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葡萄实生树阶段转变过程中的内源多胺含量变化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二年生巨峰葡萄自然实生树不同节位叶片、芽、韧皮部中内源多胺含量的结果表明,随着节位的升高,在3种组织中的腐胺(Put)和亚精胺(Spd)含量增加,21 ̄25节腐胺增加幅度最大,自21节起亚精胺含量陡增;21 ̄25节叶片中的精胺(Spm)含量出现高峰。说明21节左右可能是童性消失进入生殖生长期的临界点。


黄冠梨果皮褐斑病与酚类物质代谢的关系
《华北农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套袋黄冠梨果皮褐斑病果酚类物质以及相关氧化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果实比较,褐斑严重的果皮和果肉中酚含量、POD和PPO活性较高,但SOD活性差异不显著;同时,果皮褐斑区域较正常区域酚含量、POD、PPO和SOD活性较高。正常果实表面喷洒1%CaCl2、0.1 mmol/L CPZ、0.1 mmol/L TFP、0.5 mmol/L SO和0.05mmol/L EB溶液后,均未对果皮酚类物质含量产生明显影响,仅EB诱发褐变,而CaCl2降低了PPO活性,SO、EB和TFP的作用相反,CPZ的作用较小。这说明,果皮发生褐变与PPO活性显著升高有密切关系,Ca2+-CaM系统和Ca2+-AT-Pase参与了褐变过程。


中红侧沟茧蜂成虫日龄及粘虫幼虫龄期对寄生效果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室内研究了不同日龄中红侧沟茧蜂成虫对粘虫幼虫龄期的选择、寄主被寄生时的龄期对寄生蜂幼期发育历期和茧重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寄主 1~ 5龄幼虫同时存在时 ,该蜂可以寄生 1~ 4龄幼虫 ,不寄生 5龄 ;偏爱寄生 2龄和 3龄幼虫 ;对 1、2、3和 4龄幼虫的选择系数分别为 0 2 1、0 31、0 2 7和 0 2 1 ;寄主幼虫供寄生后 ,其寄生率随寄主幼虫供寄生时的龄期增大而下降。寄生于 4龄寄主幼虫的蜂 ,其卵至结茧的历期显著长于寄生于 2或 3龄寄主幼虫的蜂 ;寄生 4龄寄主幼虫所育出的蜂茧明显重于寄生于 2或 3龄寄主幼虫所育出的蜂茧。雌蜂日龄增加 ,寄生能力下降 ;但雌蜂日龄对寄生蜂子代卵至结茧的历期和茧重没有影响


《华北农学报》2001-2004年载文与引文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华北农学报》的学术水平和载文质量。选取《华北农学报》2001-2004年刊发的480篇论文为统计样本,对其载文信息、引文及作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年间共发文480篇,其中基金论文为338篇,基金率为70.25%;4年发文的引文总量是3938篇,篇均引文8.2篇;引文语种外文占总引文量的34.56%;引文类型是学术论文,占81.19%。由此提出学报应改进的方面。


无腥大豆中加入银耳浸提液生产酸豆奶的工艺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 200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利用银耳浸提液和不含脂肪氧化酶的无腥味大豆加工酸豆奶。结果表明:最佳加工工艺为豆奶中添加10%银耳浸提液,3%蔗糖,15%纯牛奶和25%的酸牛奶,在40~42℃下发酵7h,制得的酸豆奶与用普通大豆按常见加工工艺生产的产品比较,原料不用进行脱腥处理,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设备投资及加工成本,蛋白质回收率高;且将银耳浸提液与豆奶混合发酵,银耳中所含的多糖类物质有利于乳酸菌生长发酵,产品中风味物质乙醛和联乙酰量增多,又因其粘稠性作为稳定剂增加制品的稳定性,防止酸豆奶析水。


河北省马铃薯Y病毒株系分子鉴定及其RT-PCR检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马铃薯Y病毒(PotatovirusY,PVY)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寡核苷酸引物,从感染PVY的马铃薯田间病叶组织中提取出病毒的RNA,进行cDNA合成及PCR扩增,得到一条长度约800bp的特异PCR扩增产物,与理论设计的基因片段大小一致,本试验建立了快速、灵敏、简便的PVY检测的方法。将RT-PCR扩增产物克隆到质粒pGEM-T上,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cDNA片段由801个核苷酸组成,编码267个氨基酸组成的理论分子量为29kD蛋白,与PVY外壳蛋白的大小一致,与基因库登记的代表性株系相比,它们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9 6%~98 8%,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3 3%~98 5%,说明PVYCP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记为PVY-HBEI),与国内报道的PVY-CHU、PVY-ZHJ和PVY-ZHOU株系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 6%、98 5%和97 8%,与PVYN和PVYO株系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 6%和97 8%,从分子水平上确定PVY-HBEI归属于普通株系(PVYO株系)。
关键词: 马铃薯Y病毒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病毒检测 外壳蛋白基因(CP) 序列分析 株系鉴定


生长调节剂促进桃实生树提早成花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桃实生树成花的影响,我们于桃树花芽分化期,选择苯脲类细胞分裂素(KT30)、苄氨基嘌呤(BA)、玉米素(ZT)、多效唑(PP333)、乙烯利(ETH)、矮壮素(CCC)、烯效唑(Uni)、亚精胺8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采用喷雾和点芽的方法,对2年生久保桃自然杂交实生树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苯脲类细胞分裂素1 mg/kg喷雾2次、多效唑1 000 mg/kg点芽2次、多效唑2 000 mg/kg喷雾1次和点芽2次、乙烯利500 mg/kg喷雾2次、乙烯利1 000mg/kg点芽1次、烯效唑125 mg/kg喷雾2次、烯效唑250 mg/kg喷雾2次药剂处理对桃实生树的始花节位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苯脲类细胞分裂素1 mg/kg喷雾2次、多效唑1 000 mg/kg喷雾2次、多效唑2 000 mg/kg喷雾1次、烯效唑125mg/kg点芽1次、乙烯利1 000 mg/kg点芽2次等处理对二次枝诱导成花的效果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