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锌胁迫下玉米基因型与根分泌物变化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培缺锌与供锌条件下,用不同玉米基因型研究根分泌物之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玉米苗期的不同生长期,不同基因型在缺锌胁迫下根分泌物中K~+、氨基酸、糖类、酚类化合物出现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缺锌破坏了细胞原生质膜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说明,分泌物增加可能是锌营养缺乏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陆地棉新品系冀资123的选育
《华北农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陆地棉新品系冀资123的选育BreedingoftheUplandCotonStrainJizi123采用将亚洲棉和野生棉资源中的有益种质转育到栽培陆地棉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育种途径。这在其它文献中也有报道。棉属野生棉种瑟伯氏棉和亚洲棉种武安中棉,...


河北省小麦白粉菌群毒性基因研究
《华北农学报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3~1994年,自河北省收集154个小麦白粉菌株,接种在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品种及近等基因系上。结果表明,V1、V3a、V3b、V3c、V5、V6、V7、V8、V1+2+9毒性基因出现频率最高,均在96%以上;V17出现频率次之,为51.9%;V2、V4a、V2+6再次之,出现频率分别是25.3%、26.8%和9.1%;出现频率最低的是V4b,仅3.9%。在毒性基因组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V1+V3a+V3b+V3c+V5+V6+V7、V8+V1+2+9,达98.1%,其次是V2+V2+6、V2+V4a、V4a+V2+6、V4a+V4b、V2+V4b、V2+V4a+V4b,出现频率分别为3.1%、2.5%、1.8%、1.8%、1.2%、1.2%,再次是V4b+V2+6、V2+V4a+V4b、V2+V4a+V4b+V2+6,出现频率均为0.6%,这说明含有相应抗病基因的品种是高度抗病的,能将其相应的抗病基因重组在一起,对抗白粉病是有效的。
关键词: 小麦,白粉菌,毒性基因


小麦属间杂种花药培养创造纯合易位系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1997 CSCD
摘要:以小麦与多枝赖草的属间杂种后代为材料进行花药培养。通过采用“桥梁品种”杂交、营造适宜培养条件、连代壮苗、适时移栽、适期人工加倍以及自然加倍植株温室加代等技术措施,获得了小麦与多枝赖草杂种后代花药培养的成功,共得到了150多个后代纯系的种子。从中已选拔出一批具有外源基因导入的新种质提供利用。摸索出一条短时间内获得小麦属间杂种纯合易位系的新技术途径及方法。
关键词: 小麦;多枝赖草;远缘杂种;花药培养


小麦×玉米杂交后代的蛋白质及酯酶同工酶分析
《植物学报 》 1996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8 个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为母本,2 个栽培玉米(Zea m ays L.)品种为父本杂交所获得的F2 代在形态上出现了明显变异。对其籽粒进行蛋白质电泳分析,得到了如下主要结果:杂交后代的蛋白质谱带较母本有了很大的变异,主要集中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HMW-Glu)区域。杂交后代的蛋白质谱带由5 种类型构成:1.母本型,占全部测试籽粒的22.6% ;2.附加型,占14.3% ;3.互补型,占15.5% ;4.杂种型,占30.9% ;5.缺失型,占16.7% 。对“矮杆早”ד紫粘”的F2 代籽粒进行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发现,变异主要发生在EST-1 区。由此看来,小麦×玉米的杂合子中玉米染色体在被排除前后,可以诱发小麦染色体组发生遗传变异


应用抗除草剂基因型谷子实行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
《中国农业科学 》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抗除草剂基因型谷子实行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ANewWayofUsingHerbicideResistantGeneonHybridUtilizationinFoxtailMilet利用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通过两系法已在中国育成了强优势组合1...


提高冬小麦花粉植株H_2代纯系率的研究
《作物学报 》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70年代初我国冬小麦花培首次突破以来,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有了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单位应用这一技术培育新品种(系)在生产上应用。但花粉植株在H_2代纯合度情况较少报道。胡含对花粉植株的株高、穗形、芒性、粒色、孕性、春冬性6个性状的研究表明有10.8%的株系发生分离。其他研究单位也都是H_1代按株系收获,H_2代按株系田间混种收获考种。这种H_2代按株系种植的方式,特别是在花药诱导愈伤组织或再分化绿苗发生分离时,是否会导致较高的株系分离率?如按穗系种植是否可减少分离率?还未见报道。本研究是探索最大限度地提高花粉植株H_2代的纯系率,保证不丢失优良单株的H_2代田间种植和选择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