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RNAi技术抑制籽粒PPO合成改良小麦面粉白度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RNAi策略抑制小麦籽粒ppo的表达,获得籽粒PPO酶活性低、白度高的转基因小麦新种质。【方法】构建了以小麦胚乳特异表达启动子1Dx5启动子驱动的籽粒ppo的RNAi载体pBAC47P-ppoIR,利用基因枪将该载体与含bar的表达载体基因枪共转化中优9507幼胚愈伤组织,获得T0转基因植株。通过分子鉴定(PCR、Southern杂交、半定量RT-PCR、Northern杂交)、酶活筛选和白度测定等方法对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株系进行筛选。【结果】获得了27株阳性T0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经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RNAi构件已经稳定整合到T1的12个株系中。半定量RT-PCR和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有20株T2籽粒中ppo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对转基因T2灌浆期籽粒进行PPO同功酶活性分析表明,有6个株系的PPO活性有所减弱。对T4籽粒的面片白度测定表明,5个株系的白度均比对照有所提高,其中2个株系效果显著。【结论】RNAi技术的表达能抑制籽粒ppo表达,降低PPO同功酶的活性,明显提高小麦面片白度,从而为小麦面粉白度的改良、品质育种提供了材料。
关键词: 小麦 多酚氧化酶(PPO) RNAi 白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草本能源植物对Zn胁迫的生理响应与积累特性
《草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本能源植物通常具有抗逆性强、生物量大的特点,而且利用能源植物去除重金属污染能有效避免二次污染。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大油芒(Spodiopogon sibiricus)、狼尾草(Penniseturn alopecuroides)、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3种草本能源植物在5种浓度(62.5、125、250、500、1 000 mg·kg-1)Zn胁迫下的生长状况和生理响应,并对3种草本能源植物对Zn的吸收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3种植物的生长量对Zn胁迫的耐受程度表现为狼尾草>大油芒>柳枝稷,在1 000 mg·kg-1的Zn处理下,柳枝稷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与不添加Zn相比分别减少了68.2%和70.5%;狼尾草分别减少了33.7%和69.7%,大油芒与对照相近。3种植物的生理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对Zn胁迫的生理响应程度表现为大油芒>狼尾草>柳枝稷。3种植物对Zn的吸收能力表现为狼尾草>大油芒>柳枝稷,在1 000 mg·kg-1的Zn处理下,狼尾草地上和地下部分对Zn的吸收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6.38和303.51 mg·kg-1。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植物修复 生物量 生理指标 植物耐受性 积累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基本特征、监测方法及森林调控功能
《应用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既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大部分城市的首要污染物.本文在分析PM10和PM2.5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PM10和PM2.5组成、来源、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介绍了PM10和PM2.5监测网络布局、分析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归纳了个体和区域尺度上森林去除PM10和PM2.5的研究方法、速率和影响机制.探讨了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缺乏不同梯度和背景地区大气PM10和PM2.5比较观测研究,未能揭示各类因素对PM10和PM2.5的复合影响;合理布局PM10和PM2.5监测网络、正确选择监测方法,并以手工方法所获数据作为比对和校验,是保证监测数据有效性的基础;有关森林去除PM2.5研究较少,未能在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水平上阐明其去除PM10和PM2.5的生理过程和生态学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UPLC-MS/MS法同时测定土壤中3种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
《分析试验室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QuEChERS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快速测定土壤中噻吩磺隆、苯磺隆、氯嘧磺隆3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方法.采用振荡提取、QuEChERS法净化方法处理土壤样品,利用UPLC-MS/MS分析,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以0.1%甲酸水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3种除草剂在0.5~500μ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6~0.999.在10,50μg/kg水平下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平均回收率为81.4%~92.9%,RSD为5.5%~10.6%,方法检出限(S/N=3)为0.12~0.16μg/kg.方法可用于大量实际土壤样品中3种除草剂的检测.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土壤 除草剂 QuEChERS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毛白杨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5A基因(PtoeIF5A4)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5A(eIF5A)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含有羧腐胺赖氨酸残基的蛋白质,其在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eIF5A各异形体的生物学功能尚不明晰。本研究从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中克隆了一个eIF5A的全长编码区序列,并根据同源性分析将其命名为PtoeIF5A4(GenBank登录号:HQ529482),其编码区与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PtreIF5A4的编码区在核酸水平的序列相似性为99%。PtoeIF5A4的编码区全长483bp,共编码160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预测分子量约为17.5kD,等电点为5.76。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根、茎及叶中均表达,在茎中的表达量最高,而且随生长时间的增长,PtoeIF5A4在茎中表达量逐渐上升,生长12个月的杨树茎次生木质部中PtoeIF5A4的表达水平是移栽1个月的4倍,且在12个月后趋于稳定,推测PtoeIF5A4在林木次生生长中起关键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源保护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土壤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传统统计,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研究了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0~20 cm、20~40cm、40~60 cm耕层和亚耕层土壤pH值、有机质、全磷、有效磷、硝态氮、全钾、速效钾等养分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密云水源一级保护区耕层、亚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均在中等及以下水平,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异系数较高、半方差函数分析变程较小,不同样点速效养分含量差异较大,随机因素如施肥对耕层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大,而结构因素对耕层全量养分的影响较大;采用Kriging最优内插法得到了一级保护区内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图,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氮磷钾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并且由西往东呈南北方向的条带型分布,与东北部潮河流域土地利用强度大及土地利用类型有关,其中菜地、大田种植的养分含量明显高于果园、消落地养分含量,更明显高于林地的养分含量,说明,肥料投入是其主要原因,尤其是消落地的化肥投入使得该区域内下层土壤的硝酸盐含量富集,随着水的流动而运移,对地下水和水库水质安全带来潜在危害,在密云水库保护区内农业管理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OFM的环渤海地区乡村地域功能分区
《人文地理 》 2013 CSCD
摘要:以2008年3项乡村地域功能态和2000—2008年3项功能的增长势作为指示指标,利用Matlab软件的SOFM程序进行环渤海地区乡村地域功能分区,为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功能协同的乡村地域空间格局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修正最终划分为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生态保育三个主导功能区,并细化为13个功能亚区。经济发展主导功能区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周边、渤海沿线以及交通干线附近,是区域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区,其功能定位是保持经济技术领先优势并优化空间布局。粮食生产主导功能区主要分布在平原集中区,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均处于较高水平,但经济发展缓慢;围绕主导功能定位建设高产、稳产、高效的"大农业...
耕地负荷视角下北京市畜禽废弃物资源空间转移可行性分析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基于文献资料数据和统计数据,估算了2010年北京市及其郊区县、外埠主要农产品供给省份的耕地畜禽粪便负荷值,分析北京市畜禽废弃物资源空间转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2010年北京市耕地畜禽粪便负荷量为38.30 t/hm2,超出还田限量值,而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内蒙古等外埠蔬菜供给省份的耕地畜禽粪便负荷量分别为16.29 t/hm2、15.89 t/hm2、17.43 t/hm2、22.45 t/hm2和21.34 t/hm2,低于还田限量值,京郊畜禽废弃物资源具备开展空间转移的理论可行性。在实践上,北京畜禽废弃物管理既要提高本地利用率,又要与外埠省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区域农业合作框架下,着力突破管理、技术、市场、应用等关键节点,提高畜禽废弃物利用技术的成熟性和经济性、有机肥料的商品性和生产应用的积极性。
关键词: 畜禽废弃物 畜禽粪便污染 畜禽粪便负荷量 空间转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