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改良单交种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改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改良掖单 19( 80 0 1× 52 10 6)、原掖单 19( 4 78×52 10 6)及亲本 80 0 1、 4 78、 52 10 6种子清蛋白 (Albumin)进行了研究。改良掖单 19共分离出 18条清蛋白谱带 ,除了 7条是双亲都有的公共带外 ,其余 11条是分别来自于双亲的互补带 ,其中4条来自 80 0 1,7条来自 52 10 6,没有新生带的产生 ,在A区和B区表现双亲共显性 ,在C区表现偏父类型 ;原掖单 19共分离出 16条清蛋白谱带 ,比改良掖单 19少两条 ,在谱带分布上也存在明显差别。改良掖单 19与原掖单 19的清蛋白谱带彼此不能相互替代。
关键词: 玉米 姊妹系 姊妹交种 改良单交种 原单交种 清蛋白 改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转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豆瓣菜的耐盐性
《植物学报 》 2000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山菠菜甜菜碱醛脱氢酶 (BADH)基因经根癌土壤杆菌 (Agrobacteriumtumefaciens (SmithetTownsend)Conn)AGL1介导转入豆瓣菜 (NasturtiumofficinaleR .Br.) ,PCR和Southernblotting检测呈阳性的再生植株有 46株 ;对 6株再生植株的BADH活性和Northernblotting检测发现 ,有 5株BADH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 ;膜的相对电导率测定结果说明 ,在盐胁迫下转基因豆瓣菜的膜结构所受损伤小于对照。转基因植株能够在 0 .5 %NaCl培养基上正常生长 ,而对照在相同的培养基上生根困难且生长缓慢。在 0 .8%NaCl的培养基上 ,部分转基因植株虽然生长减慢 ,但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对照 ,且对照植株在相同培养基上培养 2 0d到 1个月左右后 ,叶片变黄并最终死亡。


应用RT-PCR法快速检测马铃薯卷叶病毒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马铃薯卷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了一对寡核苷酸引物 ,从感染PLRV的马铃薯病叶组织中提取出病毒的RNA ,进行cDNA合成及PCR扩增 ,得到一条长度约 6 2 0bp的特异PCR扩增产物 ,与理论设计的外壳蛋白基因大小一致。建立了快速灵敏简便的PLRV检测的新方法 ,其灵敏度要比PLRV的血清学检测方法高 10 4倍 ,在基因水平上为PLRV的检测提供了更新手段 ,并在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马铃薯病毒检测中心推广应用
关键词: 马铃薯卷叶病毒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病毒检测


棉铃虫微孢子虫的初步观察
《植物保护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7~1998年,先后在邯郸、保定市郊进行棉铃虫疾病发生流行的田间调查,从采集的棉铃虫(Helicoverpa ormigera)幼虫体内发现了一种能引起寄主感病的原生动物——微孢子虫(Nosema sp.)。作者进行了初步观察和回接试验。 1 感染症状及孢子形态观察将棉田采集的第4代棉铃虫幼虫,经室内无菌饲养,发现


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亲本及后代性状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携带有抗白粉病基因Pm2 1的小麦 -簇毛麦 6VS/ 6AL易位系 92R139、92R0 89等为供体亲本 ,以丰产但不抗病的 4185等品种为轮回亲本 ,通过回交进行抗病基因的转移。分析了供体亲本及回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变化 ,分析了双亲与后代在株高、株型、穗长、抗病性、抽穗期上的变化。结果表明 ,易位系的穗部性状有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多个基因控制。易位系的抗病性与黑芒基因并不连锁 ,抗白粉病为显性性状。 3个组合的F1代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随回交代数的增加 ,后代性状与轮回亲本趋于一致 ,回交 4代后农艺性状基本与轮回亲本一致


高矮秆夏谷个体发育差异及产量形成特点的研究
《生态农业研究 》 2000 CSCD
摘要:通过对高矮秆夏谷品种个体发育过程的研究及性状变化与小区产量的相关分析,证明高矮秆夏谷个体发育及产量形成存在着差异。矮秆比高秆品种前期发育早,其值体灌浆期干物质积累和转移变化不明显,籽粒产量主要源于开花后的光合产物积累;高秆品种植体灌浆期于物质积累和转移变化明显,籽粒产量源于植体中的营养转移和开花后的光合产物积累。根据高秆与矮秆品种的形态和个体发育特点,对矮秆品种施行窄行距密植,促使其前期幼苗生长,重视后期植体功能期的延长;对高秆品种施行宽行距适当密植,避免灌浆后期植体营养积累较多和贪青晚熟,有利于谷子高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