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Mutator转座子及MULE在植物基因与基因组进化中的作用(英文)
《遗传学报 》 2006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utator(Mu)转座子是植物中已发现的转座最活跃的转座子,其高的转座频率及趋向于单拷贝功能基因转座的特性,使该转座子成为玉米功能基因克隆的主要方法。Mu转座子的同源类似因子广泛存在于被子植物基因组中,而且同一基因组中往往具有多种变异类型。它不仅具有其他DNA转座子在基因和基因组进化中的普遍作用,而且具有能够承载基因组内功能基因和基因片段的载体功能,这种载体Mu转座子(Pack-MuLEs)能够在基因组内移动众多的基因片段,从而对基因和基因组进化产生作用。Mu转座子的同源序列发生在水稻与狗尾草之间的水平转移提供了高等植物核基因水平转移的首个例证。对Mu转座子的了解促进了我们对动态基因组概念的认识。文章对Mutator转座子的发现、转座特征、基因标签应用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Mu转座子家族的同源序列进行了分类,讨论了该转座子在基因组进化中的作用,分析了应加强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Mutator转座子 基因组进化 MuLE 载体Mu转座子


小麦近缘野生种抗除草剂Dalapon变异体的筛选
《麦类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发掘小麦近缘野生种抗除草剂资源,用在培养基中添加除草剂的方法对几个小麦近缘野生种细胞系进行了变异体筛选。结果表明,从黑麦草T ove中筛选到了抗4.32 mm ol.L-1D alapon的愈伤组织,该浓度下愈伤组织存活率为0.56%;从长穗偃麦草R 123中筛选到了抗2.88 mm ol.L-1D alapon的愈伤组织,存活率为0.59%;从黑麦草N apoleon和卵穗山羊草Y 100中均筛选到了抗1.44 mm ol.L-1D alapon的愈伤组织,存活率分别为0.49%和0.56%;方穗山羊草A e42的抗性水平最低,为0.72 mm ol.L-1,愈伤组织存活率为0.33%。对存活愈伤组织进行细胞水平上的鉴定表明,其仍然保持对D alapon的抗耐性;从不同浓度D alapon下筛选到的存活愈伤组织均得到了有抗性的再生植株。在种子水平上对纤毛鹅观草进行筛选,得到了0.195%的抗性植株。


甜高粱茎秆含糖量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77个粒用高粱和21个甜高粱作为研究材料,对甜高粱的含糖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甜高粱茎秆的含糖量是粒用高粱的2~5倍,而且茎秆秆芯蜡质,汁液含量高。甜高粱茎秆不同茎节的含糖量有差异,其含糖量随节位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有4种类型,并以低-高-低的变化占多数,因此利用中间节段第4,7,9节的含糖量平均值可表示植株含糖量。收获后,随着茎秆水分的丧失,其含糖量逐渐上升,但是25 d后开始急剧下降。


偏远贫困山区扶贫开发之研究——以河北省隆化县红山子村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河北省隆化县红山子村扶贫开发为例 ,提出了以科技为支撑 ,发展适宜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主导产业 ,以产业带动移民搬迁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对策。


无公害蔬菜生产投入的成本结构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北省4个地方的调查,对菠菜、韭菜、番茄、黄瓜的无公害生产和常规生产的投入成本结构进行分析,在些基础上得出一些结论。


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培养滤液对玉米抗病性的诱导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对同核异质的玉米C103为试材,进行了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来提高玉米抗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经预处理叶片的病斑面积为(0.3±0.05)~(0.9±0.5)mm2,而对照为(23.1±8.7)mm2,差异极显著。同时还测定了与提高抗病性有关酶的变化,经0~96h的动态检测,以1∶50的处理效果为最好,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64.2%,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41.2%,有害物质丙二醛(MDA)的含量比对照平均降低了29.7%。从而说明低浓度培养滤液本身能够成功地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 粗毒素(培养滤液) 苯丙氨酸解氨酶 过氧化物酶 丙二醛 诱导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