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四指马鲅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组织学观察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过程,本研究运用组织切片HE染色方法对其卵巢发育的组织结构变化和卵子发生过程中各时相卵母细胞的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四指马鲅卵巢为被膜型卵巢,紧贴中肾腹面,两支卵巢前端分离于后端融合,呈"Y"字形.卵子发生过程分可分为5个时相,在Ⅱ时相中期卵母细胞周围开始出现滤泡细胞,Ⅱ时相晚期形成单层滤泡细胞,直至Ⅲ时相中期滤泡细胞层外形成鞘膜细胞层;卵黄核在Ⅱ时相中期开始出现至Ⅲ时相早期消失;卵黄泡在Ⅲ时相早期的细胞核附近及胞质边缘出现;卵黄颗粒在III时相晚期开始出现于卵黄泡之间,并在Ⅳ时相早期填充卵黄泡,至Ⅳ时相晚期形成卵黄小板.卵巢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存在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Ⅴ期卵巢的卵径呈双峰分布,分别在50.00~100.00μm和300.00~350.00μm区间出现峰值.四指马鲅卵巢发育模式为非同步发育–分批产卵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呋喃唑酮代谢物在中华绒螯蟹体内消除规律
《海洋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ESI/MS/MS)分析呋喃唑酮主要代谢物3-氨基-2-恶唑烷酮(AOZ)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体内的消除规律.以30 mg·kg-1(P1组)和90 mg·kg-1(P2组)的呋喃唑酮药饵投喂河蟹(扣蟹),连续投喂5 d,每天投喂2次.在最后1次投喂后的1 h、2 h、4 h、8 h、12 h、24 h、48 h、96 h、192 h、288 h、384 h、480 h、720 h、960 h、1200 h、1440 h、1920 h、2400 h、2880 h和3600 h对河蟹肌肉、肝胰腺和鳃进行取样分析.结果显示:停药后,2个试验组河蟹各组织中AOZ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在停药1 h后,2个试验组河蟹的肝胰腺、肌肉和鳃中AOZ均为最高值,其中P1组测定值分别为(347.0±25.2)、(172.0±7.2)、(196.0±17.7)μg·kg-1,P2组测定值分别为(2475.0±128.3)、(952.0±75.2)、(786.0±40.9)μg·kg-1.P1组各组织AOZ含量低于判定限(1.0μg·kg-1)的时间分别为停药1440 h(肝胰腺)、960 h(肌肉)和1440 h(鳃),消除速率分别为0.361(肝胰腺)、0.238(肌肉)、0.136(鳃)μg·(kg·h)-1;而P2组各组织AOZ含量低于判定限(1.0μg·kg-1)的时间分别为停药1920 h(肝胰腺)、1440 h(肌肉)和1920 h(鳃),消除速率分别为1.72(肝胰腺)、0.767(肌肉)、0.409(鳃)μg·(kg·h)-1.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呋喃唑酮后,其代谢物在河蟹体内消除慢,残留时间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恢复时间对力竭训练后的斑节对虾幼虾的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力竭运动常出现于虾类养殖过程和野生环境中,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是中国沿海重要养殖和增殖放流品种,但尚无关于斑节对虾力竭运动后生理恢复过程报道.该研究以斑节对虾幼虾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水槽使用抄网追逐斑节对虾幼虾,模拟迫使其进行力竭运动实验,探究其力竭运动后抗氧化能力恢复过程.结果显示,力竭运动后0h,幼虾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1~12 h,SOD、CAT、POD活性、MDA含量和T-AOC持续下降,GSH-Px活性无显著变化;24 h,SOD、CAT和POD活性显著降低,GSH-Px活性、MDA含量和T-AOC显著升高;72 h,SOD和CAT活性仍显著低于对照组,GSH-Px、POD活性和MDA含量恢复至对照组,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力竭运动过程中,幼虾的酶促抗氧化系统未被激活;幼虾的抗氧化能力在力竭运动后的24h内较低,不宜再次受刺激;幼虾的抗氧化能力在力竭后24 h后显著上升,并保持较长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致病性海洋弧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传递机制初步研究
