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79条记录
冬小麦抗大麦黄矮病毒与丰产性遗传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CSCD

摘要:利用 3个抗大麦黄矮病毒 (BYDV)冬小麦材料作母本、4个丰产性品种作父本 ,采用 3× 4不完全双列杂交 ,研究分析其抗病性和丰产性遗传特点结果表明 ,抗病性状和产量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以加性基因效应占绝对优势 ;抗病与高产二性状呈负相关 ,应以耐病高产为选择目标 ;抗病母本应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和较低的特殊配合力方差 ,丰产父本应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方差。

关键词: 冬小麦 抗大麦黄矮病毒 抗病性 丰产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菊芋凝集素基因棉花研究初报

山西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菊芋凝集素基因(Helanthus tuberosusagglutinin,HTA)转入常规棉花,获得转抗蚜虫基因棉花再生株。分子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在转化棉花受体材料中,转菊芋凝集素基因棉花对棉蚜具有一定的抗性。

关键词: 菊芋凝集素 棉花 蚜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NA分子标记技术与玉米育种

玉米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开发利用使作物育种家有可能直接根据基因型而不只是表现型进行选择,在作物育种工作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遗传图谱构建、目标基因的标记与定位、遗传多样性研究、品种真实性鉴定、杂种优势预测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的应用,对今后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玉米 分子标记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化在杂交种和亲本间差异研究

作物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NA甲基化在真核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用改良AFLP方法(MSAP)分析了3个高粱杂交种及其相应亲本总DNA5′-CCGG位点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和杂交种与相应亲本的甲基化差异模式。研究发现,以V4A、1383、Tx622A和晋粱5号为亲本,3个杂交组合V4A×1383、Tx622A×晋粱5号和V4A×晋粱5号,F1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比率即扩增的总甲基化位点数占总扩增位点数的比率分别为48.7%、47.6%和41.8%,都低于双亲。全甲基化(双链CmCGG)率分别为27.7%、25.4%和28.0%,也均低于双亲值,表明杂交种比相应的亲本在形成杂合体时某些位点发生了去甲基化。高粱4个亲本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比率为51.4%~63.0%,全甲基化率为28.3%~29.1%。杂交种与其相应亲本比较,有4种类型的变化。A型,F1与其亲本甲基化模式相同;B型,去甲基化,双亲或亲本之一甲基化,但在F1该位点无甲基化;C型,超甲基化,F1甲基化程度高于双亲;D型,次甲基化,F1甲基化程度低于双亲。杂交种F1代DNA甲基化模式经历了较大的改变与调整,以协调来源于双亲的异质基因的协同表达,使某些基因高效转录,而有些基因转录受到抑制。杂交种F1代的甲基化水平低于双亲,是由于F1代相对于其亲本甲基化模式经过重新调整,在其基因组中甲基化水平发生了总体变化。杂种优势的产生与杂交种F1代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和重新调整有关。

关键词: 高粱 DNA甲基化 MSAP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大豆品种磷吸收利用特性比较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缺磷和低磷利用率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筛选和培育磷高效吸收利用品种是提高磷素利用率的有效途径.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方法进行了不同大豆(G ly cine m ax(L.)M err.)品种磷吸收利用特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缺磷和正常供磷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植株在株高、根干重、地上部干重、根冠比率、植株磷含量和其相对值、磷吸收量和其相对值、磷利用效率和其相对比值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多数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在缺磷条件下,大豆不同品种植株磷的利用效率及其相对比值与植株磷含量和磷吸收量以及它们的相对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植株磷含量与植株磷吸收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以植株干物质量和其相对值、植株磷吸收量和其相对值以及植株磷利用效率为筛选指标,筛选出3个大豆磷高效品种.

