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波浪作用下双层网底鲆鲽网箱水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有限单元法建立了波浪作用下双层网底网箱的受力运动模型,通过数值计算求解双层网底的位移与倾角.先将上层网底与下层网底的计算值进行比较,然后,将双层网底网箱中下层网底与单层网底网箱开展对比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在波浪周期内,双层网底网箱的2层网底能保持相对平行的状态.2层网底的位移与最大倾角随着波高与周期的增大而增加,并且2层网底的倾斜方向一致.在相同波浪条件作用下,下层网底的水平位移大于上层网底,二者垂直位移差异较小,下层网底最大倾角值大于上层网底.研究发现,当波高为15 cm、周期为1.4 s时,双层网底网箱的2层网底的倾角相差最大,但并未发生接触碰撞,网底可以保持相对稳定.此外,双层网底网箱的下层网底的最大位移值小于单层网底网箱,最大倾角值大于单层网底网箱.研究表明,当波浪一定时,双层网底网箱的最大锚绳力均大于单层网底网箱.

关键词: 双层网底 水动力 有限元方法 鲆鲽网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力停留时间对厌氧反应器脱氮效果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使用自主设计的厌氧反硝化器,以斜发沸石为填料,自然挂膜,与循环水养殖系统一级生物滤池串接,探索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反应器的脱氮效果.结果显示,在实验过程中,反应器对无机氮(IN)、总氮(TN)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低水力停留时间(HRT<7.43h)下,反应器主要去除的是氨氮(NH4+-N);高水力停留时间下(HRT≥7.43h),反应器主要去除的是硝酸盐氮(NO3–-N).当HRT为17.52h时,反应器的脱氮效果最好,NO3–-N去除率为77.48%.此后,HRT延长,脱氮效果下降.脱氮效果越好,亚硝酸盐氮(NO2–-N)、NH4+-N积累越严重,NO2–-N最先开始积累.本研究可为厌氧反硝化装备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厌氧反应器 脱氮效果 流速 水力停留时间 自然挂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7年中国部分地区白斑综合征病毒高变异区的序列分析

海洋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自暴发以来给全球范围内的对虾养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解我国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区WSSV的流行变异情况,选取2017年中国部分地区的42个WSSV阳性样本,对ORF14/15、ORF23/24、ORF75、ORF94和ORF125共5个可变区进行PCR特异性扩增,分析其序列的缺失变异和重复单元(Ru)中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在ORF14/15的扩增中共出现4种缺失片段; ORF23/24只出现11 945 bp的缺失片段; ORF75扩增中,总RUs数目为3、4、9,其中45 bp的RUs在12、27、80位点发生多核苷酸多态性; ORF94的RUs数目为6,其各重复单元在48位发生单核苷酸多态性; ORF125的RUs数目为4、6、7不等,其各重复单元分别在20、27、50、53、61位发生碱基突变。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样本中,WSSV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出现一定程度的缺失变异,其中部分可变区表现出缺失情况的稳定性,某些可变区的重复单元数目及SNP表现出地区的差异性以及不稳定性。

关键词: WSSV ORF14/15 ORF23/24 ORF75 ORF94 ORF125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生长相关标记的聚合及其效果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与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状相关分子标记优势基因型的聚合效果,研究选择先前已获得的13个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位于PCK1、HSBP1、FOXO3b、MYH、HSC70-1、CTSB、HBP、POU1F1、PACAP、IGF-I、ghrelin、ApoproteinA1和MSTN基因上.在40尾亲本群体中对各标记的基因型进行检测,选择可聚合优势基因型最多的2对亲本分别构建家系.在9月龄时,从2个家系子代中分别采集305尾和266尾个体进行生长性状测量和各标记的基因型分析.家系1子代个体中含生长相关优势基因型的数量为0—6个,对应的个体数依次为8、26、75、74、76、35和11,对应的平均体质量依次为185.03、196.46、198.73、212.59、222.66、235.54和261.27 g.家系2子代个体中含生长相关优势基因型的数量为1—6个,对应的平均体质量依次为184.43、213.17、243.77、249.98、252.11和266.00 g.个体中生长相关优势基因型聚合数量多少与生长性状呈正相关,提示通过对生长相关优势基因型进行聚合可获得生长性状优良的大口黑鲈,为大口黑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大口黑鲈 生长性状 分子标记 优势基因型 聚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D-loop序列的长江口中华鲟幼鱼遗传多样性分析

海洋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序列对2015年和2017年长江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2015年的682个样本共检测出11个单倍型,2017年的158个样本共检测出8个单倍型。2015年和2017年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为0. 857±0. 006,核苷酸多样性(π)为0. 010 2±0. 005 5,均低于截流前数据(h=0. 949±0. 010;π=0. 011±0. 006)。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显示,中华鲟幼鱼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但其年度样本之间出现了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

关键词: 中华鲟 遗传多样性 线粒体控制区 长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不同n-3/n-6脂肪酸比值对日本沼虾生长、虾体组分、血清抗氧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饲料中n-3/n-6脂肪酸比值对日本沼虾生长性能、虾体肉质及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设计了5种不同n-3/n-6脂肪酸比值(D1:0.29、D2:0.56、D3:1.02、D4:2.20、D5:8.52)的等氮等脂饲料,进行了8周养殖实验,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45尾虾.结果显示,饲料n-3/n-6脂肪酸比值对日本沼虾的存活率(SR)无显著影响;日本沼虾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饲料脂肪酸比值的增加先升后降,D3组最高且显著高于D1组.饲料n-3/n-6脂肪酸比值对虾体粗脂肪(CF)和粗蛋白(CP)影响显著,D4组虾体粗脂肪显著高于其他各组;D3组虾体粗蛋白显著高于D2、D4和D5组.虾体肌肉脂肪酸比值受饲料脂肪酸比值的影响,肌肉中n-3/n-6脂肪酸比值与饲料中n-3/n-6脂肪酸比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D5组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D1、D2和D3组,但与D4组差异不显著;D3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D5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D1和D3组.饲料脂肪酸比值对日本沼虾肝胰腺抗氧化基因表达影响显著,D4组Hsp60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D5组,但与D1、D2和D3组差异不显著;D2组Hsp70和Toll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D5组Myd88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综上所述,饲料中n-3/n-6脂肪酸比值为1.02~2.20,可以显著提高日本沼虾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

