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苹果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遗传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苹果的遗传转化技术通过分子手段改良苹果 ,有助于缩短其育种周期。最近十年 ,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涉及到一些重要的苹果基因型及有用的外源基因。迄今 ,苹果的遗传转化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法 ,侵染与转化材料的再生是影响其转化效率的关键过程 ,了解其影响因素 ,寻找有利因素以提高转化效率是目前苹果遗传转化研究的重点。


Ca~(2+)/CaM对渗透胁迫下小麦幼苗根和叶中ABA含量的影响(简报)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渗透胁迫下小麦根及叶片中ABA含量增加 ,根部先于叶片。同等渗透胁迫条件下 ,外源Ca2 + 浓度越小 ,根中ABA含量增加越多。EGTA和TFP浓度越大 ,ABA合成越早 ,且含量越高


钙拮抗剂对呼吸跃变后苹果组织乙烯生成的影响(简报)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异博定、La3 + 和Ca2 + 对呼吸跃变后苹果 (品种辽伏 )圆片的乙烯生成影响不显著 ,高浓度钌红 (2mmol·L-1)显著抑制乙烯生成 ,而较低浓度的钌红 (0 .2 5mmol·L-1)则促进ACC向乙烯的转化。


大豆脂肪氧化酶的遗传规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酶学鉴定 ,分析研究了大豆脂肪氧化酶 (lipoxygenase)简称脂氧酶 (lox)的遗传规律。试验证实lox基因突变体酶性失活、酶带缺失为隐性基因。显隐性属质量性状、细胞核遗传。 3种lox同功酶非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分别独立占居一个位点。某一同功酶等位基因隐性缺失时 ,基因遗传遵从 3∶1独立分配原则 ;2种非等位基因同时隐性缺失时 ,缺 1和缺 2的基因连锁遗传 ,双缺 1和 3或双缺 2和 3的基因分离各自互不干扰 ,都遵从独立分离规律 ;3种lox同功酶基因同时隐性缺失时 ,除lox缺 1基因仍接近 3∶1独立遗传外 ,缺 2和缺 3基因都不符合独立遗传规律。其中缺 1和缺 2两对隐性缺失基因仍有 71 5 %的连锁遗传 ,重组率 2 8 5 % ,缺 2和缺 3基因、缺 1和缺 3基因之间 ,基因重组率在 45 %以上。lox完全显性植株为 49 3%、缺 1为 6 9%、缺 2为 10 %、缺 3为 17 9%、1和 2双缺为 6 9%、1和 3双缺为 0 9%、2和 3双缺为 5 4%。 3种同功酶同时隐性缺失时获得率为 2 7%


不同Rht基因对小麦子粒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年结果证明Rht1、Rht2、rht 3个近等基因系之间的子粒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 ,而Rht3基因系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前三者。Rht3基因系的子粒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Rht2和rht系 ,Rht10显著高于Rht1系 ,其他基因系之间无显著差异。Rh10基因系的面粉的沉降值显著高于Rht1,Rht8和Rht12 ,Rht3显著高于Rht1,Rht2和rht。Rht10和Rht3基因系面粉的湿面筋显著高于其他基因系。此外 ,同一基因系在不同的年际之间的品质性状表现有差异


基因库大豆种子繁殖更新阈值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研究了大豆种子恒温 (30℃ )抽真空密封贮存不同时间后与其活力相应的生理生化和农艺性状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种子贮存时间的延长 ,发芽率 (GP)、芽鲜重 (BFW )、出苗率(SEP)、株高、单株粒重、外渗量和脱氢酶活性降低 ,出苗天数和开花天数推迟 ,过氧化物酶谱带减少 ,其测定指标基本上都存在“三降点”(起始下降点、显著下降点和临界下降点 )。综合分析显示 :80 %发芽率可考虑作为大豆种子繁殖更新生活力标准 ,73%~ 86%之间所在的发芽率范围可考虑作为大豆种子繁殖更新阈值 ,73%可考虑作为基因库大豆种子繁殖更新的发芽率下限


三氟啦嗪(TFP)、ABA处理对小麦幼苗及悬浮培养细胞中诱导蛋白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01 CSCD
摘要:水分胁迫及 ABA处理能诱导丰抗 8号小麦幼苗及其悬浮培养细胞中 44.2 k D蛋白亚基的产生或大量合成。不同浓度的 Ca M抑制剂三氟啦嗪 ( Trifluoperazine)处理 ,对丰抗 8号小麦幼苗在水分胁迫时产生的 44.2 k D蛋白亚基没有明显抑制作用 ,对悬浮培养细胞中由ABA+ PEG所诱导的该蛋白含量的升高影响较小 ,但能抑制细胞中由 ABA诱导的 44.2 k D蛋白亚基百分含量的增加。表明由单纯激素 ( ABA)引起的信号传递途径可能与 Ca M有关 ,且较为简单 ,而由水分胁迫或水分胁迫 + ABA引起的信号传递途径可能比单纯激素引起的胞内信号传递过程更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