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基于船舶监测系统数据的拖网渔船捕捞努力量估算(英文)

农业机械学报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拖网渔船捕捞努力量的估算对于描述海洋渔业活动、量化拖网作业对海洋造成的生态压力以及修订渔业法规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明确拖网渔船的捕捞投入可为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数据支持。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Harris Hawks Optimization(HHO)优化的XGBoost算法,用于构建拖网渔船捕捞行为识别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和马修斯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 3、0.980 6、0.963 2和0.942 5。利用该模型识别拖网渔船的捕捞行为并计算了2021年在119°E~124°E、32°N~40°N海域内山东省拖网渔船的捕捞努力量。以空间精度1/8°生成了捕捞努力量热力图,计算结果揭示了捕捞活动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2个关键区域:121.1°E~124°E、35.7°N~38.7°N和119.8°E~122.8°E、33.6°N~35.4°N。本研究可为渔业资源的定量评估奠定基础,为海洋捕捞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数据。

关键词: 拖网渔船 船位数据 机器学习 捕捞努力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万山群岛长鳍篮子鱼与云斑海猪鱼的营养生态位特征

水产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万山群岛长鳍篮子鱼和云斑海猪鱼优势鱼类的营养结构特征,掌握优势鱼类资源竞争关系。【方法】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对长鳍篮子鱼和云斑海猪鱼展开营养生态位研究并计算了两个种群的营养结构指标。【结果】长鳍篮子鱼和云斑海猪鱼的δ15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9.15‰~14.09‰和10.34‰~14.60‰,δ13C值为–19.87‰~–14.54‰和–18.16‰~–15.60‰,平均营养级为3.05和3.30。δ13C-δ15N营养生态位结构分析表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资源竞争关系,长鳍篮子鱼营养生态位宽幅和营养结构多样性均高于云斑海猪鱼,食物来源更广泛,对资源的竞争与利用能力更强。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种群体长与δ13C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但与δ15N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其中,长鳍篮子鱼的体长与δ15N呈显著正相关,而云斑海猪鱼的体长与δ15N呈现极显著负相关,表明两种鱼类的食性均随个体发育而发生转化,长鳍篮子鱼趋向高营养级饵料生物,云斑海猪鱼趋向低营养级饵料生物。【结论】长鳍篮子鱼和云斑海猪鱼体长分别在90~100 mm和100~110mm出现营养生态位宽幅急剧升高,而这刚好处于二者初次性成熟体长或性逆转体长附近,推测两种鱼类在性腺发育成熟时期食性发生转变。本研究揭示万山群岛两种优势种的营养生态位特征,对种群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容量的评估具有支撑作用。

关键词: 长鳍篮子鱼 云斑海猪鱼 稳定同位素 竞争 共存 珠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坛紫菜多糖对冻藏凡纳滨对虾品质维持的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探究坛紫菜多糖(polysaccharides derived from Porphyra haitanensis,PHP)对冻藏凡纳滨对虾品质维持的影响。将去壳虾仁分别用1、5、10 mg/mL坛紫菜多糖、去离子水和5 mg/mL磷酸盐浸泡后沥干,-18℃冰箱冷冻贮藏30 d,每隔5 d测定一次指标。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坛紫菜多糖处理可提高虾仁持水能力,降低解冻损失率与离心损失率;可防止蛋白质与脂质氧化,延缓总巯基含量减少、防止羰基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增加;可维持理化性质稳定,减少pH值与颜色、质构特性等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与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坛紫菜多糖处理通过抑制冰晶生长,可以维持微观结构稳定性与完整性。水分指标与品质指标的相关性表明水分变化是导致冻藏虾仁品质改变的重要因素,而坛紫菜多糖能与水分相互作用,抑制冰晶生长,因而具有更好的抗冻保水效果。该研究有望为坛紫菜多糖作为绿色抗冻保水剂应用到冷冻水产品中提供依据,为低甜、低热的抗冻剂开发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指导。

关键词: 坛紫菜多糖 冻藏 凡纳滨对虾 品质维持 抗冻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草对草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结构和菌群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稻草对草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肌肉营养成分、肠道结构和菌群的影响,为稻渔轮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规格整齐、健康的草鱼270尾[平均初始体质量为(55.36±0.52) g/尾],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CF)、干稻草组(DS)和新鲜稻草组(FS),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CF组草鱼只投喂配合饲料,DS组草鱼投喂处理后的干稻草,FS组草鱼投喂新鲜稻草,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试验。养殖试验结束后,测定生长指标(成活率、增重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脏体比、肝体比、肠重比、肠长比、肥满度)、血清生化指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肌肉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灰分、水分含量)、肠道结构(肌层厚度、绒毛高度和绒毛宽度)和菌群多样性。【结果】与CF组相比,除成活率3组差异不显著外,DS和FS组的其余生长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各组草鱼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差异显著(P<0.05),以CF组最高;CF组的球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DS组和FS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DS组。各组草鱼肌肉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CF组草鱼肌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DS组和FS组(P<0.05),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FS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FS组(P<0.05)。与DS组相比,CF和FS组草鱼肠道结构较为完整;DS组草鱼的肌层厚度、绒毛高度和绒毛宽度最低。CF、DS和FS组草鱼肠道优势菌门一致,均以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最大,分别为73.31%,58.62%和32.89%,而优势菌属各不相同。FS组草鱼肠道菌群OTU数量最多。【结论】草鱼摄食稻草对生长、免疫和肠道造成一定的损伤,在稻渔轮作中建议补充一些配合饲料,以弥补单一摄食稻草而造成的营养不足。

