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乙烯利催熟去青皮对鲜核桃冻藏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机械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乙烯利催熟去青皮的生产操作在鲜核桃冷冻—解冻复鲜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以清香核桃为试材,将青皮核桃手工采摘后进行乙烯利催熟堆沤去皮,同时以自然堆沤去皮为对照(CK),脱除青皮后置于温度为-7~-5℃、湿度为85%~95%的恒温冷冻库中进行冻藏,并分析冷冻—解冻复鲜后鲜核桃核仁的感官品质、营养品质及油脂品质等.结果:-7~-5℃冻藏条件下,乙烯利催熟去青皮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脱青皮鲜核冻藏前期种仁、种皮的褐变速度,冻藏10个月后,经乙烯利催熟后脱去青皮的鲜核桃,其种壳色泽、种皮色泽和种仁风味得分分别为73.48,74.56,77.26,核仁含水量、总脂肪含量、酸价、碘值、过氧化值和皂化值分别为22.07%、49.74%、0.62 mg/g、145.31 g/100 g、3.62 meq/kg 和169.53 mg/g,与人工去青皮鲜核桃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能够保持种仁较好的感官和营养品质.结论:乙烯利催熟可用于脱青皮鲜核桃冷冻贮藏保鲜的前处理工序.


基于温度条件的西兰花硅窗自发气调硅窗面积的筛选及验证
《食品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贮藏温度和硅窗面积两个关键参数对西兰花硅窗自发气调保鲜效果的影响,确定西兰花硅窗自发气调最优参数组合,本实验以甘肃特色高原蔬菜——耐寒优秀西兰花为材料,首先研究3个贮藏温度4、2、0℃下,以温度对应的理论硅窗面积值12、8、6 cm2的硅窗袋包装处理西兰花各5 kg,并在每个温度下设无硅窗聚乙烯(polyethylene,PE)袋包装作对照,测定各个处理组的西兰花在25 d贮藏期内的生理指标及营养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硅窗袋包装比普通PE袋包装西兰花的保鲜效果好,2℃下硅窗面积为8 cm2的硅窗袋包装较4℃下硅窗面积为12 cm2和0℃下硅窗面积为6 cm2的硅窗袋包装的保鲜效果好。为验证理论硅窗面积值设定的合理性,在筛选出的最适温度2℃下,进一步研究以不同硅窗面积6、8、10 cm2的硅窗袋包装处理后的西兰花在25 d贮藏期内的生理指标及营养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硅窗面积为理论值8 cm2的硅窗袋对西兰花的保鲜效果要优于6、10 cm2,说明参数筛选实验中理论硅窗面积的设置是合理的。本研究可为西兰花硅窗自发气调保鲜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西兰花 硅窗气调包装 贮藏温度 硅窗面积 筛选 验证


氮磷钾配施对戈壁日光温室基质槽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氮、磷、钾肥配施对戈壁日光温室有机基质槽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探明基质槽培番茄高产优质的适宜氮、磷、钾施用量及配比。[方法]在戈壁日光温室有机基质槽培条件下,以番茄品种吉诺比利为试材,采用氮磷钾3因素5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共计20个处理,测定不同施肥处理番茄的产量与品质,然后以氮、磷、钾肥施用量的编码值为自变量,番茄的产量与品质综合评分为因变量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到氮、磷、钾肥与番茄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氮、磷、钾肥进行主效因子、单因子以及互作效应分析,最终确定了番茄高产优质的氮、磷、钾肥施用量及配比。[结果]建立了氮、磷、钾肥施用量编码值与番茄产量和品质综合评分之间的回归模型,经F检验可知回归关系达极显著水平。主效因子分析结果显示,3种肥料因子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均以氮肥最大,钾肥次之,磷肥较小,表明氮是影响戈壁日光温室有机基质槽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首要因素。单因子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氮、磷、钾施肥量的增加,番茄产量和品质综合评分均先增加后降低。互作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氮磷、磷钾、氮钾之间的互作效应对番茄产量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利用模型决策分析表明,戈壁日光温室秋冬茬基质槽培番茄目标产量大于80 000 kg/hm2时的施肥方案为:N 284~367 kg/hm2,P2O5 173~228kg/hm2,K20 437~566 kg/hm2;番茄品质综合评分超85分的优化施肥方案为:N 311~407 kg/hm2,P2O5 221~291kg/hm2,K2O 454~592 kg/hm2。[结论]戈壁日光温室有机基质槽培番茄产量大于80 000 kg/hm2、品质综合评分超85分的施肥方案为:N 311~367 kg/hm2,P2O5 221~228 kg/hm2,K20 454~566 kg/hm2,适宜的N、P2O5、K2O施用量之比约为1:0.66:1.50。


