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0%丁硫克百威乳油防治棉田蚜虫试验研究
《农药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20%丁硫克百威防治棉田蚜虫试验结果表明,喷雾防治效果优于涂茎,对棉蚜的防效优于对桃蚜和苜蓿蚜的防效,田间持效期为10天左右,为防治棉蚜的有效药剂。
关键词: 丁硫克百威,棉田蚜虫,防治


变温条件下禾谷缢管蚜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昆虫知识 》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测定了禾谷缢管蚜的生长发育速率。对试验结果采用2种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直接最优化法稍优于直线回归法,由前者得出的发育起点温度为:无翅蚜全若蚜期5.50℃、有翅蚜全若蚜期5.36℃和全世代5.26℃;有效积温分别为105.69、132.28和125.40日度。根据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预测了199年平凉、甘谷和兰州的理论发生代数;用有效积温公式预测了各发育阶段的历期;各发育阶段的最适温度由多项式回归法求得。


4E-ms小麦雄性核不育、保持体系的建立
《中国农业科学 》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89年,周宽基在小麦品种间组合87(212)的F_4代杂种后代中,发现一雄性不育材料。后经广泛的测交、杂交和回交,F_2、F_3代育性分离比例调查及系谱分析,多年多代北(兰州)南(云南)异地种植育性表现观察等常规遗传分析,初步确定该雄性不育属单隐性核基因突变,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不育性遗传稳定、彻底,不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暂命名为“兰州核不育”,简称LZ。1991~1994年,根据


小麦/玉米带田中光捕获、利用及干物质积累特点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间作与相应单作的比较证实了小麦玉米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施肥对这种间作优势有促使作用。间作优势在光资源的捕获利用方面的表现主要是其提高了PAR的捕获效率而非利用效率。小麦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更强,施肥有缓解这种强烈竞争的作用


麦田套种绿肥叶面喷施微量元素的产量效应
《草业科学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应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试验方法,研究麦田套种绿肥叶面喷施微肥(Mo、Zn、Cu、Mn)与产草量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找出了各因素单效应及互作对产量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绿肥鲜草产量的作用顺序依次是 Mo>Mn>Zn>Cu。预测鲜草产量4.8万 kg/hm~2以上,溶液喷施量7 5 0 kg/hm~2,其浓度分别为(NH_4)_6Mo_7O_(24)0.284%~0.325%、ZnSO_4 0.282%~0.354%、CuSO_4 0.048~0.061%、MnSO_4 0.242%~0.278%。


苹果重茬再植栽培技术研究
《山西果树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苹果重茬再植栽培技术研究马彦,魏学信,于良祖,魏玉萍(甘肃省农科院榆中园艺试验场·730100)近年,我国将有533000hm2老龄苹果园逐步进入更新改建期。果树更新品种时,为了节约土地,一般都利用老果园重新栽植新品种。但在重茬栽植苹果时,国内外普遍...


70%敌溴菊酯防治棉叶螨试验
《农药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70%敌溴菊酯乳油2000、3000、4000倍液防治棉叶螨,10天后的防效为90.2~95.2%,显著高于20%双甲脒1500倍液和2.5%溴氰菊酯3000倍液70%的防效,略低于50%克螨特3000倍、15%哒螨灵3000倍、20%三氯杀螨醇1500倍液的防效,但差异不显著。建议生产中敌溴菊酯的使用浓度以3000倍为宜。
关键词: 敌溴菊酯,棉叶螨,防治


小麦/玉米带田土壤肥力变化及培肥*Ⅱ.不同肥料对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 1996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表明,单独施用无机肥料虽可保持带田高产,但只有与有机肥料配合时才能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带田生产中氮肥损失率不低于42.1%~54.7%,说明改进施肥方法、提高氮肥利用率仍是带田合理施肥的关键;施用无机磷肥特别是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是提高土壤磷肥力的有效措施,可提高有机磷含量及其占总磷量的比例,提高无机磷中有效及缓效组分所占比例,降低难溶组分(Ca10-P,O-P)的比例;带田耗钾强度高,必须注意钾肥的投入
关键词: 带田,土壤培肥,土壤养分


作物栽培的数学模型必须符合栽培学规律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 199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运用二次回归设计进行多因子试验时,当回归方程中有一个或数个因子的二次项回归系数b_0>0时,不宜建立数学模型;当b_0≤0时才可建立教学模型;当b=0时为线性关系。因此,作物栽培的数学模型必须符合栽培学规律,才有实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