关键词: 日本沼虾 n-3/n-6 生长 体组成 血清抗氧化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鳖dazl基因克隆及在生殖细胞中的表达

水产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龟鳖类生殖细胞的发育分化机制,实验通过特异性引物克隆了中华鳖dazl基因的cDNA片段,长1 007 bp,其中包括5′端非编码区197 bp,3′端非编码区33 bp,开放阅读框777 bp,编码258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其与西部锦龟Dazl同源性最高,达96%;与小鼠Dazl同源性达75%。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中华鳖dazl mRNA主要在精巢和卵巢中表达,在体细胞组织中仅检测到微量表达。冰冻切片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中华鳖dazl mRNA在生殖细胞中特异表达,且在不同时期的生殖细胞中呈动态表达模式。在精巢中,中华鳖dazl mRNA在初级和次级精母细胞中表达最强,在精原干细胞中表达水平次之,在精子细胞中未检测到信号;在卵巢中,中华鳖dazl mRNA信号在初级卵母细胞胞质中均匀分布且在最早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信号最强,随着卵母细胞的增大,信号逐渐聚集并逐渐减弱。研究表明,dazl基因可能对中华鳖两性生殖细胞的发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中华鳖 dazl 生殖细胞 精子发生 卵子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养殖动物源弧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表型与基因型分析

海洋渔业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121株海水养殖源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利用PCR方法检测其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VC、qnrS、qnrA和qnrB)、外排泵耐药基因(oqxA、oqxB、acrR、marR和soxR)和整合子(Int1、SXT和ISCR1),同时研究4种外排泵抑制剂(甲基吡咯烷酮,NMP;利血平,RSP;羰基氰氯苯腙,CCCP;苯丙氨酸-精氨酸-β萘酰胺,PAβN)对弧菌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最小抑菌浓度的影响。在121株弧菌中,恩诺沙星耐药菌株31株(25.6%),诺氟沙星耐药株21株(17.4%),环丙沙星耐药株22株(18.2%);4种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仅检测到qnrA(2株)和qnrVC(30株),5种喹诺酮类外排泵基因仅在溶藻弧菌352菌株中检测到oqxB;121株弧菌中检测到39株菌携带Int1、42株菌携带SXT、44株菌携带ISCR1;在NMP、RSP、CCCP和PAβN作用下,分别有22株、25株、31株和7株弧菌对恩诺沙星的敏感性下降,分别有6株、5株、9株和4株弧菌对诺氟沙星的敏感性下降,分别有17株、13株、5株和14株弧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下降。研究结果表明,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表型与基因型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外排泵抑制剂对弧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具有显著影响,预示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存在着新的机制。

关键词: 弧菌 喹诺酮类药物 耐药性 外排泵抑制剂 整合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卵期及越冬期蓝点马鲛渔场分布变化及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

海洋湖沼通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类,近年来产量维持在40万t左右,是我国近海资源衰退背景下,少数保持持续高产的种类之一。为研究近年来蓝点马鲛渔场分布状况,本文根据2009~2016年农业部海洋捕捞动态信息采集网络中的蓝点马鲛CPUE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海水表温(SST)数据,分析了产卵期及越冬期蓝点马鲛渔场分布变化及其与SST的关系。结果表明,越冬期黄渤海蓝点马鲛渔获重心逐渐向东南移动,东海渔获重心逐渐向东北移动;产卵期黄渤海渔获重心逐渐向西北移动,东海渔获重心逐渐向西南移动,渔获重心的变化与蓝点马鲛越冬、产卵洄游趋势一致。2月和4月渔获重心经纬度变化与整个海域的SST距平变化相关性不显著(p>0.05),但CPUE分布与SST异常相关。本研究探索了蓝点马鲛产卵期及越冬期浮拖网作业渔场变化,为蓝点马鲛渔场研究及资源变动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蓝点马鲛 产卵期 越冬期 CPUE 中国海 海表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西暖流和马尔维纳斯寒流交汇点的变动及其影响机制的探讨

海洋学报 2019 CSCD

摘要:西南大西洋的马尔维纳斯寒流(Malvinas Current,MC)和巴西暖流(Brazil Current,BC)交汇点(the Brazil-Malvinas Confluence,BMC)的南移是很多影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海流流量的变化和风场的变化来分析交汇点变动的原因.利用1993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月平均流场计算截面流量,分析得到MC流量呈现递减趋势,而BC流量则出现递增趋势.2014–2016年的Argo浮标的轨迹线表明MC的水体主要来自于南极绕极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ACC)经过德雷克海峡的3个极锋中的其中之一-亚南极锋(the Subantarctic Front,SAF).计算SAF的流量,得到其也表现出递减的趋势,这是MC流量减少的重要原因.而和SAF相邻位于其南边的极锋(the Polar Front,PF)的流量出现递增趋势.利用1993–2016年月平均风场数据分析得到南半球盛行西风风应力增加且有向南极偏移的趋势,这会使得ACC也有向南极收缩的趋势,这解释了SAF流量减少而PF的流量增加的原因,故得到南半球盛行西风的南移和BC流量的增加是BMC南移的原因.

关键词: 风应力 交汇点 流量 Argo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