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奶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和胚胎培养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讨适合于奶牛体外胚胎生产的最佳条件。[方法]以奶牛卵母细胞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温度、运送时间对奶牛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并比较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孤雌激活和体外受精对奶牛卵母细胞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卵巢在37-42℃运输后的成熟率(11.3%)明显低于20-30℃、30-37℃的成熟率(79.3%,85.1%),20~30℃、30~37℃组间差异不显著;运送时间6 h后的卵母细胞成熟率(53.2%)明显低于4 h内、4-6 h的成熟率(85.6%,77.8%),4 h内、4~6 h差异不显著;孤雌激活和体外受精胚胎在相同条件下的卵裂率(72.41%,68.18%)、8细胞率(45.24%,47.22%)、囊胚率(25.60%,18.89%)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卵巢在30℃左右4 h内运回实验室最适宜,而孤雌激活和体外受精胚胎在相同条件下发育率差异不显著。


行间覆膜栽培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大豆行间覆膜栽培增产的产量生理基础,以高光效大豆品种黑农40为材料,进行了行间覆膜和不覆膜处理,对行间覆膜栽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行间覆膜并没有改变土壤根际微生物主要的三大类群种类的变化,仍是细菌总量最高,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少。覆膜比不覆膜增加了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放线菌、真菌增量高峰期分别出现在R1、R2、R1时期,总数量高峰出现在V2期;覆膜比不覆膜增加了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碳含量,覆膜栽培大豆各生育时期速率N、速效P、速效K的含量高于不覆膜(CK)。因此,行间覆膜栽培增产的产量生理基础之一,是提高了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碳的含量,促进了土壤养分转化,促进了大豆生长发育,提高了大豆群体光能利用效率,导致提高了产量。


须苞石竹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须苞石竹(Dianthusbarbatus)的种子获得的无菌苗的茎节、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在MS基本培养基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6-BA和NAA,筛选最佳外植体和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以茎节和叶片为外植体,有利于须苞石竹的快速繁殖;初代培养时,在MS+6-BA1mg/L+NAA0.4mg/L培养基上,分化率最高;继代培养时,在MS+6-BA1mg/L+NAA0.05mg/L培养基上,分化率最高,且明显高于其它配方;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0.1mg/LNAA。


北景天彩变花坪研究初报
《北方园艺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以北景天为植物材料建造植被花坪,1a中有红、黄、绿和红绿相间4种靓丽色彩变化并具有保护生态环境作用。现从植物学和生物学方面探讨北景天及彩变花坪抗逆性和稳定性,提出北方寒冷地区园林绿化美化新型坪类,改变草坪色彩单调,盛夏季节失绿枯黄的现状。


不同播种方式对合丰50品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合丰50在不同播法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的品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播法对品质、产量和所有产量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其中穴播对产量、脂肪含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的正向效应均是最大的。密度对百粒重、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对其它性状均有显著的影响。随密度增加,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逐渐减少;在不同密度处理下,26万株.hm-2、23万株.hm-2与20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显著,26万株.hm-2为合丰50高产的最佳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