关键词: 草鱼 稻草 稻渔轮作 血清生化指标 肠道结构 肠道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线纹尖塘鳢性别相关的2个dmrt基因结构特征及表达规律

渔业科学进展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线纹尖塘鳢(Oxyeleotris lineolata)具有典型性别生长二态性,雄鱼生长优势显著,doublesex and mab-3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DMRT)家族是一个与性别决定相关的转录因子家族。基于线纹尖塘鳢性腺转录组数据,共获得2个dmrt基因的c DNA序列,分别命名为Oxldmrt1和Oxldmrt3,并采用PCR技术扩增验证2个基因的c 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2个基因序列结构特征,结果显示,Oxldmrt1和Oxldmrt3开放阅读框分别为903 bp和1 363 bp,分别编码300个氨基酸和453个氨基酸;Oxl DMRT1属于碱性蛋白,而Oxl DMRT3属于酸性蛋白;2个基因均含有高度保守的DM结构域,Oxl DMRT3还存在DMA结构域。氨基酸聚类分析显示,脊椎动物不同DMRT家族都是独立聚类,Oxl DMRT1属于DMRT1家族,Oxl DMRT3属于DMRT3家族,DMRT1家族最先聚类,再和DMRT3家族聚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RT-qPCR)分析2个dmrt基因在雌鱼和雄鱼8个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2个基因在精巢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Oxldmrt3在脑中也有少量表达;利用RT-qPCR分析2个dmrt基因在早期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谱,显示2个基因在受精卵中的表达量均最高,Oxldmrt1在眼囊期的表达量最低,而Oxldmrt3在出膜7 d时的表达量最低。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2个基因在精巢中的表达进行定位,显示2个基因在精巢中表达部位一致,均在精原细胞中有较强的表达信号。综上所述,Oxldmrt1和Oxldmrt3均在线纹尖塘鳢性腺胚胎发育阶段和精巢发育过程中起调节作用,而Oxldmrt1还可能参与胚胎后期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调控过程,Oxldmrt3还可能参与神经系统发育。本研究为线纹尖塘鳢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线纹尖塘鳢 Oxldmrt1 Oxldmrt3 基因结构 基因表达 荧光原位杂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axEnt模型的厚唇裸重唇鱼当下潜在适宜分布

水生生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以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为研究对象,基于其53个野外分布位点,并结合筛选后的3组环境因子(包括第1组:气候因子与地形因素;第2组:淡水环境因子;第3组:气候因子、地形因素与淡水环境因子)分别构建MaxEnt模型Ⅰ、Ⅱ、Ⅲ,分析厚唇裸重唇鱼在长江及黄河流域的当下潜在适生区分布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进一步探讨MaxEnt模型在内陆淡水鱼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1)基于3组环境因子所构建MaxEnt模型Ⅰ、Ⅱ、Ⅲ对厚唇裸重唇鱼当下在长江与黄河流域适宜分布的预测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气候因子与地形因子的基础上,淡水环境因子的添加进一步增加了MaxEnt模型的可靠性与准确性;(2)MaxEnt模型对厚唇裸重唇鱼在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当下潜在地理分布预测结果与其现有分布基本吻合;(3)在长江与黄河流域, MaxEnt模型筛选出影响厚唇裸重唇鱼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草本植被横跨小集水区范围(Hb-rang)、上游平均高程(Up-ele)和温度季节性变异系数(Bio4)。研究结果为厚唇裸重唇鱼野生资源养护和栖息地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MaxEnt模型在我国其他珍稀濒危鱼类适生区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借鉴。此外, MaxEnt模型在我国内陆鱼类栖息地保护、鱼类更替及其灭绝驱动因素预测、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外来(或入侵)鱼类风险评估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 适生区分布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厚唇裸重唇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盐水体SO42-/Cl-胁迫下凡纳滨对虾生长、肝胰腺与鳃组织结构及酶活力比较

