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核桃产业发展研究*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是核桃生产大国,但在核桃产业发展在田间管理、采收和加工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核桃业发展的经验、我国核桃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建议三方面的分析与思考,为中国核桃产业的大跨步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航天诱变育种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宇宙空间的一系列特性使种子发生变异,从中筛选出有利变异进行常规培养,从而获得具有高产、抗病等性状的新品种。从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分析、营养成分分析、细胞学观察、分子标记分析航天育种的特点和优势。航天育种开辟了培育特异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的途径,为粮食作物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因而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加强航天诱变机理的研究,探索航空诱变因子及其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的反应机理,探讨独立与复合因子的突变规律,加快农业航天诱变育种的飞速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喀什地区甜瓜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喀什地区甜瓜生产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今后产业发展的策略和方向。【方法】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汇总和对比分析。【结果】今后几年,喀什地区应在保持地方甜瓜品种种植的同时,引进和推广抗病品种;推行现有栽培模式的标准化生产并开展节水滴灌栽培技术示范;建立示范基地,通过不断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技人员和瓜农素质;根据各县市的不同地理位置和生产基础优化甜瓜生产区域布局,建立生产和市场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引导合理安排生产。【结论】基础工作的落实能够促进喀什地区甜瓜生产水平的整体提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枣树与棉花间作对不同棉花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棉花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枣棉间作对中棉所43、中棉所49、新陆中26、新陆中36、新陆早50和品系6011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枣棉间作对不同棉花品种苗期和现蕾期生育进程无显著影响,但延长开花期至吐絮期生育阶段,叶面积指数不同程度降低。不同棉花品种产量显著降低,主要原因是单株结铃数下降;其次是铃重和衣分。综合分析认为新陆早50、中棉所43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较好,适宜枣棉间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覆膜滴灌条件下施用铁、锰、锌等微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干物质累积最快的时期是在播种后62~99 d,NPK+Fe、NPK+Mn和NPK+Zn处理的玉米单株干物质的积累量分别比NPK处理增加8.84、4.74、15.69 g。NPK+Zn处理的玉米吸N量比NPK处理提高了3.07%,达到了显著差异,而NPK+Fe和NPK+Mn处理的玉米吸N量与NPK处理没有显著差异。NPK+Fe、NPK+Mn和NPK+Zn处理的玉米吸P量和吸K量与NPK处理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施用铁、锌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增加玉米的百粒重,增产率分别为6.61%和4.46%,但施用锰肥效果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藏高原东缘生态环境脆弱区形成的人为原因及对策探讨
《林业资源管理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甘肃舟曲县和四川九寨沟县均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生态环境脆弱区,两县地质、地貌、气候条件相似。舟曲县水土流失严重,2010年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损失惨重;九寨沟县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生态旅游发展顺利,达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状态。对比两地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发展变化情况,得出造成舟曲县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人为因素为持续森工生产、贫困驱动的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以及管理力度不足。通过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人为因素的分析,对今后舟曲县以及类似区域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果麦间作模式下冬小麦冠层光分布和光合速率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模式下,探讨不同间作模式下小麦冠层光分布、光合速率及光合物质积累规律。【方法】在核麦和枣麦间作模式下,研究小麦不同冠区(冠下区和冠中区)总辐射、小麦冠层上部和下部光合有效辐射(PAR)、小麦旗叶光合速率(Pn)及光合物质积累的变化。【结果】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总辐射、小麦冠层上部PAR、冠层下部PAR和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核麦间作总辐射、冠层上部和下部PAR值在最大值附近点分布较少,尤其是冠下区,而在最小值附近点分布显著多于枣麦间作,且冠层下部PAR值在光补偿点以下点分布显著多于枣麦间作,冠下区尤为显著。枣麦间作不同冠区小麦冠层上部PAR值均在光补偿点以上,核麦间作冠下区有0.5~2 h在光补偿点以下,冠中区均在光补偿点以上。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树冠遮荫导致不同冠区不同时间段小麦旗叶光合速率降低,冠层群体的光合生产能力降低,导致光合物质积累量降低,且核麦间作模式下Pn最大值及最小值和光合物质积累量均低于枣麦间作。【结论】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模式下,果树树冠对不同冠区小麦都有不同程度的遮荫。核桃树冠对不同冠区小麦遮荫时间及遮荫强度显著高于枣树的遮荫影响,尤其是冠下区。核麦间作光不足限制了光合作用快速进行,尤其是冠层下部处在光补偿点以下点较多,使光合效率和光合物质积累量降低。
关键词: 果麦间作 冬小麦 光分布 光合速率 光合物质积累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麦间作系统小气候特征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果麦间作系统内小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利用KS4000手持气象站和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对环塔里木盆地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系统中小气候因子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果麦间作系统对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量和散射辐射量均有一定的减弱作用。果麦间作系统小麦冠层风速、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均明显降低,相对湿度明显增大,在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系统中具有相同的趋势。可见果麦间作栽培模式是一项改善田间小气候,有效防治环塔里木盆地一带常出现的干热风、浮尘和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的重要措施,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生态保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