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607条记录
用土壤胶体复合量表征培肥效果的探讨

土壤 1988

摘要:土壤胶体复合量,特别是原土复合量、增值复合量和实际复合度是评价土壤肥力和培肥措施效果的指标,并可作为选择适宜培肥措施的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绿’大白菜的选育

中国蔬菜 1988

摘要:大白菜是解决我省冬、春季蔬菜供应的主要蔬菜.但是,由于我省夏秋季气温偏低,7、8月份的最低气温常在12.5℃以下,现有大白菜品种又多对低温较敏感,播早了易先期抽薹,播晚了则包心不良,因而影响了生产的发展,使大白菜的供应长期以来不得不主要靠外省调拨。所以,选育适于低温条件下栽培的高产大白菜优良品种,就成为解决我省大白菜生产发展的关键。 为此,在进行引种试验的同时,从70年代初就开始了大白菜优良品种的杂交选育工作。‘青海绿’大白菜,就是从第一批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已于1987年元月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通过,其选育经过如下: 一、选育过程 该品种以青麻叶小核桃纹白菜为母本,日本松岛包心白菜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74年进行正反杂交,1975年对所获杂交后代种子进行播种。从中选出7个株系,其中75-1-1株系为最优,1976年上半年对该株系进行异地繁种,下半年种植,进行单株选择;1977年将选出的单株进行自交繁种;1978年种植自交种于。并选优去劣;.1979年对选出的优良种株采用集团法进行异地繁种。 1979~1982年进行品比试验,产量一直居于16个供试品种之首,其亩产为9050~9600公斤,比青麻叶增产29.8~39. 2 qo;又比冠县小包头增产2>.9—29.I颐。其间,在大通、西宁东北园和省农科院大面积试种的289亩,也比对照显著增产。 1983~1984年在大通、西宁东北园、乐都、尖扎、省农科院进行两年区域试验,亩产平均为8700—10850公斤,分别比对照青麻叶、冠县小包头品种增产 26一38. lqo ill34.7—53.4%. 1984~1985年生产试验结果,12个点次中增产25 qo以上的点次占gi.7qo,亩产达7900—10925公斤,平均为8984。8公斤;比青麻叶增产16.3—44.7吸,平均增产29.8畅;比冠县小包头增产41. 2—71. lgro;平均增产59.4qP。 二、特征特性 青海绿大白菜为中熟品种,生育期85天左右,从开始包心到叶球紧实需35—40天。株高45—50厘米,开展度30—37厘米。外叶深绿色,最大叶长48厘米,叶宽24厘米,倒卵形,叶柄绿白色、长35厘米、宽7厘米、厚。2厘米,中肋长28厘米;叶缘浅齿状,叶面略皱,正面有稀疏茸毛。叶球高32—41厘米,粗30—32厘米,呈平头长筒形,球心为舒心,结球紧实。单株重一般在4—8公斤,最大9公斤,叶球重3—6公斤,净案率为75.oqo。外叶6—7片,球叶49片,外叶与球叶之比为1: 7~8。全生育期所需积温1600一1700。C,日照545小时。抗病力强,不感染病毒病,对霜霉病和软腐病具较高抗性。抗逆性强,耐寒冷、耐旱涝、耐贮藏,要求肥水中等。 三、适应性 该品种生育期间要求日均温在25”C以下15”C以上,我省的柴达木灌区及民和、乐都、循化、化隆、平安、没中、大通、互助、汉沉、尖扎、同仁、贵德、西宁等县、市的}!!水地区均可种植。 四、栽培要点 三.播种期。。西宁地.Z7且3.日一5日播种,10月中旬收获;民和、尖扎、循化地区7月10日一15日播种,11月中旬收获;大通、互助、摸中、惶沉地区6月30.日前后l—2天播种,10月上旬收获。 2.种植密度:行距5 0厘米,株距’SD:厘米,以每亩定苗2667株为宜。 3.施肥量:播前每亩施农家粪10,0 00公斤,复合肥料20公斤,磷肥ID公斤,钾肥五5公斤作基肥。追肥每亩施尿素}25公斤,结合浇水分两次追施。 4.浇水:要掌握苗期不缺水、莲座后期适当蹲苗、包心前中期充足供水、收获前半个月停止浇水的原则进行。全生育期一般浇水6—7次即可。‘青海绿’大白菜的选育@王树林$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类胶霉病(Gliocladium sp.)的初步研究

