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RT-PCR检测方法建立及初步应用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一种特异、敏感的PEDV的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CV777株的M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长度为680bp的片段。将PCR产物进行测序,与CV777株、SH5株M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9.2%和97.6%。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能检测到PEDV的RNA浓度下限为100pg/μL。从福建省的3个地区共采集58份哺乳仔猪腹泻样品,并应用此方法进行检测,其阳性检出率为87.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鸭源小鹅瘟病毒PT株VP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番鸭(Cairina moschata)源小鹅瘟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结构蛋白VP基因的相关信息,根据国内外已发表鹅源GPV与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全基因序列,应用DNAStar分子生物学软件设计一对引物,应用高保真PCR技术扩增番鸭源小鹅瘟病毒PT株(GPVPT株)VP全基因序列。将扩增得到的VP全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获得的重组质粒经PCR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PT株VP全基因大小为2199bp,编码732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JF926695),与番鸭源小鹅瘟病毒GPVDY株核苷酸及其推导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8%和98.8%,高于鹅源GPV与MDPV参考毒株。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番鸭源GPVVP基因VP1独特区具有MDPV核苷酸序列特征,而VP2基因具有鹅源GPV核苷酸序列特征。本研究从番鸭源GPVPT株成功克隆到结构蛋白全基因序列,为深入研究番鸭源GPV的起源及水禽细小病毒遗传衍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番鸭源小鹅瘟病毒(GPV) VP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MPR-IB,BMP15,GDF9基因作为福建省4个主要山羊品种多胎性能候选基因的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与部分绵羊、山羊品种高繁殖力相关的BMPR-IB,BMP15和GDF9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分析福建省4个主要山羊品种(戴云山羊、闽东山羊、福清山羊和南江黄羊)这3个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系。该研究显示这4个繁殖性状差异的山羊品种之间在BMPR-IB基因的相应位置上并未发生与Booroola Merino羊相同的突变,同时也未检测到BMP15的FecXI,FecXH,FecXB基因以及GDF9的FecGH基因的突变,由此可以排除这5个突变位点影响这4个品种繁殖性状的可能性。然而,由于福建省这4个山羊品种的BMPR-IB,BMP15,GDF9的全基因序列信息的缺乏,尚不能完全断定这3个基因对这4个山羊品种繁殖力性状没有影响。
关键词: BMPR-IB BMP15 GDF9 山羊 繁殖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田鸡体重、体尺及屠宰性状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河田鸡体重、体尺与屠宰性状的相关关系,为河田鸡的选育提供依据。本研究对120日龄河田鸡的体重、体尺和屠宰性状进行测定,并对各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体重、体斜长、龙骨长、胸深、胸宽、胫长和胫围在公母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体重与体斜长、龙骨长、胸深、胸宽、胫长、胫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余各指标间亦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宰前体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腿肌重、腹脂重、皮脂重、腿肌率和腹脂率在公母之间存极显著差异(P<0.01);宰前体重与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皮脂重、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余各指标间亦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卤制香菇热风干燥特性及其数学模型
《中国食品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卤制香菇热风干燥水分变化规律,研究卤制香菇在不同温度下的干燥特性。选用3种模型对干燥过程进行拟合,建立干燥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卤制香菇干基含水率为296.40%,产品软硬适中,风味最佳。干燥特性试验表明,卤制香菇热风干燥属于变速干燥过程,温度越高干燥速率越快。3种常见农产品薄层干燥指数模型的线性回归表明,Page模型适合于描述卤制香菇的干燥过程。经回归拟合,卤制香菇热风干燥数学模型为:MR=exp[(-4.0×10-7T3+8.0×10-5T2-0.0056T+0.1238)t(-4.0×10-5T3+0.0094T2-0.6557T+16.151),该模型能准确预测卤制香菇干燥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种质资源初级核心群的构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国家果树种质郑州葡萄圃保存的867份栽培种质为材料,对47项表型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采用欧氏遗传距离、离差平方和法进行种质初选。采用分组和逐步聚类法,分别以15%、20%、25%和30%的比例抽样,依次获得124、170、205和252份种质。通过对初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保留比例的分析,检验初级核心群的构建效果。结果表明,按种质类型分组,组内采用平方根策略、15%抽样比例获得的124份初选种质的表型保留比例和遗传多样性代表性均达到96%,表明构建的初级核心群对原始种质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土壤中双氰胺降解及与降解菌的关系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灭菌土培、非灭菌土培、田间蔬菜种植、添加外源降解菌土培试验研究了土壤中双氰胺(DCD)降解及与降解菌的关系。结果显示,不论是单施DCD、尿素配施DCD,还是碳酸氢铵配施DCD的土壤,灭菌处理的土壤中DCD半衰期分别比不灭菌处理的长13.56、5.79、14.51d。降解菌生长期间,降解菌总量(x)与DCD降解呈显著正相关,拟合的线性方程为y=3.1841x-2.5452,r=0.9752。外源DCD降解真菌可在灭菌土壤中定殖并有效降解DCD,培养15d后,U+DCD+DCD降解菌处理土壤中DCD降解真菌的数量增加至36.40×105cfu,且DCD含量极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土壤中DCD降解与降解菌关系极为密切,添加外源真菌加速了土壤中DCD降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缺钾对茶树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缺钾对茶树叶片的光合电子传递、光能转化和利用等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以10月龄扦插"瑞香"茶[Camellia sinensis(L.)O. Kuntze cv. Ruixiang]苗为试验材料,通过沙培试验,用含5个不同钾浓度(K 0、100、200、600、2000μmol/L)的营养液浇灌,每周3次,处理24周后,进行茶树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结果表明,缺钾处理茶树叶片OJIP曲线O点上升,P点下降,同时出现150μs处的L点和300μs处的K点两个新点;缺钾条件下,TRo/ABS(或Fv/Fm)(最大光化学效率)、ETo/ABS(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REo/ABS(还原量子效率)、PⅠabs(吸收光能的性能指数)和PⅠCS(单位面积为基础的性能指数)下降,而VJ、VI和耗散能增加。总之,缺钾损伤了从PSⅡ供体侧到PSⅠ的整个电子传递链,降低了光合电子传递能力;缺钾叶片还通过增加热耗散以保护叶片在强光下免遭光氧化伤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