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设施秋延晚无土基质栽培番茄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新疆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设施秋延晚无土基质栽培条件下番茄白粉病的发病状况,筛选适宜生产的低毒、高效农药。【方法】通过5点取样法,对病害进行分级和调查。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不同农药对番茄白粉病防效差异。【结果】秋延晚番茄白粉病9月28日发生,11月20日达到高峰。11月初温室的平均温度13℃左右,湿度75%左右,适合番茄白粉病的发生及扩散。番茄白粉病发病初期,7种杀菌剂防效均在99%以上。发病前期,40%腈菌唑防效为86.36%,防效最佳。【结论】番茄白粉病在田间为水平和垂直扩展;秋延迟茬口番茄9月中下旬开始发病,是施药的最佳时间,腈菌唑为药剂防治的最佳选择,氟硅唑、醚菌酯、烯唑醇可作为轮换使用药剂。


控制玉米雄穗分枝数目和雄穗重的主效QTL的定位
《植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套具有共同亲本黄早四且分别含有230个及235个家系的F2:3群体,结合2年多点的表型鉴定,运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不同生态环境下(2007-北京、2008-北京、2007-河南、2008-河南、2007-新疆以及2008-新疆)的玉米雄穗分枝数和雄穗重进行QTL定位。同时,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Network-2.0软件进行基因×环境互作及上位性分析。6个环境下2个群体共检测到51个与雄穗分枝数和雄穗重相关的QTL(Q/H群体32个,Y/H群体19个),其中包括7个主效QTL,并在Q/H群体中确定了2个重要的QTL,即位于7.01bin的Qqtpbn7-1和位于7.02bin的Qqtw7-2。对比2个群体的定位结果,共挖掘到3个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一致性"QTL,这些在不同环境及不同遗传背景下能够稳定存在的QTL可为玉米雄穗相关性状的生产应用以及精细定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几种杀虫剂对葡萄斑叶蝉的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
《新疆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适合新疆生产实际、对葡萄斑叶蝉防效较好的药剂种类,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室内用叶片浸叶法测定了2种杀虫剂对葡萄斑叶蝉3龄若虫的毒力。选用4种农药对葡萄斑叶蝉的田间药效进行了试验。【结果】阿克泰对葡萄斑叶蝉的活性高于吡虫啉,吡虫啉和阿克泰的LC50分别是46.26和19.31μg/mL。田间试验表明:吡虫啉、阿克泰、吡蚜酮和矿物油都具有很好的防效,且前两种农剂药后持效期长,药后7 d防效是100%。【结论】防治葡萄斑叶蝉除生产中已应用的吡虫啉、阿克泰外,吡蚜酮和矿物油也可作为备选药剂交替使用。


新疆南部棉区转Bt基因棉花Bt杀虫蛋白表达规律研究
《植物保护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新疆南部植棉区转Bt基因棉花Bt杀虫蛋白时空表达规律,本文利用ELISA技术于2009年和2010年对南疆种植的转Bt基因棉花‘中棉所41’、‘中棉所43’、‘236’、‘K9030’、‘T3’、‘中棉所44’、‘中棉所45’、‘K7’和‘SGK321’各生育期中不同器官中的Bt杀虫蛋白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在时间表达上,大多数转Bt基因棉花叶片的Bt杀虫蛋白含量随着棉花发育进程而逐渐下降,在子叶期含量最高,至蕾期或吐絮期达到最低点。并且不同品种间Bt杀虫蛋白含量差异显著。在空间表达上,在花铃期,棉铃和花苞叶的Bt杀虫蛋白含量最低,大多数品种表现为叶片>棉蕾>花瓣(花柱)>棉铃和花苞叶。
关键词: 转Bt基因棉花 Bt杀虫蛋白 ELISA技术 时空表达 新疆南部