青海农林科技 1987

摘要:麦类胶霉病Gliocladium sp.在我省早有发现,但至今尚无系统研究,亦无报导。本文就其分离培养、菌原形态、生物学特性、寄主范围、可能的传播媒介、致病力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描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菜型早熟耐寒双低油菜品种的选育

中国油料 1987

摘要:我国西北等无霜期短的低温地区,处于农作物分布的边缘地带,一直只能种植当地形成的特早熟白菜型品种。要解决这类产区的品种优质问题,必需就地选育具有地方品种抗性的双低品种。 我们在白菜型早熟耐寒双低品种的选育方面,主要抓亲本选配、早熟性选择、耐寒性鉴定和品质筛选四个环节。早熟性选择以采摘早花角果为主,抗寒性鉴定在产区综合灾害性环境中进行。在生态亲本与品质亲本恰当组配的基础上,通过回交调整遗传成分,利用现代分析方法,筛选育成了一批整个生育阶段都能忍耐短暂零下温度的双低(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品系。把产区育种过程中选择压的运用,具体化为“在早熟群体中选双低,在双低群体内选早熟”这种两头挤的方式,驾驭着育种材料朝育种目标要求的方向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省化肥施用状况的回顾与展望

青海农林科技 1987

摘要:我省农业区土壤养分的特点是“缺氮、少磷、钾丰富”。据农林厅资料,全省耕地缺氮面积约占70%,缺磷面积约占90%。土壤中钾素含量丰富。因此,我省主要作物的施肥至今仍以氮磷化肥为主,微量元素肥料因受测试手段等条件限制,目前仍处于肥效试验阶段。化肥施用主要是集中在水地,多数在春季施用,少部分实行秋施。干旱的浅山及高寒的脑山地区受气候因素等影响产量低而不稳、化肥肥效也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我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云杉扦插育苗试验

林业科技通讯 1987

摘要: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常绿针叶树种,在青海省分布较广,多生长在海拔2,400—3,550米处。青海云杉能耐干冷气候(年平均气温低于2℃),生长快,材质好,是青海省用材林、水源涵养林和绿化观赏的优良乡土树种。青海云杉历来用种子繁殖,苗期生长缓慢,7—9年方能出圃。采用露地扦插则很难生根。为了缩短育苗周期,加速苗木生长,我们于1981年开始,在本省大通县东峡林场(海拔2,680米)的塑料大棚内,连续六年进行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划分植病流行区域的初步探讨

植物保护 1987

摘要:6个不同地区种植的3个小麦品种上,小麦雪腐叶枯病(Gerlachia nivalis)病情指数不同。这种地区间的,包含几个指标的差异反应了生态环境的差别。本文利用调查所得数据,具体介绍了应用模糊类分析法划分植病流行区域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柴达木盆地培肥土壤经济效益分析

农业技术经济 1986

摘要:柴达木是青藏高原的一个高海拔内陆盆地,为全国著名的高寒荒漠区。五十年代中期,随着工矿业的开发西进,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剧增,于是盆地戈壁丘陵下沿水草丰茂的环形平原带,得到相续开垦利用。经过三十年来的努力,柴达木盆地已经成为青海省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春小麦生产有巨大潜力。面积约占总播种面积的85—90.8%。由予多年连作,作物单一,掠夺式经营,田问杂草繁衍,土壤肥力频临衰竭,提高产量受到很大限制,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云毛虫雄性的记述(鳞翅目:枯叶蛾科)

昆虫分类学报 1985

摘要:青海云毛虫 Hoenimnema chinghaiensis Hsu, 本种是作者于1980年据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麦秀林场张中隆采得的7定名的,当时蛾不明。 蛾:翅展75毫米,体长24毫米,触角羽状,主干浅褐色,羽枝发达,黑褐色,密着纤毛,胸部背面被污褐色浓毛,毛端灰白色,腹部背面鳞毛浅红褐色,尾端具长毛束,前翅淡赭色,亚外缘线的紫褐色斑列与蛾一致,但中、外横线均很模糊,中室端的毛点小,灰白色,也不够显现,后翅浅褐色。 生殖器:背兜侧突指状,中部略窄,底部呈三角形,角端刺状,大抱针端部稍向下方钝园,小抱针甚骨化,生长毛,弯三角形,外底角短截,外侧边缘的上部有3—5枚的1列钉状小距,肘很长,抱足骨化,下缘有黑色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赴西欧四国考察油菜育种情况报告

青海农林科技 1985

摘要:根据中国加拿大油菜育种合作项目协议,由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资助,参加合作的三单位,中国农科院油料所、上海市农科院和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各派出代表一人,上海市农科院另派翻译一人,于1985年6月28日至7月16日赴西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