44%,在Postdam数据集中汽车的像素精度提高了21.84%,取得了较好的分类效果。

关键词: 注意力机制 权重平衡算法 DeepLabV3+网络 遥感图像 地物分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P5CS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玉米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14个物种的P5CS家族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深入分析模式作物拟南芥及玉米、高粱、水稻3个亲缘关系较近的禾本科物种P5CS家族成员的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及其蛋白质理化性质等,对玉米P5CS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和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别用200 mmol/L NaCl和100 mmol/L Na2CO3对郑58(抗)和昌7-2(感)的玉米幼苗进行盐、碱胁迫处理,在胁迫0h、1 d和3 d时取叶部及根部样品进行转录水平分析.结果表明,14个物种的P5CS家族成员在系统进化树划分为两个支系,推测可能至少来自两个共同的祖先基因;P5CS家族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和特殊的基因特征,玉米P5CS基因家族包括ZmP5CS1、ZmP5CS2和ZmP5CS3.盐碱胁迫下,ZmP5CS1和ZmP5CS3上调表达而ZmP5CS2下调表达,表明这3个基因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响应胁迫伤害和参与脯氨酸合成.

关键词: 玉米 P5CS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盐碱胁迫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离体培养筛选高油花生新种质及WRI1基因验证

华北农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花生高油育种新途径,建立一种直接育成高油花生种质的新方法,采用离体诱变育种技术进行花生高油新种质创制。以吉花9号胚小叶为诱变试材,吉花9号和吉花54为对照试材,以博来霉素作为诱变剂。胚小叶消毒后放置在梯度诱变培养基中,筛选博来霉素诱变半致死浓度,体胚萌发成苗后以无菌花生苗作为砧木采用插接法进行无菌嫁接,嫁接成苗后移栽至田间。对2个已知调控花生脂肪合成基因WRI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籽粒中WRI1基因表达和诱变植株粗脂肪含量相关性进行试验可行性验证。当博来霉素质量浓度在3 mg/L时,诱变效果最佳。吉花9号突变体IM13-3的粗脂肪含量高于吉花9号(CK1,试材品种对照)和吉花54(CK2,高油品种对照)。2个WRI1基因WRI1X2和WRI1X1分别编码366,357个氨基酸,都是不稳定亲水性蛋白。在籽粒中WRI1基因表达量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率先采用博来霉素作为花生离体诱变诱变剂,通过此离体诱变方法获得吉花9号高油突变体IM13-3,粗脂肪含量为56.64%。测定了高油突变体WRI1基因表达量,与对照品种存在显著差异。证明花生离体诱变方法育种方法可行性。

关键词: 高油花生 离体诱变 博来霉素 WRI1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94-2023年全国大豆审定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1994—2023年我国3个大豆产区育成的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趋势及育种方向,以“大豆”“选育”“品种”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1994—2023年的相关文献,提取北方春大豆产区、黄淮大豆产区、南方大豆产区共1 011个大豆品种的百粒重、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结荚数、生育期、产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等指标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在北方春大豆产区,1994—1998年育种趋势主要是通过提高主茎节数来实现产量的提升;1999—2018年主要通过增加主茎节数、结荚数来提升产量;2019—2023年,育种趋势转向通过提高分枝数和结荚数来推动产量增长。黄淮大豆产区在1994—2023年的育种趋势主要是通过增加百粒重和株高来实现产量的增长。南方大豆产区在1994—2013年则是侧重于延长生育期和增加百粒重来提高产量;2014—2023年的育种趋势为继续增加生育期和百粒重,还通过增加大豆的主茎节数来促进产量的增长。2)通径分析显示,在北方春大豆产区,生育期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DPC)为0.394;在黄淮大豆产区,株高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DPC为0.215;在南方大豆产区,结荚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DPC为0.403。3)主成分分析显示3个大豆产区审定的大豆品种其总体方差贡献率分别达到68.64%、64.45%和64.94%,北方春大豆产区中,贡献率最高的为主茎节数;黄淮大豆产区中,株高贡献率最高;南方大豆产区中,主茎节数对该地区的贡献率最高。综上,北方春大豆产区的产量提升主要通过多因素协同作用实现,不同时间段内侧重点有所不同;黄淮大豆产区的产量提升主要通过增加百粒重和株高来实现产量的增长;南方大豆产区则主要通过延长生育期和增加百粒重来提高产量。

