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8种外源激素对当归抽薹及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2015

摘要:在当归苗期选用8种外源激素的不同浓度进行茎叶喷雾处理,研究外源激素对当归的抽薹率、生长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8种外源激素在当归苗期进行喷雾处理,对当归抽薹、地上部分生长(株高、叶片、冠幅)都有一定的影响,可有效提高当归单根鲜重和产量。其中青鲜素1.700 g/L处理效果最佳,抽薹率最低,为6.67%,较空白对照低32.66百分点;地上部分生长量(株高、叶片数和冠幅)略高于空白对照;单根鲜重最大,为120.60 g,较空白对照增加182.63%;折合产量最高,为10 130.04 kg/hm~2,较空白对照增产163.78%。综合考虑认为,用青鲜素1.700 g/L在当归苗期进行喷雾处理不但可有效降低当归抽薹率,且对当归地上生长量(株高、叶片和冠幅)无显著影响,并增加当归单根鲜重、提高当归产量,可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当归 抽薹 外源激素 产量 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品种‘兰天23号’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进行了‘兰天23号’/‘铭贤169’组合的亲本及其F1、F2、BC1代对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CYR32、CYR33及新菌系G22-9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接种CYR33,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144R∶54S,符合3R∶1S的理论比值;接种CYR32,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62R∶22S,符合3R∶1S的理论比值;接种G22-9,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85R∶24S,符合3R∶1S的理论比值;F1代植株对供试菌系均表现免疫,BC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均符合1R∶1S的理论比值,表明‘兰天23号’对3个供试条锈菌系的抗病性均由1对显性抗性基因控制。通过系谱分析推知,该抗病基因来源于抗病亲本‘SXAF4-7’。

关键词: 冬小麦 ‘兰天23号’ 条锈病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种质资源抗旱性综合评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抗旱指数与隶属函数相结合的方法,在年降雨量不足40 mm的敦煌市,设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水2个处理,考察了12份地方、73份国内育成和38份国外引进共计123份大豆种质与抗旱性相关的株高、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生物产量等7个性状。结果表明:被考察的农艺性状对干旱胁迫的反应程度各异,其中分枝数和百粒重反应迟钝,单株生物量和单株粒重反应敏感;根据抗旱性量度值(D值)的聚类结果,供试的123份材料中筛选出Spry、晋豆21、下台子磨石豆等12份抗旱资源。利用多个农艺性状,采用抗旱指数与隶属函数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大豆种质的抗旱性是可行的,不仅可以避免单一指标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而且可以较好地揭示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抗旱性 农艺性状 评价

黑色地膜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中增产明显

农家顾问 2015

摘要:覆膜至播种期土壤持续干旱条件下对2种除草地膜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学除草地膜、黑色地膜和白色地膜覆盖下玉米出苗率依次为76.39%、69.44%和81.48%,三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白色地膜相比,在化学除草地膜和黑色地膜覆盖下,玉米株高略有降低,降幅依次为0.04%和3.29%;化学除草地膜、黑色地膜和白色地膜覆盖下,玉米株高整齐度依次为29.23、50.24和37.18,三者差异不显著;化学除草地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南芥诱导型启动子rd29A的克隆及其功能鉴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改善作物抗旱性为目的,采用PCR方法从拟南芥中克隆了诱导型启动子rd29A,序列分析发现克隆的rd29A启动子与已发表的rd29A启动子序列(D13044)的同源性为99.47%。利用DNA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rd29A启动子驱动GUS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 BI121-rd29-GUS,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转基因烟草叶片中GUS酶活性的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rd29A启动子能驱动目的基因的有效表达。因此,可以在后续的马铃薯抗旱转基因研究中直接应用。

关键词: rd29A启动子 抗逆性 GUS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膜全膜双垄栽培陇薯10号原种产量与氮磷施用量及密度的关系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2015

摘要:为了研究半干旱地区黑膜全膜覆盖双垄栽陪下氮肥施用量(X1)、磷肥施用量(X2)和播种密度(X3)对陇薯10号原种产量(Y)的影响,通过试验建立了回归方程:Y=48.47-2.92X12-2.65X32-3.91X2X3,对方程的分析表明,陇薯10号原种目标产量大于30 t/hm2的栽培方案是:施N129.79~170.27 kg/hm2、P2O5117.10~152.90 kg/hm2,播种密度为49 583~55 417株/hm2。

关键词: 黑膜 全膜覆盖 双垄栽培 陇薯10号 施肥量 播种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污泥对小麦生物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2015

摘要:在河西绿洲生态条件下,研究了污泥的施入方式及施用量对于小麦生物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施用量为9 000 kg/hm2、复种绿肥还田处理下的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表现最好。相对于常规纯施化肥处理,施入污泥处理可以改善小麦的生物性状。

关键词: 污泥施入方式 污泥施用量 小麦 生物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除草剂对胡麻田裸燕麦(莜麦)、皮燕麦的防除效果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开展了唑啉草酯等7种除草剂对胡麻田裸燕麦、皮燕麦的防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胡麻株高5~7cm,裸燕麦、皮燕麦3~5叶期施药,50g/L唑啉草酯乳油、108g/L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15%精吡氟禾草灵乳油、240g/L烯草酮乳油和10%精喹禾灵乳油有效成分剂量分别为90、145.8、315、432和90g/hm2时,药后45d对裸燕麦的株防效达95.39%以上,鲜重防效达97.21%以上,胡麻增产率在82.79%以上;50g/L唑啉草酯乳油、108g/L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15%精吡氟禾草灵乳油、15%炔草酯可湿性粉剂、10%精喹禾灵乳油和12.5%烯禾啶乳油有效成分剂量分别为90、145.8、270、135、90和412.5g/hm2时,药后45d对皮燕麦的株防效在94.66%以上,鲜重防效达96.13%以上,胡麻增产率在80.25%以上,各药在上述剂量下防治裸燕麦和皮燕麦后均对胡麻表现安全,可大面积示范推广。

关键词: 除草剂 胡麻 裸燕麦 皮燕麦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荒漠灌区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干旱荒漠绿洲区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0,3,4,5,7,10 a)苜蓿地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季节性动态变化,旨在探讨种植不同年限苜蓿对土壤生物化学性状的影响,为粮草合理轮作周期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种植苜蓿与撂荒地相比,土壤酶活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各年限间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其中土壤脲酶、蔗糖酶及纤维素酶活性均随生长年限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而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种植年限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种植苜蓿5a土壤酶活性增加最明显,0~60 cm土层依次较CK分别增加了80.56%、69.91%、46.75%、533.33%、110.71%、11.81%;土壤6种酶的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表层0~2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最强。脲酶和淀粉酶活性在夏季最高,蔗糖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在春季达到最高。对6种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除蔗糖酶外,其余5种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关键词: 苜蓿地 土壤酶 种植年限 土层深度 荒漠绿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膜覆盖方式与施肥对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1—2013年在甘肃省定西唐家堡村连续三年进行田间定位试验,以裸地为对照,研究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和施肥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特征、子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较裸地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其中深层6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4.9%,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129.9%~188.3%,丰水年效果更突出,配施N、P、K肥(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225、120、60 kg·hm~(-2))时,玉米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10 430 kg/hm~(-2)和31.9 kg·mm-1·hm~(-2),较当地农民习惯施肥分别提高10.2%和11.5%。说明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有利于纳雨蓄墒,具有集水高效利用和增产的效果,配套平衡施肥效果更佳。

关键词: 地膜覆盖方式 平衡施肥 全膜双垄沟播 土壤含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