腐烂茎线虫不同群体致病性差异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来源腐烂茎线虫致病性差异,采用盆栽试验,对分离自马铃薯(DXP2、HLJP1和SXP1)、党参(TCC1)和当归(WYA3和HZA3)的6个群体进行致病性测定.每个群体分别接种马铃薯、甘薯和党参(500条/盆,3个重复),60 d后统计病情级别和繁殖系数.结果表明,6个群体均可侵染马铃薯,4个群体可侵染甘薯,所有群体均未侵染党参.不同群体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马铃薯线虫群体对甘薯和马铃薯具有较强致病性,党参线虫群体可侵染马铃薯和甘薯,但病情级别和繁殖系数较低.当归线虫群体只侵染马铃薯,且致病性和繁殖系数极低.


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毒力和拌种防效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马铃薯黑痣病高效防控技术,本研究选择240 g/L噻呋酰胺SC、20%嘧菌酯WG、10%苯醚甲环唑ME、0.3%四霉素AS、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WP、1%申嗪霉素SC等6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拌种防效试验.结果显示,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菌均有抑菌作用,其中1%申嗪霉素SC、20%嘧菌酯WG、0.3%四霉素AS、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WP等4种杀菌剂的抑菌作用较强,EC50分别为0.004 4、0.233 6、0.256 2 μg/mL和0.475 2 μg/mL.田间拌种结果显示,0.3%四霉素AS 100 mL拌100 kg种薯,对马铃薯出苗略有抑制作用;3种生物杀菌剂拌种,均能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地中茎黑痣病和薯块黑痣病均有明显的防效,除0.3%四霉素AS处理外,其他5种处理均有显著的增产功效,其中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WP处理的防效和增产率最高,对马铃薯地中茎黑痣病和薯块黑痣病的防效分别为69.18%和50.04%;增产率为17.13%.


一种由粉红粘帚霉引起的青稞根腐病(英文)
《微生物学通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根腐病在青稞生产中的危害日趋严重,阻碍了青稞根腐病的有效防控及青海省青稞产业的发展。然而人们对青稞根腐病的研究甚少且病原菌不详。[目的]明确青稞根腐病发生的危害、病原及致病性,为青稞根腐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分离青稞根腐病病原,通过形态鉴定与分子鉴定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进行鉴定,并采用烧杯水琼脂法测定其致病性。[结果]共分离得到4株青稞根腐病病原菌,鉴定为Clonostachys rosea,有较强的致病性且致病性差异显著,经柯赫氏法则验证为青稞根腐病病原菌,并且是一种新的青稞根腐病病原,该类根腐病也是一种新的根腐类病害,在国内外属首次发现。[结论]Clonostachys rosea可引起青稞根腐病且致病性强。
关键词: 青稞 Clonostachys rosea 根腐病 致病性


甘肃玉米茎腐病病菌禾谷镰孢复合种遗传多样性
《西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甘肃省玉米茎腐病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孢复合种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2015年和2017年从甘肃省4个生态区采集茎腐病样本,经组织分离及鉴定,选取代表性禾谷镰孢复合种菌株114株,采用SSR和VNTR引物结合POPGENE version1.32及NTSYSpc 2.11,进行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多态性位点26个,片段大小为50~300 bp,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数为1.44.4个地理种群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951 9,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714 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93 9,Shannon信息指数为0.569 1,多态性位点数为24.75,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5.19%.4个地理种群的Nei's遗传相似度为0.888 0~0.967 4,遗传距离为0.033 1~0.118 8.分析发现,禾谷镰孢复合种的种群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占总变异的90.71%.在遗传相似系数0.938 0附近,禾谷镰孢复合种种群聚为3大类群,陇南地区为第Ⅰ类群,河西走廊为第Ⅱ类群,陇东地区和陇中地区为第Ⅲ类群.
关键词: 甘肃;玉米;镰孢茎腐病;禾谷镰孢复合种;遗传多样性