关键词: 大豆 农艺性状 品种 区域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薄层黑土区协调玉米产量和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东北黑土区兼顾玉米产量与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在吉林省薄层黑土区(公主岭市刘房子村)开展了为期8年(2016—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氮肥(普通尿素与控释氮肥配施4:6)一次性施用条件下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NO3--N含量变化和氮素平衡对不同氮肥用量(0、70、140、210、280和350 kg·hm-2,以N计)的响应。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施氮处理玉米产量8年平均增幅为63.8%~188.8%,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增产原因是施氮增加了穗粒数和百粒重。随氮肥用量增加,玉米产量呈上升趋势,当氮肥用量增至210kg·hm-2达产量平台,8年平均产量为11 668kg·hm-2。氮素表观回收率、农学利用效率和偏肥生产力均随氮肥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随氮肥用量的增加,0~100 cm土层土壤NO3--N含量呈增加趋势;2023年玉米收获后,N210处理土壤NO3--N含量与试验起始值相近。8年氮素平衡结果显示,土壤无机氮素残留量与表观损失量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通过拟合氮肥用量与玉米产量、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氮素表观回收率的关系得出,施氮范围在198~219 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且能保持玉米收获前后土壤氮库的基本稳定,同时也可将氮素表观损失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可作为兼顾玉米产量和环境效益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研究结果可为东北薄层黑土区玉米氮肥一次性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黑土区 玉米产量 环境效应 控释氮肥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防治小菜蛾赤眼蜂蜂种和品系筛选与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比较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4种赤眼蜂的17个品系对小菜蛾卵寄生能力的差异,筛选防治小菜蛾的优良赤眼蜂蜂种和品系,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种赤眼蜂均能寄生小菜蛾卵,但不同蜂种的寄生能力存在差异,整体表现由高到低为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17个品系中螟黄赤眼蜂Tc-1对小菜蛾卵的寄生能力最强,卵粒和卵卡寄生率分别为73.01%和98.89%,在小菜蛾卵上的羽化率和羽化雌蜂率均达到85%以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释放螟黄赤眼蜂Tc-1品系后西兰花田小菜蛾虫口数较对照显著降低,且波动较缓。随着放蜂次数增加小菜蛾虫口减退率增加,通过连续4次放蜂,收获时放蜂田中小菜蛾虫口数为278头/百株,比对照田(2740头/百株)降低了89.85%,证明螟黄赤眼蜂Tc-1品系是防治小菜蛾的优良品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小菜蛾 赤眼蜂 寄生潜能 田间防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籽粒机收玉米'鲁单608'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CSCD

摘要:为了分析不同密度处理下籽粒机收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本研究以籽粒机收玉米新品种‘鲁单608’为供试材料,设置6万株/hm2(D1)、6.9万株/hm2(D2)、7.5万株/hm2(D3)、8.25万株/hm2(D4)、9万株/hm2(D5)5个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株高、穗位高、倒伏率和空秆率都有所增加,而双穗率则有所下降。玉米产量在8.25万株/hm2密度处理下最高,达到11231.31 kg/hm2。随种植密度的增加,LAI逐渐增加。干物质积累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均呈现“慢-快-慢”的“S”型增长曲线,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群体干物质产量在D1~D4的密度范围内,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当种植密度超过D4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开始降低。

关键词: 玉米 ‘鲁单608’ 籽粒机收 种植密度 农艺性状 产量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典型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群体冠层光合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分析

大豆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在产量形成重要时期群体冠层光合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情况,以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为材料,以常规大豆品种吉育441和长农35为对照,监测不同大豆品种整个生育期内冠层生理数据,分析高产品种长农39的冠层光合生理特性、农艺性状以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高产品种长农39在整个生育期内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群体净光合速率等总体呈现单峰增长趋势,且均高于常规品种吉育441和长农35;在生育后期,高产品种长农39叶片持绿期长,冠层各项生理参数下降速率缓慢,但仍显著高于常规品种吉育441和长农35。综上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在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均能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从而能维持较高的群体光合能力,有利于大豆籽粒光合产物的持续积累,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

关键词: 高产大豆品种长农39 叶绿素含量 叶面积指数 净光合速率 群体光合 农艺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