拟南芥AtCOR15a转化烟草及后代抗寒性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拟南芥AtCOR15a基因的抗寒功能。【方法】构建pCAMBIA1301-COR15a的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烟草,通过抗生素筛选和PCR检测获得转基因烟草。低温胁迫后,利用蒽酮法和酸式茚三酮法测定转基因烟草后代与野生型烟草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同时观察其抗寒能力。【结果】转基因烟草后代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均比野生型烟草有所提高,并在第5 d达到峰值。低温处理后转基因烟草后代能正常生长,而野生型烟草则全部死亡。【结论】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发现,可溶性糖含量与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与烟草的抗寒性呈正相关,AtCOR15a基因导入烟草中可以明显提高烟草对低温胁迫的抵抗力。
关键词: AtCOR15a基因 农杆菌介导法 可溶性糖 脯氨酸 抗寒性


CIMMYT种质对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春性小麦产量遗传增益的贡献
《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历史品种产量潜力变化规律有助于提高小麦育种水平。2007—2009连续2年度将来自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的代表性59个品种分别种植在四川成都、云南丽江、甘肃武威和新疆昌吉,在肥水供应充足、控制病虫害和倒伏的条件下分析了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品种的产量随育成年份显著增加,年遗传增益分别为0.73%、0.34%、0.58%和1.43%。产量遗传增益四川品种表现与产量构成因子关系不密切;云南品种主要表现为减少穗数和增加穗粒数;甘肃品种主要表现为增加穗粒数;新疆品种主要表现为增加主穗粒重和收获指数,并与成熟期提早及株高降低有一定关系。各地区品种中Rht-B1b和Rht-D1b矮秆基因均来自CIMMYT种质,其产量潜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CIMMYT种质的引进和有效利用,在四川和云南,CIMMYT种质的主要贡献是提高品种的条锈病抗性;而在甘肃和新疆,其被利用的主要特性是矮秆、高产、穗粒数多及广泛适应性。
不同杏品种光合日变化特性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新疆不同杏品种的光合生理生态日变化特性。【方法】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自然条件下的10个新疆主栽杏光合生理特性日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关系。【结果】各品种的光合速率差异明显,库买提杏最高,与北山玉吕克差异显著,与其他8个品种差异极显著。供试杏品种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有光合"午休"现象。各品种光合速率与温度、光合有效辐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正相关,而与空气相对湿度和胞间CO2浓度呈负相关。【结论】不同杏品种间光合日变化趋势相同,各特征参数存在着差异性。


国外孜然芹品种引种比较试验初报
《新疆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引进种植国外孜然芹品种,并与新疆孜然芹品种进行比较,为丰富新疆孜然芹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以2个国外孜然芹品种G-3(来自印度)、M-1(来自摩洛哥)和2个新疆本地品种新孜然芹-1、新孜然芹-2为材料,对各品种物候学特性、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构成性状等进行观察测定与比较。【结果】物候学性状表明,引进品种在现蕾期、开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发育速度快,明显早于新疆本地品种;生育期观察表明,引进品种整个生长周期比本地品种短12~15 d;引进品种株高略大于本地品种;在叶色和枝叶密集程度上,引进品种与新疆本地品种有明显差异。引进品种双悬果数、单株果实重、千粒重等性状都优于本地品种,果实败育比例低于本地品种。【结论】印度和摩洛哥孜然芹具有生育期短,产量构成性状好等优势,适宜在新疆栽培。


新疆地震断裂带次生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
《应用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BIOLOG技术研究了新疆富蕴地震断裂带6种次生植物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植物根际土壤养分显著高于对照.6种根际土壤的平均颜色变化率差异显著,且均高于对照.次生植物不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丰富度,但改变了其优势度和均匀度.不同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的利用上.断裂带上次生植物的出现使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类型由酚类向糖类、羧酸类转变.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土壤微生物对聚合物(r=-0.84)、胺类(r=-0.83)的利用呈负相关.新疆地震断裂带的次生植物能显著增强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能力,改变碳源利用类型.密刺蔷薇和蓍在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和改善土壤养分方面效果最佳.
关键词: 地震断裂带 根际微生物 功能多样性 BIOLOG P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