青稞根腐病防病促生细菌的筛选及其菌剂防效
《微生物学通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由燕麦镰孢(Fusarium avenaceum)和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等病原真菌引起的青稞(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 f.)根腐病普遍发生,对藏区农业生产和发展产生了极大威胁。【目的】从青稞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筛选具优良防病促生能力的菌株,通过研究菌株间的互作效应以筛选优良菌剂配伍,制作防效优良的防病促生菌剂,以期为青稞根腐病的防治及青稞增产提供优质的菌剂资源。【方法】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促生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株;采用灌根法和叶面接种法测定菌株致病性;采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固氮能力,钼蓝比色法测定溶磷能力,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分泌吲哚乙酸能力;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种;田间测定菌剂防效,并采用TOPSIS综合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共分离出具固氮、溶磷能力菌株23株,并从中筛选得到6株拮抗能力良好的菌株,其中5株溶有机磷、3株溶无机磷、3株固氮菌,而且均分泌吲哚乙酸;测定其致病性发现对青稞、燕麦、油菜、豌豆等采样区常见作物均无致病性;经鉴定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株、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1株、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1株、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1株及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 1株;优化筛选得到7种优良组合(SC1-SC7),选择其中4种最优组合(SC2、SC4、SC6和SC7)作为菌剂配方,制作液剂、粉剂和颗粒剂3种剂型菌剂,田间小区测定其防效,发现组合SC7 (短小芽孢杆菌Xpq-3、蜡样芽孢杆菌Xpq-15和不动杆菌Xpq-21)液剂防病促生效果最佳。【结论】青稞根围土壤中存在有优良的防病促生菌株,利用其制作的菌剂对青稞根腐病有良好的防效。


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高羊茅干草营养成分含量
《草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构建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干草的近红外预测模型,于甘肃省庆阳市采集101份高羊茅样品,将湿化学分析结果和NIRS结合,利用改良偏最小二乘法(MPLS)进行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最终建立了高羊茅干草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脂肪(EE)、灰分(Ash)这7种营养成分的预测模型,其中建立的CP和DM的预测模型外部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值为3.53和2.55,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可以用于实际生产中预测成分含量;OM、NDF、ADF、EE和Ash的预测模型RPD值为2.17、2.04、2.06、2.06和2.02,所预测的结果可以作为一些饲料生产中的参考.
关键词: 高羊茅;反刍动物;近红外光谱技术;营养成分;湿化学分析;预测模型


国内亚麻育成品种品质性状的分析与评价
《中国粮油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测定了我国亚麻育成品种的主要品质性状,通过对我国亚麻育成品种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为我国亚麻品质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7份亚麻育成品种粗脂肪质量分数在34.86%~42.19%之间,平均37.22%;亚麻酸质量分数在39.8%~59%之间,平均49.04%;木酚素含量在5.34~10.99 mg/g之间,平均8.84 mg/g.品质性状变异系数在3.62%~14.62%之间,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硬脂酸和木酚素,变异系数大于10%;最小的是粗脂肪,为3.62%.相关分析表明,粗脂肪含量与木酚素、亚油酸极显著正相关,与棕榈酸极显著负相关,与油酸显著负相关,与亚麻酸和硬脂酸负相关;木酚素与棕榈酸、硬脂酸极显著正相关,与亚油酸极显著负相关,与亚麻酸、油酸负相关;亚麻酸与硬脂酸、油酸、棕榈酸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把127份亚麻育成品种划分为4类,第Ⅰ类油酸含量最高,亚麻酸含量最低;第Ⅱ类木酚素含量最高,粗脂肪、亚油酸含量最低;第Ⅲ类粗脂肪、亚麻酸含量最高,油酸、棕榈酸含量最低;第Ⅳ类亚油酸含量最高,木酚素、硬脂酸含量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