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蓝子叶和下胚轴离体再生及其杂种优势
《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4 CSCD
摘要:本研究从22个甘蓝品种中筛选出四个分化率高的材料,即我国当前主栽杂交一代甘蓝CCF8及其亲本的原始群体CCP2、CCP2,建立了由子叶、下胚轴离体培养高频率再生植株的体系。在附加BA2mg/l的MS培养基上,CCF6、CCF8子叶和下胚轴分化率达100%,CCP1分化率达90%以上。在附加BA2mg/l和NAA0.2mg/l的MS培养基上,CCP2分化率达90%以上。直接器官发生,芽丛生。两个F1代杂种10-20个芽/块,最高达30个芽/块,两亲本1-10个芽块。研究了各种因子对离体再生的影响,发现F1代杂种的再生率比亲本有明显的优势。
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扩散行为与迁飞可能性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 1994 CSCD
摘要:作者于1987和1988两年在河北省衡水市当地越冬代亚洲玉米螟成虫盛发期,采用人工标放回收方法对其扩散行为及迁飞可能性进行了研究。两年分别释放人工饲养的标记玉米螟成虫15万和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 diamondback moth60万头,在45.5km半径范围内分别回收到标记雄蛾461和2650头,首次明确了我国北方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的田间扩散飞行规律,95%集中在距释放点4km半径范围内;部分个体可扩散到6—30km半径范围内,最远距释放中心45.5km。成虫扩散飞行受风力、风向和温度影响。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虽有远距离迁飞的潜力,但至少在越冬代发生期基本不存在大量远距离迁飞的可能性。
亚麻品种抗枯萎病性鉴定
《中国农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自然重病田、客土病圃和人工接菌病圃同进步行抗病性鉴定的方法,对近200个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品种(系)和常用品种资源的抗枯萎病(FusariumWilt)性进行了鉴定。从全国亚麻区试的31个品种(系)中筛选出8个高抗、丰产良种(系):从国内育种单位选育的97个新品系和53个常用品种资源中筛选出61个高抗品种(系)。其中有的已在河北、山西等省大面积推广,如7544(陇亚7号),7669(天亚5号)、753(定亚17号)等1991年推广面积已达11296万亩,相当总种植面积的41.86%。研究表明,笔者提出的在感病对照品种的成株萎蔫率达50%以上条件下,以参试品种的成株萎蔫降低率为指标,评价亚麻品种抗枯萎病级别的方法是可靠的、适用的。


果内核桃举肢蛾低龄幼虫防治研究初报
《林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核桃是山区主要经济树种之一,由于核桃举肢蛾(Atrijuglous hetaonei yang)的为害,使核桃大幅度减产、变质,甚致绝收。过去的防治目标集中在果外的各个虫态的防治,防止幼虫蛀入果内,一旦蛀入,多采取摘掉或拾毁虫果,减少了当年的收入,或者是刨树盘树上、树下多次喷药防治成虫,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核桃多分布在山区,刨树盘难;干高冠大的树不易喷药,加上山区缺水,连续喷药不易做到。为探讨解决这一问题,1988-1991年,我们作了用高压注射机将久效磷注射到树干内,防治果内低龄幼虫的研究。


负氧离子对蚕主要性状的效应
《中国农业科学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笔者采用AS系列负氧离子发生器,使蓖麻蚕、家蚕1-5龄幼虫生活在空气含负氧离子浓度>5×10~4N/cm~3的蚕室里,从生态、生理角度进行测试研究,并探讨在养蚕生产上应用的可能性。取得以下结果。 1.负氧离子组蓖麻蚕、家蚕比对照组生长发育速度极显著地加快(P<0.01),幼虫期分别减少43.2h和25.7h。养蚕期的缩短,能节省用工,降低成本。而蚕茧质最经多重比较非但不减且略有提高


染料结合法测定麦类赖氨酸的改进
《作物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赖氨酸是谷类籽粒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也是衡量谷物营养品质的重要指标。准确测定谷物的赖氨酸含量对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作物良种的选育、鉴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果树根剪控冠技术研究——文献综述
《园艺学报 》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果树根系修剪(断根)对其根系再生、枝叶生长和果实发育的影响。随根剪程度不同,对树体生长发育的促控效果亦不同,轻剪有促进生长作用;适当重剪则抑制枝叶生长,具有控冠效果。对根剪作用机制、根剪控冠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认为根剪技术是果树矮化密植栽培中一条有效的控冠途径。


冬小麦对不同时期施用的尿素N的吸收利用
《核农学报 》 1993 CSCD
摘要:本文应用~(15)N尿素研究了不同施肥时期下尿素N在土壤中的转化和小麦对肥料氮的吸收利用。结果表明,尿素施入土壤后,硝态氮含量急剧增加。播前底施尿素有更多的硝态氮累积在20~40cm土层中。小麦对肥料氮的吸收高峰在4月13~18日,即拔节孕穗期,高峰期的吸氮量与小麦产量呈正相关,r=0.7715。


肥料氮的淋溶深度对肥效的影响
《核农学报 》 1993 CSCD
摘要:在人工模拟土柱中,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麦田追施尿素之后,随灌溉水淋溶到不同深度层次中的肥料氮对小麦的有效性及其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肥料氮的淋溶深度对其有效性确有一定影响,在0~40cm内,这一影响不显著,而在达到40cm以下时,肥料氮的利用率降低7.22%~12.36%,肥效下降13.99%~22.49%,达极显著水平。植株吸收肥料氮的比例随着淋溶深度的加深而有所降低。淋溶到土体深处的肥料氮的再分布能力很弱。肥料氮的损失率与利用率成反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