关键词: 大豆品种 磷利用效率 筛选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小麦抗BYDV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西北农业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论证了小麦抗 BYDV育种的重要性 ,阐明了自 5 0年代发现 BYDV以后 ,科学家们首先将抗BYDV基因由小麦近缘种导入普通小麦 ,育成双二倍体 ,再作为中间材料培育成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 ,进而利用 Ph突变体、组织培养、分子原位杂交等途径 ,育成易位系材料 ,最终应用于抗病育种的过程 ;明确了不同偃麦草与不同小麦杂交 ,导入的抗 BYDV基因位点不同 ,从而扩大了抗源的多样性 ,同时也引起了遗传规律的差异 ;提出了现阶段抗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小麦 大麦黄矮病毒 遗传 育种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舍饲周岁波尔山羊行为习性观察

山西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对4只舍饲周岁波尔山羊进行连续5昼夜行为习性观察,结果表明:周岁波尔山羊在舍饲情况下,每昼夜反刍时间为431.5±48.73min,睡眠时间为381.0±8.04min,采食时间为333.0±43.16min,其他行为时间为64.0±5.23min,自由活动时间为230.5±39.92min。反刍与采食时间比为1.3∶1.0。反刍、睡眠多发生在夜间,采食多发生在白天。白天排粪、排尿次数多于黑夜。

关键词: 波尔山羊 舍饲 行为习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灌浆期喷施新型FA抗蒸腾剂对冬小麦的生理调节作用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冬小麦灌浆期喷施新型FA 抗蒸腾剂,喷施浓度为0.5、1.0、1.5 和2.0 ml·L-1,研究其对冬小麦的生理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喷施新型FA 抗蒸腾剂可以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含水量,有利于减轻干旱胁迫。新型FA 抗蒸腾剂可以提高光合速率、减小气孔开张度、降低蒸腾强度,起到促进冬小麦生长和减少水分散失的作用。灌浆期喷施新型FA 抗蒸腾剂对冬小麦具有增产作用,在1.5ml·L-1浓度下的增产效果最为理想,增产幅度为7.2%。

关键词: 抗蒸腾剂 冬小麦 生理调节 干旱胁迫

土施有机添加剂和硫磺对小白菜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土施粗氨基酸、风化煤、L-TRP、L-PHE和硫磺对小白菜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硝酸盐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NRA)以及N、P、K、Fe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施风化煤、硫磺以及L-TRP和L-PHE混施可以显著提高小白菜生物量。当风化煤的用量为20g/kg干土时,能显著提高小白菜的叶绿素含量和N的吸收量,改善氮素营养状况。当硫磺的施用量为0.2g/kg干土和0.4g/kg干土时,可使小白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41.6%和47.4%。供试条件下,硫磺可以提高小白菜对P、K、Fe的吸收,而粗氨基酸、风化煤、L-TRP、L-PHE以及L-TRP和L-PHE混施处理抑制了P、K、Fe的吸收或促进作用不明显。研究结果还表明,土施有机添加剂和硫磺与对照相比,能显著提高小白菜体内的NRA,但是各处理硝酸盐含量与NRA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NRA提高可能是由于植物激素或有机酸和硝酸盐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小白菜 有机添加剂 硫磺 养分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中南部温室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山西农业科学 2005 CSCD

摘要:温室白粉虱、烟粉虱是全球温室生产中的重要害虫。由于各地生态环境、栽培植物及管理方式等存在差异,温室粉虱的发生与防治也不相同。温室生产在山西省中南部地区占有重要地位。对山西省中南部6个地区近47个县市温室粉虱的发生与防治调研结果显示:①山西省中南部地区两种粉虱均有发生,100%的地区有温室白粉虱发生,而约有67%的地区有烟粉虱发生,温室白粉虱为山西省温室的主要害虫。②温室粉虱为害的蔬菜中黄瓜受害最严重,即当地受害的主要蔬菜中,94%的地区调查为黄瓜,92%为番茄,72%为茄子。花卉中约67%的调查显示,当地主要受害的是月季,50%为一串红、倒挂金钟等。温室周边其他植物中棉花受害最重,占了所有地区的50%。③化学防治是山西省治理粉虱的主要方法,广泛使用的药剂主要包括噻嗪酮、吡虫啉、拟除虫菊酯类和阿维菌素等。该项调研可为山西省宏观治理温室粉虱提供借鉴。

关键词: 温室白粉虱 烟粉虱 发生 寄主 防治 山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