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340条记录
日光温室内温室白粉虱及其丽蚜小蜂寄生黑“蛹”的空间分布

华北农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系统调查了日光温室樱桃番茄上温室白粉虱成、若虫及其丽蚜小蜂寄生后的黑"蛹"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植株上的垂直分布:温室白粉虱成、若虫在上部较幼嫩且已充分展开的叶片上的数量最多,单位调查部位平均分别高达1.6,17头;温室内的水平分布:成虫较随机,未见明显的规律;若虫在棚顶通风口正下方、偏阴面的植株上数量最多,单株平均最高达40头,最南端的阳面植株上数量最少,单株平均仅为7头;丽蚜小蜂寄生温室白粉虱黑"蛹"的空间分布:垂直分布在植株上部最多,单株平均达20头;水平分布在近北部甬道的植株上最高,单株平均达88头,最南端植株上最少,单株平均仅3头。表明温室白粉虱成、若虫喜在通风、透光良好且较幼嫩的植株上部取食、产卵和活动,其丽蚜小蜂寄生黑"蛹"的空间分布与其若虫寄主基本一致。

关键词: 日光温室 温室白粉虱 丽蚜小蜂 樱桃番茄 空间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套袋苹果内新害螨——乱跗线螨

果树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苹果黑点病(黑点症)主要发生在套袋苹果上,发生率高达90%。为进一步确定套袋苹果黑点症的危害因子,2003-2005年进行了调查、模拟昆虫危害、室内培养、药剂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套袋苹果上和果袋内的害虫数量总计为2079头,其中乱跗线螨占91.8%;乱跗线螨的发生与“黑点症”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而康氏粉蚧和甲螨没有此相关性;刺孔试验出现了与苹果“黑点症”相同的危害状;在使用化学杀螨剂的化防果园苹果“黑点症”的发生率仅为12%;“黑点症”病斑处的黑点并不随着果实的生长而扩展,在室内高湿培养下亦不扩展,这一点不同于其他病害的发展规律。综上所述,乱跗线螨(Tarsonemus confusus Ewing)是套袋苹果“黑点症”的危害因子之一。

关键词: 苹果 乱跗线螨 黑点症 套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富铬灵芝胡萝卜挂面加工工艺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富铬灵芝胡萝卜挂面加工过程中富铬灵芝汁、食用碱面、胡萝卜浆及食盐用量对挂面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挂面品质因素大小依次为富铬灵芝汁>食用碱面>胡萝卜浆>食盐。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富铬胡萝卜挂面加工的最佳配方为:小麦粉100kg,富铬灵芝汁8kg,胡萝卜浆2kg,鸡蛋4kg,食用碘盐2kg,食用碱面0.15kg。

关键词: 富铬灵芝 胡萝卜 挂面 加工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蛋白激酶的规模化克隆、表达及活性研究(简报)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蛋白激酶几乎与所有重要的发育代谢过程有关,已知在植物的发育、自交不亲和、雄性不育、抗逆和抗病等生命活动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1]。蛋白激酶在各种生物中广泛存在,根据网络公布的水稻全基因组序列图谱,通过同源序列比对,TIGR Rice Genome Annotation-Release4共找到了1532个具有激酶结构域的蛋白质(PF00069)[2],拟南芥中也存在1053个激酶[1],这些激酶与它们的上下游蛋白质组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网络,调节着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对外界环境的反应。

关键词: 水稻激酶 克隆 表达 自我磷酸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冀中南地区棉田盲蝽象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中国棉花 2007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茄子单性结实果实发育规律与营养物质的关系

华北农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茄子单性结实品系D-11和非单性结实品系S8为试材,研究了果实发育、营养成分变化与茄子单性结实的关系。结果表明:D-11品系在不授粉的情况下,仍具有较好的结实性能,其单果重和果实纵横径均接近于授粉后生长的果实,且比S8品系果实增重快、果重大。授粉当天单性结实品系子房中蛋白质含量比非单性结实品系高59%。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D-11和S8品系果实内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则呈下降趋势,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茄子 单性结实 果实发育 营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寄主蒲螨种群间亲缘关系的RAPD初步分析

昆虫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RAPD技术分析了采自河北昌黎和天津蓟县等不同地点的9个不同寄主的蒲螨种群间的关系。通过对100条RAPD引物的3次重复筛选,获得32条重复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应用这32条引物共扩增出268条带,依据这些条带计算遗传距离,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蒲螨种群可分为3个组(A、B和C组)。其中A和B组属于小蠹蒲螨群,A组由护林神蒲螨Pyemotesdryas组成;B组由小蠹蒲螨P.scolyti和寄生于松树小蠹Scolytidaesp.的蒲螨组成;球腹蒲螨群组成C组,并分为两个分支,寄生于桃树小蠹寄生蜂Pteromalidaespp.的蒲螨为一支,寄生于柏肤小蠹PhloeosinusaubeiPerris、皮蠹Dermestidaesp.、日本二齿茎长蠹SinoxylonjaponicumLesne(黑枣树和柿树)和桑梢小蠹Cryphalusexignus等的5个蒲螨种群为一支,这5个蒲螨种群形态上未见明显差别。C组中的寄生桃树小蠹寄生蜂的蒲螨与该组其他蒲螨种群的遗传距离最远,达到0·3236~0·4111,并且存在生殖隔离,该蒲螨似已分化成为独立的新种;C组其他种群是否存在近缘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蒲螨 寄主 分化 RAPD 亲缘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冀优杂69

中国棉花 2007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卫星标记定位紫粒小麦色素基因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紫粒小麦漯珍1号×白粒小麦8901杂交后代遗传分析表明,紫粒小麦漯珍1号的粒色性状受2对独立的显性基因控制;采用SSR技术结合BSA方法,筛选到了2个与色素基因相连锁的微卫星标记——2A染色体短臂上的Xgwm47和3A染色体长臂上的Xgwm155.

关键词: 小麦漯珍1号 紫粒 色素基因 微卫星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Bt基因抗虫棉杂交种GKZ19简介

中国棉花 2007 北大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