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不同生育时期耐冷性鉴定及其相关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4份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水稻发芽期、芽期、幼苗期、孕穗期等耐冷性鉴定及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时期耐冷性在籼粳亚种间、各种质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粳稻种质的耐冷性明显强于籼稻种质,但籼稻种质中也存在耐冷性较强的种质。高阳淀稻大红芒、肥东塘稻、木樨球、卫国、兴国、山酒谷、中花8号等粳稻种质和包选21号、红米三担白、寸谷糯、红谷等籼稻种质在水稻各生育时期均表现较强的耐冷性,在水稻耐冷性育种及耐冷基因发掘研究中应加以利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水稻结实率与低温下发芽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死苗率呈显著负相关,即低温下发芽期耐冷性和芽期耐冷性强的水稻种质一般表现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认为低温下发芽率和芽期低温处理后的死苗率可以作为孕穗期耐冷性早期鉴定的间接指标。
玉米弯孢病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玉米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弯孢菌毒素作为病原菌的致病因子之一,在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致病机理,探索新的防治途径。本文对玉米弯孢病菌毒素的培养条件、理化性质、生物活性、致病机理的研究作了概述。


葡萄花序总RNA提取方法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筛选出提取葡萄花序总RNA的最佳方法。[方法]以藤稔葡萄花序为试材,针对葡萄花序中多酚、多糖类物质含量较高的特点,比较了CTAB法、SDS/酚法以及经改良的CTAB法对藤稔葡萄花序总RNA的提取效果。[结果]3种方法均能从葡萄花序中提取到总RNA。其中,经改良的CTAB法能有效抑制酚类物质和多糖对总RNA提取的影响,获得纯度高、完整性好的总RNA,其28SrRNA亮度约为18SrRNA的2倍,RT-PCR分析表明:该方法提取的总RNA适合于下一步的研究。[结论]经过改良的CTAB法提取葡萄花序总RNA的效果最佳。
关键词: 葡萄花序 总RNA 提取 改良CTAB法 RT-PCR


国内外苜蓿品种主要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草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苜蓿Medicagosativa主要性状间关系,在连续3年使用常规方法调查与测定国内外数种苜蓿品种主要性状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7个苜蓿品种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苜蓿主要农艺性状中,对单株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株高,其次是生长速度、枝条直径,最小的是枝条密度。在苜蓿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上,对品质性状影响较大的农艺性状有生长速度、枝条直径、枝条密度。因此,在高产育种中,应选择植株高大、生长速度较快的类型,在以品质性状为育种目标时,注重对生长速度、枝条直径、枝条密度几个性状的选择与改良。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叶片某些生理机制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探讨不同耕作方式间玉米产量及叶片某些生理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玉米的产量显著高于免耕、翻耕和常规耕法,免耕、翻耕和常规耕法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百粒重在耕法间也没有显著差异;宽窄行种植玉米冠层的光合特性好于免耕、翻耕和常规耕法,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也显著提高;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明显高于免耕、翻耕和常规耕法;免耕条件下玉米叶片丙二醛的含量较高。不同的耕作措施影响产量与叶片某些生理指标的相关性。


高粱优良恢复系吉R105的选育与利用
《种子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吉R 105是采用地理远缘杂交和姊妹交的方法选育成的配合力高、恢复性强、综合性状好、抗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恢复系。该系主要含有亨加利高粱亲缘。利用吉R 105配制出许多杂交种,其中辽杂22、吉杂121、本粱2号已通过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吉杂122和吉杂123已通过吉林省高粱品种审定。


吉密豆1号矮秆性状遗传规律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吉密豆1号矮秆性状的遗传规律。[方法]以吉密豆1号(矮秆,母本)、吉育47(株高正常,父本)、辽豆14(株高较高,父本)及其杂交F1、F2代和回交BC1、BC2代为材料,研究吉密豆1号矮秆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F1代平均株高均高于中亲值,矮秆性状表现为隐性;杂交组合(吉密豆1号×吉育47、吉密豆1号×辽豆14)与双亲回交世代株高的分离比例符合1对基因控制性状的分离比例;2个组合F2代株高的分离比例为3∶1。[结论]吉密豆1号的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