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苜蓿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04 CSCD
摘要:苜蓿是世界上重要的豆科牧草,它具有品质优良、易于栽培等特点,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在分子水平上对苜蓿进行遗传改良的研究已取得了部分成果。本文简单介绍了苜蓿组织培养的种类及影响因素,综述了近年来遗传转化和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在苜蓿研究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苜蓿基因工程在今后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前景。


草原红牛及其导入利木赞血牛产肉性能对比试验
《吉林农业科学 》 2004 CSCD
摘要:在营养水平中等,饲养管理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对草原红牛、草原红牛导入1/2和1/4利木赞血牛的产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原红牛导入利木赞血后,可显著地提高其产肉量,而脂肪量有所下降,肉中脂肪酸和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对草原红牛肉的品质和风味不会有不利影响。综合评价认为,草原红牛导入1/4利木赞血是可行的。


吉林省高梁杂交种的利用及亲本改良
《吉林农业科学 》 2004 CSCD
摘要:吉林省的高粱育种工作者经过40余年的努力,培育出5批杂交种投放生产,主要杂交模式是中国高粱×中国高粱、中国高粱×倾中国高粱、倾非洲高粱×倾中国高粱、印度高粱×倾中国高粱.茎秆高度由高秆改良成中秆,使产量大幅度提高.当前不育系改良应以印度高粱×印度高粱或非洲高粱为主,恢复系改良应以中国高粱×中国高粱或亨加利高粱为主,这样可保持两亲间的遗传差异,以便配制出更高产的杂交种.


提高玉米商品品质的关键技术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 2004 CSCD
摘要:通过对中晚熟优良玉米种群的选择及其区域性、规模性种植,合理密植与施肥,田间及庭院降低水分等措施,研究了提高玉米商品品质的关键技术。


长期不同培肥黑土磷酸酶活性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自然环境恶化和不合理的农业经营方式,导致黑土质量下降。长期以来从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对黑土质量下降原因的研究较多,而从土壤生


吉林省绿色稻米的研究浅析
《吉林农业科学 》 2004 CSCD
摘要:指明了水稻公害如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农药、化肥、有铅汽油和农用塑料等一些污染源。生产绿色稻米要在栽培技术上立足于控源、活土、净化土壤、少施化肥和不施合成的化学剧毒农药。采用高新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从生理生态复合效应上控制病、虫、草害。


《吉林农业科学》1994~2003年作者群统计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 》 2004 CSCD
摘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以《吉林农业科学》1994~2003年发表的论文作者为统计对象,分别对作者的合作度和合作率、作者的系统及地区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侧面反映了近10年《吉林农业科学》发展的一些规律。


应用足量钾肥和高效种衣剂防治玉米茎腐病的试验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研究了不同钾肥施用量与玉米茎腐病发生的关系及种衣剂结合增施钾肥对茎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可增强植株的抗性,降低玉米茎腐病的发病率。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玉米茎腐病的发病率逐渐降低,而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效果逐渐提高。以钾肥施用量150kg hm2防治效果最好,质量分数为2 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与钾肥150kg hm2结合施用对玉米茎腐病防效达87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