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幼穗分化受阻突变体lhd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科学通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圭630/台湾粳的F_1花药培养后代群体中发现了水稻幼穗分化受阻突变体lhd(leafy head),其植株明显矮化,叶片细小且丛生,始终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遗传分析表明,lhd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该突变基因拟命名为lhd(t).显然,LHD(t)是控制花序分化的关键基因.以lhd杂合体与明恢77和京花8号杂交,建立了2个F_2群体.在与京花8号杂交的F_2群体中,部分lhd植株表现出“中间类型”,说明遗传背景会影响突变性状的表现.利用已公布的水稻RM系列SSR标记及自行设计的SSR标记,结合BSA和突变株(共498株)分析,将LHD(t)基因定位在第10染色体长臂端,其中标记SSR1,RM269,RM258,RM304和RM171位于一侧,与LHD(t)的图距分别为6.4,16.6,18.4,22.2和26.3 cM;SSR4和SSR5位于另一侧,与LHD(t)的图距分别为0.6和2.2 cM.该结果为进一步对LHD(t)的克隆和表达研究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稳产杂交水稻新组合特优175
《杂交水稻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特优 175是用龙特甫A与恢复系 175配组育成的三系籼型晚稻新组合 ,具有高产、稳产 ,适应性广 ,增产潜力大等特性。2 0 0 0年 3月通过福建省品审委员会审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效应对入世挑战 促进闽北果业发展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3 CSCD
摘要:果业是闽北农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有效地应对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各种挑战 ,必须扬长避短 ,借鉴经验 ,优化结构。同时要以科技兴果为支撑 ,建立农工贸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 ,综合开发富有山区特色的优质果品经济产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籼稻新组合特优航1号
《杂交水稻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特优航1号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用龙特甫A与恢复系航1号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交晚籼新组合,具有米质较优、产量高、中抗稻瘟病、适应性广等特点。200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枇杷主要种类的RAPD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3 CSCD
摘要:应用 14个 10聚体随机引物对解放钟、森尾早生、早钟 6号、贵州野生、台湾枇杷、栎叶枇杷、乌脐、白梨、洛阳青、俨糖枇杷、湖北六二等 11个枇杷品种或种类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扩增 ,共得到 13 0条扩增带 ,其中 3 3条为非多态性条带 ,多态性程度为 74.62 %。进行聚类分析 ,以D1=0 .5 99进行划分时 ,可将枇杷的 11个遗传资源分成栽培和非栽培两个类群。以D2 =0 .64 9进行划分时 ,8个普通种可分为两个类群 ,即白肉类群和红肉类群 ,并在DNA分子水平上说明枇杷果肉色泽可作为分类的一个指标。运用RAPD技术为枇杷遗传资源的鉴定和分类提供了新的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作物系统钾素动力学模型及其参数研究
《土壤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生态学的Lotka Volterra模型 ,在土壤—作物系统中提出一个新的土壤钾素动力学方程。盆栽试验表明 ,该模型能很好地拟合花生一个生长周期内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的动态变化。吸钾量实测结果表明 ,花生不同生育期吸钾量符合Logistic模型。结合上述 2个模型 ,分别求出矿物钾最大释放速率常数Kmm、缓效钾最大释放速率常数Krm和速效钾最大供钾速率常数Kam。相关分析表明 ,Kam与花生当季吸钾量、生物学产量和荚果产量以及Krm与花生当季吸钾量有显著水平以上的对数正相关。Krm和Kam可作为评价土壤当季供钾能力的速率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鳗源嗜水气单胞菌β-溶血素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水产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PCR技术,从1株鳗源嗜水气单胞菌ML316中扩增得到β 溶血素基因AHL316HEM,将AHL316HEM克隆到pGEM TEasyVector,经分析验证后重组到pcDNA3.0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DLH。转化重组质粒PDLH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DH5α能在血琼脂培养皿中形成明显的β 溶血斑,重组菌纯化的胞外产物溶血价为1.28×104HU·mg-1,同时重组菌的胞外产物能被原始菌株的高免血清特异性地识别。结果证实,克隆到鳗源嗜水气单胞菌β 溶血素基因,重组质粒PDLH能够表达具有天然生物学活性的β 溶血素,为构建嗜水气单胞菌核酸疫苗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氨基酸Fe络合物对妊娠母猪Fe营养状况、繁殖性能及新生仔猪Fe营养状况的影响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4头与杜洛克父本配种,妊娠70d的杂交母猪(长×大)及其所生的24窝仔猪进行试验,研究不同Fe源对妊娠母猪Fe营养状况、繁殖性能及新生仔猪Fe营养状况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杂交母猪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添加80mg·kg-1Fe(源于FeSO4)的玉米—豆粕—小麦麸型饲粮(正对照组)及在正对照组饲粮基础上添加120mg·kg-1Fe(源于氨基酸Fe络合物)的饲粮(有机Fe组)和添加120mg·kg-1Fe(源于FeSO4)的饲粮(无机Fe组).结果表明:(1)有机Fe组母猪在妊娠70、90和105d时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压积、血浆Fe含量与正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11),有机Fe组母猪的新生窝产活仔数分别比正对照组和无机Fe组多2.4和2.5头,新生窝重分别比正对照组和无机Fe组重2.3和2.1kg,但差异均不显著(P>0.18);(2)有机Fe组新生仔猪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正对照组(P<0.005)和无机Fe组(P<0.08).表明在妊娠母猪饲粮中添加氨基酸Fe络合物有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趋势,并且对改善新生仔猪Fe营养状况的效果明显优于无机Fe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