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纯化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生物活性的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纯化的HMC毒素对C细胞质玉米幼根生长的抑制,根电解质的渗漏,叶片和植株的伤害,超氧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原生质层透性的影响,与基因型相同的T、N细胞质相比,差异显著,进一步确定了HMC毒素对C细胞质的专化作用。


HMC毒素对雄花不育及正常细胞质玉米根冠活细胞的影响
《作物学报 》 1991 CSCD
摘要:本文分析了三套(T、C、S、N)与20对(C、N)玉米同核异质系,在25℃条件下,经 C 毒素(HMC)处理3小时后,观察根冠细胞的死亡率。结果表明,C 细胞质的细胞死亡率均高于其它同核异质系。因此,C 毒素对 C 细胞质的毒害作用是特异性的,同时也为快速鉴定玉米雄花不育细胞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 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 玉米根冠细胞死亡率


灌溉定额对小麦产量、追肥肥效及损失的影响
《核农学报 》 1991 CSCD
摘要:在壤质潮土上,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15)N尿素微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定额对小麦产量、追肥肥效、利用率及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追肥情况下,大水漫灌比适量水灌溉增产作用并不显著。追施尿素后进行大水漫灌,产量反而比适量水灌溉处理有所降低,大水漫灌明显地降低了追肥肥效。每次亩浇水70m~3,追肥利用率最高,损失率最低。浇水40m~3和100m~3处理,追肥利用率分别比浇水70m~3处理降低4.74%和0.64%,损失率分别增加4.63%和5.54%。


玉米品种种子更新授粉群体量的研究
《作物学报 》 1991 CSCD
摘要:科学的种子更新技术是妥善保存玉米等异花授粉作物品种资源的重要环节。有关玉米品种种子更新技术国内外已有报道,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吴绍骥等1982年提出:……混合授粉的采粉和授粉植株的总数不能少于50株。W.L.Brown 和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的分离、纯化及其植物病理反应
《植物病理学报 》 1991 CSCD
摘要:魏建昆等证实在中国存在玉米小斑病C小种[1]。本文通过凝胶柱层析(Sephadex G-25)和硅胶层析(Silica gel)将C毒素(HMC-toxin)分为四种亚毒素,毒素Ⅰ和毒素Ⅲ(占全部毒素管数的75%)主要侵染T、C、S、N四种同核异质玉米中的C胞质叶片,使之产生严重萎蔫,为专化性毒素,但少数管号内的毒素对T、S有轻微的伤害,而且毒素Ⅰ内少量对N也有影响,毒素Ⅱ(占10%)只轻微地侵染N细胞质,毒素Ⅳ(占15%)除了对S无影响外,对T、C、N三种细胞质均有一定的危害。由此可见,C毒素是一具有生物活性的混合体,其中以侵染C胞质的毒素为优势毒素,同时存在少量对T、S、N三种细胞质毒力较弱的毒素。对T、C、S、N四种同核体(Homocaryons)玉米人工接种C小种所出现的叶片抗性反应,从本实验获得了一定的解释。


冬小麦不同单位根的功能及分组的研究
《核农学报 》 1990 CSCD
摘要: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冬小麦不同单位根的特性、功能及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单位根的根干重、根长度及吸(15)~N量等,由下而上依次减少。各单位根吸收(15)~N后,蘖根之间,蘖蘖之间皆可互相运转,但其运转比例不同,其功能模式是:(15)~N喂全株根或专喂初生根,则先供给主茎,其次是分蘖,而且随蘖位升高而递减;喂n单位根,则先供给n单位本身(包括主茎),其次是n+2或n-2单位的蘖(同侧蘖),然后是n+1或n-1单位的蘖(对侧蘖),最后是未喂(15)~N的根系。依照各单位根的功能,小麦根可分为3组:初生根组、次生根下位组和次生根上位组。各组根吸收肥料氮量占总氮量的百分比分别是26.7%、31.4%和41.9%。各组根的主要功能是:初生根组在小麦一生中都起重要作用,但主要是促进冬前分蘖;次生根下位组对巩固分蘖,促进穗部发育起主要作用;次生根上位组对提高结实率、籽粒灌浆起决定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难养菌协同共凝集法检测苹果锈果病
《微生物学报 》 1990 CSCD
摘要:用苹果诱果病难养菌(Fastidious bacteria)制备抗血清包被富含A蛋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包被菌与苹果锈果病难养菌进行共凝集试验(SA-test),产生沉淀即谓协同共凝集反应(Co-agglutination)。用此法检测了不同来源、不同品系及不同树龄的苹果、巴梨、鸭梨、二十世纪梨。对难养菌接种的实验树也进行了检测。病树样品表现明显的协同共凝集反应,健树样品则无此反直。检测难养菌接种的实验树也证实了回接的成功。讨论了该方法作为苹果锈果病早期快速简便诊断的可靠性,以及应用于生产实际中的可行性。


小麦原生质体培养——高频率的细胞团形成和植株再生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 1989 CSCD
摘要:通过调整培养基中还原态氮的含量及变換使用不同水平的2,4-D,从普通小麦的成熟种子诱导建立了胚性愈伤组织无性系,随后又从中诱导出了适合悬浮培养的松脆愈伤组织,并建立了悬浮系。由悬浮细胞游离原生质体,培养于KM8P等几种培养基中,获得了大量的再生细胞团。变换使用不同的培养基使细胞团进一步发育,形成了致密的或颗粒状的愈伤组织,在分化培养基上以器官发生和胚胎发生的途径形成了完整的植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