《海洋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抗菌药物在水产养殖中用量的增加及混合使用现象的出现,水产病原菌表现出更强的耐药性甚至是多重耐药性,大大增加了水产养殖中细菌性病害防治的难度.细菌耐药性最常见的传递方式是耐药质粒的转移.本研究通过对多个水产致病弧菌质粒上新霉素及卡那霉素的耐药基因aph(3′)-IIa进行检测分析,并利用电穿孔法将筛选得到的3个受试菌株上的质粒分别转入大肠杆菌中,结果从3个转化子中检测到目的基因.进一步的药敏测试结果显示,3个转化子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以及最小杀菌浓度(MBC值)均明显上升.可见,在特定条件下,水生致病性弧菌对氨基糖苷类(新霉素和卡那霉素)的耐药质粒可转移至大肠杆菌并参与介导其耐药性,大大降低了受体菌对新霉素和卡那霉素的敏感性.本研究将为环境弧菌与临床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抗性传递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和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流域淡水鱼类多样性和保护
《生物多样性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介绍了黄河流域鱼类研究的历史、淡水鱼类的物种组成、整体分布格局、特有性、濒危性,以及鱼类多样性在黄河上、中、下游等的特点。历史上对于黄河鱼类多样性的研究,历经了四个阶段,从最初的零星记录一直到现阶段的深入研究。综合历史记录和野外调查,已知黄河流域分布的淡水鱼类共计147种,隶属于12目21科78属,其中鲤形目种类占据绝对优势。另外,全流域黄河特有种计有27种,受危物种24种,分别占总数的18.37%和16.32%。同中国主要江河相比,黄河鱼类在高级分类阶元上的多样性较高,但物种多样性则处在较低水平;尽管黄河特有鱼类和受危物种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上游特有鱼类和珍稀濒危鱼类的占比很高。目前黄河鱼类多样性大幅降低,现状调查仅能采获历史记录种类的53.06%。梯级水电开发、水资源过度利用、外来物种、水域污染和过度捕捞都是威胁鱼类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但对各河段和支流的影响不一,应做出有针对性的保护部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津市淡水养殖池塘底排污处理技术
《科学养鱼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底排污技术是指在池塘底部修建集污孔,在池塘边修建排污井和沉淀过滤池,达到改善池塘底部环境、养殖水体循环利用、尾水零排放的良性循环效果.笔者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淡水池塘养殖底排污技术在我国四川、江苏、宁夏等地区示范应用效果显著,不但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更是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过对天津地区淡水池塘养殖的调研,笔者2019年在天津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性稻壳为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的反硝化脱氮研究
《水处理技术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稻壳作为载体和碳源的脱氮性能以及对水处理工艺的适应性,以质量分数6%的NaOH处理的改性稻壳为反硝化碳源和生物膜载体,对模拟养殖排放水进行了脱氮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稻壳的性能优于蔗糖及淀粉,可实现NO_3~--N和高含量NO_2~--N的有效去除。其作为缺氧反应器载体时,挂膜容易、有机碳释放稳定,反应器启动后可高效去除NO_3~--N。在硝化-反硝化系统中,对NH_4~+-N去除率达90%以上,且无NO_2~--N、NO_3~--N和有机物残留,说明此改性稻壳具备较好的供碳能力和微生物吸附能力,适于作为反硝化碳源及载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微卫星亲权鉴定技术的短蛸性选择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短蛸(Octopus ocellatus)的性选择行为,本研究利用14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3个母本、176个子代及17个候选父本进行亲权鉴定,对3个家系中有子代和无子代雄蛸、子代比例高和子代比例低的雄蛸的各形态参数进行t检验,并对子代比例高和子代比例低的父本与母本的遗传相似性与遗传距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短蛸为多雌多雄的交配模式,为真正意义的雌性混交动物;雄蛸有无子代与其形态参数无相关性;子代比例与父本的形态大小参数无关,而与父母本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有关,父母本遗传相似性越高,遗传距离越小,后代比例越高。本研究为揭示短蛸交配前后的性选择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海洋头足类动物的性选择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