南方水产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西北地区的盐碱水及淡水资源中硫酸根离子(SO42-)比例通常较高。为探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对水体中SO42-含量的适应性,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对体质量为(0.9±0.2) g的凡纳滨对虾开展了为期5周的养殖实验。实验用水以定制海水素配制,盐度为5‰,水体SO42-质量浓度分别为0.385 (对照)、1.175、1.735和2.300 g·L-1,对应的SO42-/Cl-(mg/mg)比值分别为0.140、0.577、1.127和2.225 (A、B、C、D组)。结果显示,实验期间各组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均高于70%,成活率、湿质量、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虾肝胰腺和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水体硫酸盐浓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D组肝胰腺SOD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A和D组鳃SOD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各组对虾肝胰腺和鳃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钠钾ATP酶(Na+/K+-ATPase)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对虾肝胰腺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酪氨酸酶(TYR)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鳃ACP和AKP活性随硫酸盐浓度升高均呈下降趋势,D组鳃ACP活性最低,其AKP和TYR活性显著低于A组(p<0.05)。各组鳃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变化,D组肝胰腺管腔变形增大,部分B细胞破裂。综上,凡纳滨对虾对低盐水体硫酸盐含量偏高有一定的耐受性,但高硫酸盐胁迫会引起凡纳滨对虾鳃免疫、抗氧化相关酶活性发生变化,以及肝胰腺组织损伤。盐度为5‰条件下其适宜的SO42-/Cl-范围为0.140~1.127。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硫酸盐 生长 组织结构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体外抗氧化活性

食品科学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裙带菜岩藻聚糖硫酸酯为原料,采用自由基氧化降解法及强阴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制备纯化得到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F-1和F-2.通过分子排阻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对F-1和F-2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解析,探究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抗氧化构效关系.结果表明:F-1和F-2主要由岩藻糖和半乳糖组成,分子质量分别为2 790 Da和23 510 Da,硫酸基质量分数分别为(27.05±0.95)%和(34.73±0.08)%,糖醛酸质量分数分别为(15.39±0.33)%和(6.76±0.38)%.F-1和F-2的糖苷键构型均为α型,且具有一定程度的乙酰化和硫酸化.综合比较不同质量浓度F-1和F-2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发现二者均可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对铁氰化钾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并呈现剂量依赖性.分子质量较小的F-1糖链上的糖醛酸、半乳糖含量相对较高,在相同剂量条件下其抗氧化活性优于F-2.该研究结果可为将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作为一种优良的天然抗氧化物质应用于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低分子质量岩藻聚糖硫酸酯 化学组成 结构特征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大口黑鲈群体耐热性分析及高温对鳃组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大口黑鲈群体在急性高温胁迫下的耐热性差异及高温胁迫对鳃组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以平均体重为(15.61±1.25) g的3个大口黑鲈群体[“优鲈3号”(YL)、台湾群体(TW)和北方亚种引进群体(BF)]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温度组(35、36、37、38和39°C组),每个温度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实验鱼,水温从27°C以2°C/h的速率升到相应温度后,维持12 h,记录各群体的死亡率,计算各群体半数致死温度。【结果】3个大口黑鲈群体均在36°C时开始出现死亡,“优鲈3号”的半数致死温度为37.47°C,显著高于台湾群体(37.15°C)和北方亚种引进群体(37.01°C)。通过对大口黑鲈高温胁迫,比较分析不同温度(27、35、37和39°C)下鳃组织损伤情况,随温度升高,鳃小片上皮与基底膜分离的情况加重,鳃小片逐渐变短变粗,39°C组鳃组织损伤最为严重。比较分析不同温度(27、35、37和39°C)和37.5°C下不同胁迫时间(0、3、6和12 h)大口黑鲈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温度升高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37°C时活性最高。SOD和CAT活性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3 h时活性最高。【结论】大口黑鲈“优鲈3号”的耐热性显著优于台湾群体和北方亚种引进群体,高温胁迫会对大口黑鲈造成应激损伤,当水温高于37°C时,大口黑鲈鳃组织受损严重,抗氧化酶活性下降。本研究可为筛选大口黑鲈抗逆性能优良的种质和健康养殖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 大口黑鲈 急性高温胁迫 半数致死温度 组织损伤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铜鱼幼鱼呼吸代谢及窒息点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温度对铜鱼(Coreius heterodon)幼鱼呼吸代谢及窒息点的影响,采用封闭流水式和封闭静水式两种实验方法测定了体质量为(23.37±4.34) g的铜鱼幼鱼在5个不同温度组(14、18、22、26和30℃)下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的变化。结果显示:14~26℃温度区间内,铜鱼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26℃达最高为0.382 0 mg/(g·h)和12.289 6μg/(g·h);在30℃耗氧率与排氨率呈下降趋势。呼吸频率与窒息点随温度升高呈上升趋势,14℃时最低,对应值分别为(99.00±2.00)次/min和(0.63±0.12) mg/L,30℃时达到最高,对应值分别为(123.00±7.64)次/min和(1.25±0.22) mg/L。在不同水温下,铜鱼幼鱼的昼夜耗氧率变化规律明显,均为夜间大于白天。结果表明,温度对铜鱼幼鱼的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温度 铜鱼(Coreius heterodon) 耗氧率 排氨率 窒息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